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文化的记忆与回响 1
一 黔东南民族文化的历史命运 2
二 黔东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特点 5
三 当下少数民族文化状况 7
四 文化需要记忆更需要回响 9
前 言 1
1、古老的榕江 2
2、文化多样性的民族 6
3、七十二寨鸟瞰 7
绪 论 16
1、稻作是七十二寨发展的根基 16
2、稻作决定制度和精神文化发展方向 19
3、稻作模塑下七的十二寨民族特性 20
一、七十二寨概况 23
1、区域位置 24
2、社会历史 26
3、文化艺术 28
历法 28
建筑 31
服饰 32
社交娱乐 35
4、经济特色 37
烧鱼 38
酸汤鱼 38
牛瘪、羊瘪 38
腌肉、腌鱼 39
三月粑 39
二、典型村寨简介 40
1、概述 41
2、本里 42
基本情况 44
社会经济 45
文化习俗 47
侗年(禾兜年)的传说 52
3、仁里 55
村寨沿革 61
口述史 63
家族家庭 66
社会经济 70
(一)自然环境 - 85 -
(二)社会历史 - 93 -
(三)经济文化 - 102 -
三、仁里稻作与经济 - 109 -
1、农业系统 - 109 -
2、春耕 - 131 -
3、夏管 - 146 -
4、秋收 - 153 -
5、冬藏 - 159 -
6、稻鱼鸭耕作技术 - 168 -
7、经济作物 - 200 -
四、仁里生活与文化 - 206 -
1、衣饰 - 206 -
2、饮食 - 215 -
3、民居 - 223 -
4、婚姻丧葬 - 228 -
5、民俗与信仰 - 238 -
6、传统文学 - 257 -
7、传统艺术 - 267 -
五、七十二寨稻作变迁与文化互动 - 274 -
1、稻作技术的变迁 - 274 -
2、文化的变化 - 283 -
3、文化与稻作的关系 - 285 -
六、结 论 - 290 -
1、稻作技术改进的历史形态 - 290 -
远古、古代 - 290 -
近古、近代 - 292 -
现代、当代 - 293 -
2、稻作品种变化的内外因素 - 294 -
3、稻作耕作变化对文化的影响 - 297 -
附 录 - 300 -
1、老农吴朝芳的自述 - 302 -
背景 - 302 -
吴朝芳的生平 - 305 -
香禾糯种植的实践 - 312 -
糯稻与宗教 - 317 -
当前农业状况与香禾糯的衰落 - 322 -
市场与荒田 - 325 -
对未来的渴望 - 327 -
2、七十二寨的历法 - 334 -
3、农事季节历 - 337 -
3、村寨管理 - 339 -
4、统计分析 - 341 -
5、香禾糯概念与定义 - 344 -
5、七二十二寨风采写真 - 346 -
多彩缤纷的侗族服饰 - 346 -
榕江“七十二寨” 侗族的芦笙及习俗 - 348 -
七十二寨侗族拦路歌 - 349 -
斗牛踩鸡 - 351 -
爬窗探妹 - 352 -
祭萨大典 - 353 -
古老传说的婚恋情史 - 354 -
榕江七十二寨侗族食俗 - 354 -
榕江七十二侗寨 - 354 -
七十二寨欢度侗年 - 356 -
榕江县“七十二寨”举行斗牛活动庆祝老年节 - 357 -
自古重生态 树龄上千年 榕江七十二侗寨古树成荫 - 357 -
后 记 - 359 -
内容摘要
“审美无区分”是伽达默尔诠释学哲学、美学的一个关键概念,该概念所蕴含的思想超越了审美领域和艺术领域,具有诠释学的普遍意义,是把握伽达默尔诠释哲学和诠释学美学思想特征的不可缺少的维度。“审美无区分”思想力图为艺术真理辩护,强调艺术经验是通向真理的基本途径。伽达默尔对艺术经验与艺术真理的辩护,不只是为了发展出其诠释学立场,最根本动因是在于发展精神科学具有自我特征的思维方法,维护精神科学本身的自主性。本论著主要研究伽达默尔“审美无区分”从艺术活动的艺术作品本体论、艺术作品的表现本体论到诠释学的理解本体论的逻辑发展过程及从艺术理论、方法到艺术哲学的演进过程,追溯该思想渊源,分析其表现形态,梳理其实现原则,归纳其理论与实践意义,以凸现其对当下审美与艺术危机的应对作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