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与自己对话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25047928
  • 作      者:
    泽绒洛吾堪布著
  • 出 版 社 :
    青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作品名为《与自己对话》,本身就是一部修行密码,直截了当地把藏传佛教之源——雍仲本教如何在生活中修行、修心的独特方法展示给读者,是一本文字浅显易懂、道理深奥明白、值得一读的好书。
展开
作者简介
  泽绒洛吾,1970年出生于四川甘孜州炉霍县仁大乡易日村,现为甘孜州佛教协会常委理事、四川省佛教协会理事、世界本教联合会秘书、康巴僧侣协会秘书长、易日寺爱心学校校长、甘孜州经师委员会委员。13岁时在易日寺正式皈依,23岁时任易日寺堪布,先后拜南喀俄色活佛、江华江措大师、仁增郎加活佛、尼玛慈诚大师、泽尔青特却丹比尼玛大师、赤瓦法王、堪穆旺旦增大师、知美俄热大师等为师,学习佛学。目前,已出版《发现自己》、《僧侣博客》、《古藏文化探源》、、《因果不虚》、《佛教故事集》等多部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生从何处来?死向何处去?人生短暂,到底有没有目的?人生如梦,这梦能不能延续?……这声音响自历史的源头,和历史一样悠久。它曾引人超凡入圣,而今它仍然在轻敲着追寻生命奥秘的智者的耳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泽绒洛吾,四川甘孜炉霍县易日寺堪布,以雍仲本教大圆满理论,从“我是谁”这一千古命题出发,以对自我的基本认知、因果七诀和自我修复等佛理为主要内容,深刻剖析自我的世间修行之路,从认识自己到认知道路,从我们社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去探求、发现自己,从普通人所思、所求的点滴小事中,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向人们娓娓道来其中所蕴含的的大道至理。它告诉我们,“不管学习什么都是为了能认识自我、证悟本性,找到人生的根本和归宿”,这便是“我”存在的道理。
展开
精彩书摘
  1.对自我的基本认知
  走在灵性道路上的第一堂课就是“我是谁?”我从何而来:以何方式存在?其实这已经不是新鲜的话题。我们这里所提到的我不是自我,而是本我,但如果没有自我,我们也无法找到本无我是什么,所以先谈谈自我是什么。自我即被认定为属于自己一个人的“我”,说白了就是对自己身份的认同或者肯定,很执著地认为我就是这样的人,而不能是那样的人,或者认为我应该是这样的人,不应是那样的人等等。比如自以为是某某公司的老总,而非普通的员工,或者是一名专家,而非杂家,以此对自己的身份有一种认同感或肯定。比如当有人问“你是谁”时,你会毫不犹豫地回答道:“我是某某人的妻子或丈夫,或是某某公司的老总。”当有人不这么看时,你心里就不开心,而且还会对人解释。这就是自我的行为。对于公司而言你确是老总,但到了家里你就不再是老总,而是某某人的丈夫或者父亲,必须扮演父亲或丈夫的角色,不能按照管理公司或者对待公司员工的方式来对待家人。
  “自我”还是自以为是、自作多情、被自己所装满的我;自我是由很多误会与谎言所架构的虚幻世界,所以在自我世界中我们无法相信别人,也无法相信自己,更找不到真正的自己。自我会伪装自己,比如我们平时以打扮、发型、造型、身份来掩盖自己的真实身份,伪装自己的弱点,以此来保护自己;或者以交朋友、追求信仰、接受各种模式的教育等方式来满足自己,麻醉自己。比如我们之所以去交朋友,是因为你内心很孤独,需要朋友。如果在你的朋友中有身份地位,或有头有脸的人,自己就觉得很自豪,以此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关于“朋友”,我们经常会认为,是指在某个生日宴会、法会或某某聚会上,通过某某朋友的介绍而认识的两个人。大家见面互相介绍,握个手,您的帅气打动了她,或者您的魅力和微笑打动了他,两个人就这样成了朋友。实际不是那么简单,首先两个人都需要有朋友,而且两人的内心也都有孤独、不安全感,他们的爱好、追求、心里的情绪和孤独都是相同的,这样才成了朋友。其实是彼此都需要对方才成朋友的,绝对不是单方面的执著追求或者外表的因素。两个人在一起不是外在因素决定的,外表等因素都是其次,主要是两个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接近以及彼此的珍惜。
  我们追求信仰亦是如此,不是因为我们爱上佛菩萨,而是我们的内心充满不安全、孤独、害怕、陌生感,所以需要借助神、上帝的力量来解决自己内心的不安全、孤独感,由此可见,我们还是没能远离自私自利的自我。大多数的佛教徒也是如此,不是因为释迦牟尼佛和幸饶弥沃佛长得很帅、很富裕而喜欢上他们,而是因为自己心中缺乏安全感,充满孤独、陌生感,所以才去求助佛菩萨,借佛菩萨的力量来让自己强大,大多数的信仰都处于这种状态。按理来说,信佛即是信因果,因为因果解释了我们所需要的所有答案,包括我们何去何从,以何方式存在,最后会往哪儿去,最初从何而来。但现在信因果的却没有几个,因为很多人都不知道因果的来龙去脉,所以谈不上信任它。
