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俄苏文学专家张捷广泛利用俄罗斯解密档案、当事人回忆录和各种俄语文献资料,首次系统地研究了斯大林的文学思想和文学活动,揭示了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具有史料价值和启示意义。
研究斯大林作为政治家的生平和活动的著作不可胜数,而“斯大林与文学”还是一个新课题。本书是研究斯大林文学思想和文学活动的专著。内容包括:斯大林的文学思想,即斯大林的文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关于文学的主要论述;斯大林领导文学的活动,其中包括他制定和实行各种文学政策的过程以及他对一些文学作品的评论;斯大林与作家的关系,包括斯大林与老一代作家和诗人的交往,与苏维埃时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作家的联系,对“同路人”作家的态度等。
《斯大林与文学》广泛搜集了已公布和发表的各种文献资料和同时代人的回忆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斯大林的文学思想和观点,把斯大林的文学活动作为他的全部活动的组成部分进行考察,采取实事求是、一切从事实出发的态度,充分肯定他的成绩,同时也不回避他的错误,力求做到符合历史真实。
值得注意的是,在大清洗开始纠偏时,苏联政府给一批作家授了勋。此次授勋是秉承斯大林的意志进行的,照他的说法,目的是为了“提高苏联文学的意义以及作家的作用和地位”。他还说,这次授勋,可能漏掉一些人,但“这并不说明所有未被授勋的人要比获得勋章的人差一些,——还有不止一次的机会授予他们勋章”。 授勋的初步名单由法捷耶夫和巴甫连柯拟定后,呈报给了中央书记安德烈耶夫。安德烈耶夫审阅后,向斯大林报告说,一系列作家“无论就败坏他们的名声的材料的性质,还是就近年来他们在苏联文学中的分量来说,应该从名单中去掉”。 斯大林对这些情况自然是了解的,但是他决定给名单上的所有人授勋。1939年1月31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发布命令,分别授予一百七十二位作家列宁勋章、劳动红旗勋章和荣誉奖章,“以表彰他们在发展苏联文学方面取得的成绩和成就”。获得最高勋章列宁勋章的有二十一人,其中包括阿谢耶夫、维尔塔、革拉特科夫、瓦连京·卡达耶夫、马尔夏克、米哈尔科夫、巴甫连柯、彼得罗夫、波戈廷、特瓦尔多夫斯基、吉洪诺夫、法捷耶夫、肖洛霍夫等俄罗斯作家以及少数民族文学的一些代表人物。这一次被E.格罗莫夫称为下了一场“勋章雨”的慷慨授勋,除了斯大林所说的目的外,可能还有对作家进行抚慰的意思。
1939年还有一项重要的举措,这就是决定设立斯大林奖金。在斯大林生日的前一天,即12月20日,苏联人民委员会为庆祝斯大林六十岁寿辰,通过了《关于设立斯大林奖金》的决议,决议只规定每年给科学和艺术的活动家授奖,没有包括文学家和文学批评家。1940年2月1日,人民委员会又通过了一项单独的决议,决定增设诗歌、小说、剧本和文学批评奖等四个文学奖项,奖金各为十万卢布,每年评奖一次,于1941年开始评奖。后来又把各个奖项分为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授予不同数额的奖金(分别为十万卢布、五万卢布和三万卢布)。
评奖从1941年开始,直到1952年,在战争年代也没有停止。每年的评奖活动成为文学界的一件大事,吸引了许多作家和热心的读者的注意。在十多年的时间里评出了大量获奖作品。在获一等奖的小说中,有阿·托尔斯泰的《彼得一世》和《苦难的历程》,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爱伦堡的《巴黎的陷落》和《暴风雨》,费定的《早年的欢乐》和《不平凡的夏天》,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巴甫连柯的《幸福》,瓦西列夫斯卡娅的《虹》,尼古拉耶娃的《收获》,潘诺娃的《旅伴》,阿扎耶夫的《远离莫斯科的地方》,拉齐斯的《走向新岸》等等;获一等奖的诗作有马尔夏克的《儿童诗选》,吉洪诺夫的长诗《基洛夫同我们在一起》和其他诗篇,特瓦尔多夫斯基的《春草国》和《瓦西里·焦尔金》,伊萨科夫斯基的《诗歌选》,安托科利斯基的《儿子》,涅多戈诺夫的《村苏维埃上空的旗帜》,英贝尔的《普尔柯夫子午线》和《列宁格勒日记》等等;获一等奖的剧作则有特列尼约夫的《柳波芙·雅罗瓦娃》,波戈廷的《带枪的人》,柯涅楚克的《前线》,列昂诺夫的《侵略》,维什涅夫斯基的《难忘的1919年》等等。应该说,在获二等奖和三等奖的作品中也有少数并不逊于获得一等奖的作品的佳作。同时也不可否认,获奖作品中也有一些应时之作。但是大多数作品反映了俄罗斯大地上发生的巨大变迁,忠实地记录了建设新生活的艰辛和取得的巨大成就,热情地颂扬了苏联人民奋起保卫祖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建立的伟大功勋。许多作品在当时和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曾广为传诵,对一代又一代人起了教育作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佳作跨出了国界,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然而在苏联剧变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除了其中的个别作品仍得到肯定外,绝大部分都不再提了。应该说,这只是暂时现象。文学史上的许多事实证明,真正有价值的作品是不会被遗忘的。苏联政府设立斯大林文学奖金,主要是为了鼓励作家努力创作精品杰作,而通过评奖的结果,又可展示和肯定创作上取得的成绩。此外,也可作这样的推断,给作家评奖也像给他们授勋一样,也是为了表明党和政府对作家及其劳动成果的重视,以平复大清洗中他们的心灵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的创伤。
