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日本学者卷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3167500
  • 作      者:
    袁贵仁,杨耕主编
  • 出 版 社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丛书是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丛书已出版4卷8册,这本“日本学者卷”是对丛书的补充。该书汇集了日本当代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种种解说和阐释,从理论上再现了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本观点及热点问题,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对于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五、结语
  算起来,如果不是以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历史学这些单个学科为理论出发点,而是立足于社会科学这一整体,对“什么是市民社会”这一问题加以考察,那么最终无论如何,都不能不提及马克思。为什么这样讲?因为教会我们从整体上看待市民社会的是马克思,教会我们市民社会的科学思维方法的是马克思,明言经济学为市民社会解剖学的也是马克思,引导我们将经济与政治两相结合考察,把近代市民对社会与国家关系的感性认识上升为概念把握的是马克思,指出市民社会为生产力体系的也是马克思。此外,同样重要的是,教导我们必须从内部超越市民社会这一体系的仍是马克思。在这层意义上可以讲,马克思运用自身的独特方法,对英国、法国、德国所开创的各种市民社会理论,悉数进行了综合。从中,我们如果能够发现德国这一后进国的独特意义,这对于我们日本研究者而言,启发之处当不在少数。
  不过,在马克思那里,市民社会时常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两相混淆,其实与其说是混淆,倒不如说是在同一种意义上使用这两个概念。早期马克思虽然尚不是这样,不过中期以后,近代市民社会这一术语则经常被用来指称资本主义社会,特别是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所展开的并非市民社会的科学,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即时可以澄清,马克思并未将市民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两相混淆、同等视之。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包含了市民社会,需以后者作为其构造环节,方告成立。明确把握这一点,就等于正确理解领会了《资本论》的特征。
  对早期马克思而言,市民社会表现为一种分裂的体系,他认为市民社会下的“公民”与“市民”之间必然出现分裂。为了克服人在市民社会下的这样一种分裂,马克思选择了共产主义这条道路。
  虽然黑格尔的解决方案与之刚好相反,不过在将市民社会视为一种分裂体这一点上,不论是黑格尔还是马克思,都还是德国这一后进国的思想家。
  另外,断言市民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构造环节,究竟是什么意思?关于这一点,也必须稍加说明。其含有以下这层意思,即资本主义社会以市民社会的原理为前提,借助对市民社会的内在包含关系,资本主义社会的概念才首次得以在理论上成立。这就好比三维世界以二维世界为前提,前者通过对后者的包含关系方能成立一样。政治上的民主主义、经济上的自由主义、法律上的契约主义一一这可以说是市民社会的基本理论,其中市民是主体。与之相对,资本主义社会以市民社会这一基本原理为其构造环节,其中阶级是主体。所以从理论上来讲,这将导致如果不能理解市民社会的原理,就不可能理解资本主义社会——换句话说,没有市民社会的科学,就不可能有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
  但这只是单纯理论上的说法,如果从具体发生的视角来看,却不能说先有市民与市民社会的出现,然后才有资本家阶级和资本主义社会的诞生。作为发生的事实,我们应当将这两者视为出自同一历史起源、互为中介而发展起来的因素。就发生来看,浮现于我们眼前的是作为第三等级的市民阶级。只是到了高度成熟阶段,作为市民社会主体的市民与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主体的资本家,才具备从概念上明确加以区分的可能。不过在早期阶段(比如在资本主义早期阶段),根本不可能对两者从概念上予以区分。比如我们可参看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相关著作。他们未曾对市民与阶级予以明确区分,而是将市民视为事实上的阶级来处理,或者将阶级视为市民加以处理。这里市民社会的科学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相互之间实际上可以画等号。
  ……
展开
目录
梯明秀
自然历史过程的思想
大冢久雄
共同体的基础理论
梅本克己
马克思主义中的人的问题
高岛善哉
什么是市民社会
内田义彦
古典研究中的两股潮流及其问题
平田清明
循环一积累理论与历史认识
藤野涉
关于马克思的新造词Entgegenstandlichung的解释
佐藤金三郎
《资本论》与宇野“原理论”
服部文男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的新阶段
杉原四郎
时间的节约
花崎皋平
对巴加图利亚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
小谷汪之
从历史观看马克思
城冢登
异化的逻辑和历史意识
望月清司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工逻辑
良知力
赫斯是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坐标轴吗
广松涉
异化论的扬弃与物象化论
早期马克思像的批判性重构
山之内靖
费尔巴哈的经验论和自然主义
内田弘
作为文明的资本概念与自由时间
山田锐夫
马克思领有规律的转化逻辑
大谷祯之介
关于《资本论》第2部和第3部的撰写时期
岩渊庆-
日本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
岩佐茂
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生态社会主义
岛崎隆
再论马克思唯物论的“Stoffwechsel”(物质代谢、
质料变换)概念
大村泉、涩谷正、平子友长
新MEGA《德意志意识形态》之编辑与广松涉版的
根本问题
大村泉
新MEGA在亚洲编辑的可能性及其课题
涩谷正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编辑问题
平子友长
“物象化”与“物化”同黑格尔辩证法的联系
渡边宪正
共同体和共同社会理论
马克思对费尔巴哈批判的意义
后记
“日本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像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