  既然认为我是存在的,那么这种“我”是指你的身份还是身体?是语言还是感觉?正如上面所说,你的身份不是你,因为身份只是相对搭配而存在,而非绝对存在。比如面对自己的父母,你是儿女;对着孩子,你是父亲或者母亲;对于丈夫,你是家里的夫人;而对于公司的员工而言,你是领导或者管理人员。又比如你在某某师父座前剃头出家,自那时起你便是出家僧人;当有一天你还俗,成家立业时,你就不再是出家人。你的出家身份只是在你当僧人的时候所具有的,还俗之后你的出家身份就不复存在,这些都是相对存在的,所以这都不是真正的自己。
  你的身体也不是真正的你。因为身体是由头部、头发、五脏六腑、手脚四肢等很多元素组成的,这些只是身体的个别部分,即部分的身体,就像一部车的各种零件一样,不能称它们为完整的身体。比如头部不是身体而是身体的一部份,同样手脚也不是。再仔细分析如下:比如我们的头也是由眼睛、耳朵、鼻子、嘴巴、牙齿、舌头、筋脉、头皮等很多元素组成的,少任何一样都不能称为是完整的头;而四肢、五脏六腑、肠子、肚子中缺少任何一个,我们就成为残疾人。由此可见,我们的身体只是由多种元素、因缘聚合而成的综合体,而没有一个单独、独立的我。语言和心都是如此,没有独立存在、纯粹个体的我,都是由多种因素添加或架构起来的。此时此刻,我们不得不怀疑自己的存在,甚至想知道自己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
  伟大的哲学家佛陀在经典中,用无我、空性来形容“我”,形容真正的自己。他所谓的无我也许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不以我们所想象的方式存在。我们一直以自我看世界、看自己,所以看不见无我和空性所呈现的世界,因为我们原本的希望就是自我,认为我是存在的,而且是独立、个体的存在。无我实际就是本我,而本我就是真我即真实的自己。我们所追求的既不是无也不是有,而是真理,是真实的自己。所谓真实的自己即自己的实相,也就是佛陀所述的“无我。”在主观意识和客观外境中我们都找不到真实而独立的我,我们都是因缘汇聚而存在,由多种因素所组成的。西藏佛教经常告诉我们,修行的出发点是身、口、意,首先要认识自己的身、口、意三门,然后要了解身、口、意的所有活动即行为,我们才能认识到身口意的本质是什么。
  身、口、意的所有行为都归纳起来,无非就是善与恶即两种表现。所谓“善”的行为是利己利人之表现;“恶”的行为乃是害人害己的表现。我们通常会认为自己是个善良的人,有爱心、同情心,这种态度实际即自我的表现,是一种傲慢或者自视甚高的行为。真正善良的人不会说自己很善良,甚至还觉得自己不够善良,对别人不够好,不够慈悲,不够智慧。佛菩萨也并没有四处宣扬:“我是佛菩萨,世界唯我独尊。”越是善良和无我的人,越是低调、谦虚,越会从低处开始学习。真正善良、爱自己的人看全世界的人都好,全世界的人都是他的恩人或者老师,在每个人身上都能学到上乘的教育。大圆满心法也告诉我们,芸芸众生都是我们的上师即老师,众生身上都有我们所需要的教育。
  现在很多人不具备审视自我的能力,发现不了自己的缺点,总觉得自己很优秀、很善良,很有智慧。有的人甚至会说,我乐于帮助别人,也没有干过坏事,由此认为自己是个好人。你虽然没做过大的坏事,但这不代表没犯过细节的错误。比如吃饭或走路的时候不小心踩死或吃到小动物,或是无意当中伤害了他人等,不计其数。比如有的大掌权者、大富翁,虽没有直接杀人、放火、偷盗、抢劫,但这并不代表没间接或暗地里做过类似的事。有的大掌权者说错一句话或做错一件事,就让无数人命丧黄泉,自古以来都是如此。有的人为了追求自我的幸福而做出很多伤天害理的事儿,很多人的世间幸福皆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凡事能够理解别人,体谅别人,换位思考的人很少。很多老板不了解员工的生活情况,不知道他们生活中缺乏的东西,以自己的生活标准或者生活能力来要求别人、对待别人,导致很多员工不得不离开。
  我觉得一个好老板或管理者,除了应将员工的工作岗位安排、搭配好之外,还要让他感觉到公司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最起码在精神和感情上得到相对的温暖和安全,从而让他找到安全感。其实家人和孩子也都是如此,必须让他们有这种安全感,家才能和睦,家和睦社会才能稳定,社会稳定,国家才能太平。
  ……
展开
目录
一、我是谁
1.对自我的基本认知
2.无我见地正见
3.自我与本性
二、自我修复的基本方法
1.情绪的基本概念
2.修复自我的起点
3.福报——福德资粮
4.身心健康
5.放下的决心
6.四出离心——勇于放下
7.贪婪对治法
三、缘分系列     
1.缘分系列之一
2.缘分系列之二
3.缘分系列之三
4.缘分系列之四
四、因果七诀——修复自我的七种方法
1.知母——知道芸芸众生都曾是我们的父母
2.念母——想念父母之恩
3.报母——报答父母之恩
4.悲无量心
5.慈无量心
6.增上意乐——立下誓言而修行
7.菩提心——追求觉悟之心
五、讲讲禅定——止的修行
1.世间禅定和出世间之禅定
2.打坐的真正意义
4.禅修中的四感悟
3.禅坐的具体方法
六、观想略述
1.观想的概念
2.观想方法
3.浅谈放生
七、对佛教历史的正确认知
1.释迦佛之前的佛教历史简介
2.关于释迦佛的出生地点和传法问题的详细情况
3.中观与西藏的大圆满
4.藏传佛教的独到价值
八、中阴法——西藏生死之学
1.临终前的预备
2.死位中阴——第一个中阴
3.法性光明中阴——第二个中阴
4.业生中阴——第三个中阴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