斯大林对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文学奖是很重视的。奖金设立之后的前几年因正逢战争年代他似乎没有亲自参加评奖活动。战后就不同了,他参加了多次审批会,会上不仅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且有时还与不同意见的人进行争论,有的作品就是在他认可和坚持下被授予奖金的。这似乎是斯大林以独特的方式进行的文学批评。下面在讲他的文学批评时将具体介绍这些情况。
……
引言
第一章 斯大林的文学思想
第一节 斯大林对文学的爱好和他的文学修养
斯大林的家庭出身以及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活环境。
——学生时代爱好读书并表现出一定的艺术才能。
——他的诗歌创作以及作品受到格鲁吉亚诗人重视的情况。
——走上革命道路后仍不忘读书学习,努力扩大知识面和理论水平。
——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后继续努力学习,博览群书。
——某些文章和讲话采用的文学笔法。
——在其著作中运用的各种文学典故。
第二节 斯大林的文学思想及其基本观点
斯大林的文学思想的理论基础。
——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过程。
——对民族问题的阐述。
——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阐述。
——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学说的阐述。
——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阐述。
——对包括文学在内的民族文化的看法。
——强调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要求文学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重视正确的指导思想对文学创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又强调文学创作的特殊性。
——重视深刻表现生活中的矛盾的作品,反对“无冲突论”。
——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将文学创作称为“生产灵魂”的特殊的精神生产,把作家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不同意用“左倾”和“右倾”的概念表示文学的倾向性,主张运用阶级方面的概念。
——对文学的党性的新的看法。
——主张批判地继承和发扬文化传统,正确对待文化遗产。
第三节 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论述
苏联文学的创作方法问题的提出。
——斯大林不同意拉普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
——确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的创作方法。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写入第一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通过的苏联作家协会章程,正式成为苏联文学基本的创作方法。
——这一创作方法对苏联文学的发展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第二章 斯大林的文学政策
第一节 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上半期的文学政策
二十年代上半期文学界的情况。
——1925年俄共(布)通过《关于党在文学方面的政策》的决议的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斯大林具体抓文学工作的开始。
——1932年4月23日联共(布)中央通过《关于改组文艺团体》的决议及其引起的反响。
——第一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的筹备过程。
——第一次苏联作家代表大会的召开和斯大林对这次大会的看法。
——大会前后采取的一系列扶植文学的措施。
第二节 三十年代下半期至五十年代初的文学政策
大清洗运动对文学界产生的影响。
——三十年代末采取的一些奖励作家的措施。
——斯大林文学奖金的设立及其评奖工作。
——苏联作家协会领导机构的改组和领导人的更换。
——对文学界的形式主义的批判。
——对《星》和《列宁格勒》两杂志以及左琴科和阿赫马托娃的批判。
——对世界主义的批判。
第三节 斯大林的文学批评
斯大林的文学批评的标准。
——对魏列萨耶夫、皮利尼亚克和爱伦堡的作品的评论。
——对布尔加科夫的《土尔宾一家的日子》和《逃亡》的评论。
——对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和《开垦的荒地》等小说的评论。
——对列昂诺夫的《侵略》和柯涅楚克的《前线》等剧本的评论。
——对根据阿夫杰延科的小说拍摄的影片《生活的规律》和爱森斯坦导演的影片《伊万雷帝》第2集的评论。
——在斯大林奖金获奖作品审批会上对一系列作品的评论。
第三章 斯大林与老一代作家和诗人的关系
第一节 与老一代作家的关系
斯大林对十月革命后流亡国外的作家布宁的关心。
——与A.托尔斯泰的关系。——对扎米亚京的态度。
——与杰米扬·别德内依的关系。
——与高尔基的关系。
第二节 与老一代诗人的关系
斯大林与马雅可夫斯基的关系。
——与帕斯捷尔纳克的关系。
——与曼德尔什塔姆的关系。
——与阿赫马托娃的关系。
第四章 斯大林与“同路人”和新生代作家的关系
第一节 与“同路人”作家的关系
斯大林与布尔加科夫的关系。
——与皮利尼亚克的关系。
——与爱伦堡的关系。
——与左琴科的关系。
——与列昂诺夫的关系。
第二节 与新生代作家的关系
斯大林与法捷耶夫的关系。
——与肖洛霍夫的关系。
——与米哈尔科夫的关系。
——与西蒙诺夫的关系。
结束语
附 录
附录一 斯大林有关文学的活动纪要
附录二 俄罗斯国内关于斯大林的看法的变化
附录三 俄罗斯国内在评价斯大林问题上的新动向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