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是一种高度意识化的社会存在。从根本而言,一个社会如果没有被广大民众所认同的社会价值理念为根基,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形同一盘散沙;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被广大民众所认同的政治思想、政治理论作指引,那么国家就无法发展前进。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对政治现象形成一套自己的看法、期待和判断,这种信念从内心深处决定人们对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具体看法,是拥护还是反对,是合作还是抵制,因此政治意识作为在价值认识基础上积淀而成的深层认知结构和主观取向决定着每个社会成员的态度与行为。社会是由一个个成员构成的,多数社会成员所秉持的政治意识的体系化即为社会主流政治意识。
政治不仅是一种事实判断,同时也是一种价值判断。政治本身即是一个具有浓重价值意味的概念,政治活动即是一种价值的选择与追问。社会主流政治意识正是指导着社会成员的行为趋向,规范着社会成员的行为方式,成为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基本精神依托,它决定着社会的整体走向与未来发展趋势。
社会主流政治意识的国家地位与社会作用虽然如此重要,但若单纯作为一种客体其本身并不具有任何作用,称其“主流”,是认可其“内化”为一种情感、“内化“为社会成员深层的情感结构的能力。社会政治意识只有成为主流政治意识才能成为一种力量、一种维系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中坚力量。否则,任何社会政治意识都只不过是一种忽生忽灭的零散意识,一种游离于主体之外的空洞符号,无法对社会成员发挥应有的任何影响。虽然强制性的暴力是权力的基本构成要素,但权力不是暴力,就权力根本而言,政治权力即是一种认同情感的存在,暴力只会衍生政治上的丛林规则,而无法建构一个和谐健康、以人为本的政治社会。权力意志只有内化为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情感方可确立其政治统治的正当性。马克斯?韦伯认为被统治者除了对权力的外在服从外,还应当内在地对权力统治具有发自内心的不可动摇的信任和深厚持久的忠诚,如果缺失这种忠诚和信仰基础,那么权力的统治只是一种赤裸裸的暴力,服从也只是一种被动的屈从。暴力虽然能带来一时的安定,但却无法获得社会的长治久安。暴力只会滋生敌意与仇恨,但却无法赢得对统治秩序的忠诚情感,政
治统治的正当性更是无从谈起。的确,政治意识是社会与文化变动的十分敏感的参数。美国政治学家查尔斯?梅里雅姆在其《政治权力》一书中曾指出:强制性的力量在带来敌对意识和不满等问题上,可能会动摇其权力的基础。更为严重的是,暴力统治只会衍生政治生态上相互残杀的“兽性规则”,这种自我相残所带来的内部消耗必然导致自身的土崩瓦解。
那么,主流政治意识如何形成?基于当代中国的背景,这是个复杂又迫切求解的问题。笔者相信,至少存在两条路径:一是仰赖学术话语切实体现社会政治意识,通过媒体等各种途径为大多数社会民众接受并认同,并能够对于政治话语即执政党政府主导的政治意识形态起到完善和提升作用;二是倚仗执政党政府对社会政治意识的有效引导。先进的政治意识是一个政党、一个政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引导政治进步的灵魂。没有正确的政治意识作为政治生活的指导,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活就不能够健康发展。能不能正确地引导政治意识健康发展,真正适应政治建设的客观需要,对于执政党和政府而言,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执政党和政府能否有效地引导政治意识的进步和发展,获取民众高度的政治认同,是每一民族国家的执政党和政府都必须正确面对的问题。在当代中国,政治意识的学术话语体系究竟建构得如何?主要问题在哪?其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应对?这是本书准备展开的问题。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