张九成率先以心为本体构建了心学体系,他的“心即天”与心学的标志“心即理”具有同等意义,但他一直没有捅破这层窗户纸,总让人觉得好像隔着什么。捅破窗户纸的是陆九渊。陆九渊(1139~1193年),字子静,自号存斋,江西抚州人。他少年老成,三四岁时就问父亲“天地何所穷际”,父亲见他年幼,便笑笑没有回答。谁知他竟为此废寝忘食,沉思不已。13岁时听了古人对“宇宙”的解释“四方上下日宇,往古来今日宙”之后,立刻大悟:“原来宇宙是无穷的!人和天地万物原来都生活在无穷之中。”于是写下了“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进而得出“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结论。这一结论成为他全部理论体系的出发点。乾道八年(1172年),他进士及第,主考官就是吕祖谦。陆九渊对吕祖谦的学问很佩服,二人可谓亦师亦友的关系。在京师,他与众人谈学论道,数日不休息,也不感到疲倦。他做过几任地方官,主要的精力还是在学术上。因长期在象山讲学,故人称象山先生。卒谥文安。有《陆九渊集》传世。其兄陆九龄,号梭山先生,学问也很有名,与之并称“江西二陆”。
既然“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那么宇宙之理(天理)就不是在我心之外独立的存在了,而就是我心,所谓心即是理,理即是心,二者是一不是二。格物穷理其实就是格心。这里的心是指具足一切的道德本心,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只要发明本心就行了。就如孟子所说,人心本善,但欲望蒙蔽了一切。打个比方,人心好比一面镜子,光可照人,但是不幸蒙上了一层污垢。要想发挥镜子的作用,只要不停擦拭去掉污垢即可。发明本心也是这样。只要时时涵养省察,摒除各种贪欲,道德本心自然会呈现,陆九渊称这是“剥落”的功夫。因为人人都有这纯善的道德本心,所以人人皆可成为圣人,关键就看他能不能认识到自己的本心,即良心发现,并应用到行动中。
因为我心就是天理,天理就在我心,所以陆九渊反对像二程那样格物穷理,更反对读书时寻章摘句,他主张读书前要先认真思考:人生天地之间,该做一个怎样的人。想好了再去读书,就会读出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读书时要抓住文章“血脉”,即大旨、纲要,不要被章句训诂这些细枝末节绊住。在给学生讲课时,他也反对一个概念一个概念地细究,而是要求学生从宏观把握。这就是他的“易简工夫”。他反对著述,他本人也述而不作,留下来的只有学生的听课记录。正因为他强调先学做人再读书明理,所以后人将其学说概括为先“尊德性”而后“道问学”。他直接以“心即理,理即心,至当归一,精一无二”立论,直截明快,在当时影响很大,与朱熹学说相抗衡,所以被学术界认为是心学的创始人。
陆九渊中进士后返回家乡,途经富阳,遇到了主簿杨简。二人本就熟识,因为杨简的父亲杨庭显学识渊博,在当时很有声望。陆九渊只比杨简大两岁,却与杨庭显成为忘年交。杨简(1141~1226年),字敬仲,慈溪人,人称慈湖先生。卒谥文元。有《易传》、《诗传》、《慈湖遗书》,《先圣大训》等传世。陆九渊在富阳住了半个月,临行的前一天晚上两人交谈至半夜,其间陆九渊多次谈到“本心”二字,杨简便问:“到底什么是本心?”陆九渊在白天正好旁听到杨简断了一个扇子纠纷案,便借此回答:“那起扇子纠纷案中的两个当事人,必有一是一非,你能断得是非分明,这就是本心啊。”杨简有如醍醐灌顶,忙接着问:“就只是这个吗?”陆九渊厉声反问:“难道还有别的吗?”杨简经一夜思考,第二天见到陆九渊俯身便拜,正式以师礼对待,成为陆九渊的入室弟子。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