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教你如何获得有意思、有意义
《活着!干嘛》是探讨在新时代应该构建什么样的人生观。这部有强烈现实意义的作品,着眼于当下中国人的生存困惑,从实际问题出发,层层推理,揭示了人生困惑的原因:人人都是为了满足自我的欲望和需求,这种消极的人生观导致了生存环境的恶化,提出了解决办法——虽然每个人追求物质和精神需求无可厚非,但是享受生活,也要承担责任,只有建立一个全面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
一、对人生本质的疑惑
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
这是经过很多探讨仍让人不断思考的问题,也是不用专门思考也让人偶尔自问的问题,更是从不自问也须用生命作答的问题。不论有意还是无意、主动还是被动,每个人都得回答这一人生问题。任何人,只要在世上活着,就需用生活来书写答案;无论谁,只要在世上活过,都得用生命来提交答卷。人生答题,始于来到世上的最初一声哭喊,止于离开人间的最后一声叹息。最初的哭喊显示着生活的雄心,仿佛人生考场上的响亮报到;最后的叹息表明了生命的感慨,犹如人生答卷上的特有句号。主动递交交卷,能让生活满意度最大优化;被动收走答卷,会在生命舞台上留下遗憾。
人类生生不息,思想层出不穷,答题源源不断。一个人的答题结束,无数人的答卷展开。相同的试题,不同的答案。各式各样的答案写照多彩人生,形形色色的答卷反映缤纷世界。答题还在继续,人们莫衷一是。
有人说,人活着就是为了吃好、住好、玩好。
这显然不妥。如果人类将一般动物的生存需求当作唯一的生活目标,后果将不堪设想:当人类滥用聪明才智,不择手段地追求物质需求时,一定会比动物的弱肉强食更具残忍性;当人们违背自然规律,不计后果地满足个人欲望时,势必会比动物的本能活动更有破坏力。现实也告诉我们,一些人在吃得稀罕、住得宽敞、玩得痛快之后,很快发现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原先的味道并产生莫名的空虚、迷茫、失落和消沉,这是为什么?
难道人活着就不应该追求这些物质?
当然不是。所有人无一不在为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而辛苦忙碌,企业和国家也将获得这些物质当成改善生活的重要指标。
是不是说,人活着应该追求这些物质,但必须适度?
很有道理,但仍然让人疑惑。因为在内心驱使和环境胁迫下,个人会追求更多财富,企业会追求更大利益,国家会追求更加富裕。拼搏,成为生活的号角;进取,成为人生的美德。几乎很少有个人或组织会在追求物质的某个“度”上主动停下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思进取、缺乏毅力。这又是为什么?是追求物质的“度”并不存在,还是存在的“度”仅仅取决于个人的涵养(思想境界和判断水平等)?
那就是说,人活着其实是在满足个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的确如此。人类如果没有精神追求,就不可能从原始野蛮的时代进入文明社会,也就不可能用绘画抒发情感,用文字表达思想,用音乐陶冶情操,用科技改变生活,用哲学解读人生,更不可能形成各种各样的人生观或是人生哲学。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流行的人生哲学仅侧重于一时一地的解决方案(比如,古代强调服从,现代强调自由,东方强调共性,西方强调个性),很难被异时异地的人们普遍接受,为什么?是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人们有着迥异的人生哲学,还是共同的人生哲学遭到了管理者选择性的取舍?如果不同时期的管理者都依照个人偏好、管理要求和统治目的,对各种哲学思想进行启用或禁锢、褒扬或贬抑、修正或装裱,一般人就不可能轻易从众多的人生哲学中找出人生答案,辨别对错,减少疑惑,除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保持各自的人生看法,继续原来的疑惑之外,很难有什么好的办法解答人生。
有人会说,在精神追求中加入宗教信仰,不就可以消除人生疑惑了吗?
似乎也没那么简单。因为宗教信仰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行为准则,统一了信仰者的人生看法,但是,当人们在见证各种宗教(内部与外部)的对立和冲突时,新的疑惑又出现了:连笃信“博爱”、“平等”的不同宗教信徒都不能同享宁静、共拥蓝天,不是信徒的人们又如何能相信宗教能消除人生困惑?
人生答题一遍又一遍、一代又一代地拷问人类: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样的疑惑常常让思想者在“难得糊涂”的感叹中寻找慰藉,又让伤感者在人与动物的对比中体会失落,好像自由自在生活的动物反而成了人类羡慕的对象。
难道人生的疑惑只能在不停地追问中循环着?
……
第一章 活着,曾经让人莫衷一是
第一节 活着,有哪些困惑
一、对人生本质的疑惑
二、对一些行为的不解
三、对社会环境的忧虑
四、对自我处境的困惑
第二节 人生困惑的形成过程
一、双重身份与人生困惑
二、身份转换与生活变味
三、引起生活变味的因素
四、对生活变味的思考
第三节 应对人生困局的必备武器
一、不可或缺的全面人生观
二、全面人生观的社会作用
三、“为什么活”与“怎样活”
四、“怎样活”的解答与全面人生观
第四节 典型的消极人生观及其反思
一、“生活就是随性活着”
二、“生活就是为了自己”
三、“生活就是为了追求xx”
四、消极人生观的根源及其反思
第五节 典型的积极人生观及其启示
一、“活着就是为了下一代”
二、“活着就是为了信仰”
三、“活着就是为了别人”
四、所有人生观的共同启示
第二章 活着,追求物质精神需求
第一节 追求物质精神需求是天赋权利
一、追求物质精神需求是人类天性
二、人类追求物质精神需求的特点
三、追求物质精神需求是人类的天赋权利
第二节 追求物质精神需求曾经只是奢望
一、天赋权利的长期扭曲
二、追求物质精神需求曾经是特权
三、追求物质精神需求曾经秘而不宣
四、追求物质精神需求曾经让人不知所措
第三节 追求物质精神需求与社会进步
一、追求物质精神需求与科技发展
二、追求物质精神需求与生活水平提高
三、追求物质精神需求与认知水平提升
四、追求物质精神需求与社会进步
第四节 每个人都在追求物质精神需求
一、满足个人的物质精神需求,无时不在
二、追求物质精神需求的差异表现
三、宗教信徒的追求物质精神需求
四、无私奉献者的追求物质精神需求
第五节 人人追求物质精神需求给我们的启示
一、要保护个人追求物质精神需求的权利
二、追求物质精神需求必须靠自己
三、“追求”与“享受”一致
四、个人追求的决定作用
第三章 享受生活,不可独善其身
第一节 享受生活的认定原则
一、个人追求与实际效果
二、享受生活的特征和要素
三、物质享受与精神享受
四、享受生活的实现条件
第二节 享受生活的制约因素
一、制约享受生活的自然因素
二、制约享受生活的宏观环境
三、制约享受生活的微观社会环境
四、制约享受生活的家庭背景
第三节 科学与文化在享受生活的作用
一、社会科学的作用
二、自然学科的作用
三、传统文化的作用
四、口头文化的作用
第四节 享受生活,要正确处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一、与家人的关系
二、与亲友的关系
三、与同事的关系
四、与陌生人的关系
第五节 享受生活,要正确处理“现在”与“梦想”的关系
一、把握现在与长远追求
二、享受生活与健康长寿
三、享受生活与社会关注
四、享受生活与自然保护
第四章 享受生活,必须承担责任
第一节 承担责任的定义与认定
一、承担责任的具体含义
二、承担责任的演变过程
三、承担责任的具体形式
四、承担责任的取舍和认定
第二节 人人承担责任的实现原则
一、人人承担责任的重要性
二、“各负其责”原则
三、“责权相应”原则
四、“上行下效”原则
第三节 “享受生活”与“承担责任”
一、“承担责任”与“享受生活”紧密关联
二、只承担责任不享受生活的缺陷
三、只享受生活不承担责任的危害
四、“享受生活”与“承担责任”的相互促进
第四节 “享受生活,承担责任”的全面人生观
一、对已有人生观的分析
二、兼顾“享受生活”与“承担责任”的全面人生观
三、“享受生活”与“承担责任”的合理顺序
四、树立全面人生观的重要意义
第五节 如何培养全面人生观
一、培养全面人生观的社会力量
二、培养全面人生观的家庭力量
三、培养全面人生观的自身力量
四、培养全面人生观要避免的误区
第五章 人人落实全面人生观,社会才能和谐
第一节 具有全面人生观的公民应具备的素质
一、自立公平的处事原则
二、周到体贴的家庭生活
三、平等的人际关系
四、独立担当的社会关切
第二节 高素质公民决定的行政管理
一、高素质公民对政府执政理念的影响
二、高素质公民对产业政策的影响
三、高素质公民对文化政策的影响
四、高素质公民对政府执政方式的影响
第三节 高素质公民所确立的社会规范体系
一、高素质公民确立的文化规范
二、高素质公民确立的经济体制
三、高素质公民确立的国家管理体系
第四节 和谐社会应该是什么模样
一、自然本身的和谐状态
二、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
三、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状态
四、个人自身的内在和谐
第五节 实现社会和谐的充要条件
一、人人树立和捍卫全面人生观
二、各群体的全面参与和相互监督
三、全面公平的社会体系
四、稳定协调的周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