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经济奇迹的另一面:生产率缺失的中国市区县经济增长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3087267
  • 作      者:
    金飞著
  • 出 版 社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许多人认为,21世纪将属于中国。在中国梦集体感召下,中华民族的崛起正一步一步成为现实。但在经济繁荣的另一面,中国社会也面临到越来越多几千年来所从未遇到过的问题,这就使人们必须更加冷静地思考。青年学者金飞正是从全要素生产率(TFP)这个独特视角出发,深刻剖析了中国目前存在的问题,从美国的成功经验、前苏联的失败教训中,提出中国未来发展策略的调整。
  历史给任何一个国家的机会窗口总是有限的,如果继续迷失在繁荣幻觉中,无止尽地搞各种小范围试点,宏观层面的现实变革就必然会拖延推诿,直到彻底丧失历史机遇。转移目标,控制投资,强调TFP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只有敢于变革,敢于突破,才可能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主要观点:
  全要素生产率(TFP)与经济增长二者关系的真谛——全要素生产率是人类对经济增长问题认知的边界,也是经济增长这个潘多拉魔盒所留下的希望。
  美国之所以能够成为超级大国,当代西方世界的中心,其根本原因就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经济增长实现了从要素堆积向TFP提高的转变,这就是美国成为发达国家代言人的决定性答案。TFP是美国最终能够成为现代发达国家代表的根本动力,这也为所有后发国家的经济增长指明了方向。
  在2007~2010年间超过八成的中国市区县都出现了TFP倒退,这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就是中国经济奇迹的另外一面。
  作为一个以统计手段、定性分组和地理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概括性讨论,确实很难对中国2007~2010年间的经济增长态势给出任何乐观性评价,TFP的大范围倒退无论以什么角度来看,都是一个消极的信号,但这恰恰是中国经济奇迹最真实的一面。
展开
作者简介
  金飞,1984年5月生于陕西省西安市,祖籍山东省定陶县。分别于2006年与2009年获得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物理和化学的学士及硕士学位,2013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
  主要研究方向为地区发展、经济增长和国外经济史,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俄罗斯研究》等著名学术刊物上。参加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发改委和国务院扶贫办等部委委托的多个科研项目,以及数本地区发展书籍教材的编撰。
展开
内容介绍
  鉴于全要素生产率(TFP)在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增长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长期以来,围绕这个主题在经济学界曾出现过各式各样的讨论,甚至演变为争论。但误解也好,争议也罢,这些所反映出的其实都是全球经济学家在密切地关注全要素生产率。一个理论概念和分析工具能够吸引到如此多的目光,正是在于它反映并蕴含着一国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源泉,地位极其重要,可持续的增长只能依靠全要素生产率的持续提升来实现。
  经济学家之所以如此关注全要素生产率,并不仅仅是因为这个概念本身有多么独特,更重要的原因是,在20世纪的人类发展进程中,全要素生产率确实从一个相当独特的角度操纵了主要工业国家的兴衰。因此,任何人都不能贸然否定全要素生产率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价值。
  当代中国经济增长,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转型期,“中国经济奇迹”将面临严峻挑战。任何人都无法清晰地预测,如果继续当前发展道路,等待中国的未来将是什么样,但刚刚从历史舞台谢幕不久的剧目足以警醒后人。因此,笔者撰写本书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在当代这样一个历史转折期的独特背景下,帮助国人切实注意到全要素生产率这个重要经济概念,从而认识它,理解它,最终能够提升它。
展开
精彩书评
  在目前中国经济增速下行的趋势中,我们全社会将如何应对?我们是否有了思想准备?是否还要靠继续扩大政府投资和资本积累来维系未来中国经济的超高速经济增长?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所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金飞博士的这本专著,将无疑为讨论和思考这些宏大的经济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材料和较全面的理论解释。

  ——著名经济学家韦森


  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率增长最具实质性的指标,它体现了经济体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增长潜力。一些经济体可能以GDP的高增长风光一时,但没有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最终也会是华而不实,甚至可能是塞翁得马。我们过去几十年创造了GDP增长的奇迹,但也助长了一种“GDP挂帅”的倾向。读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奇迹的另一面,本书关于“改革窗口期”的分析更具有警世作用,关心国家前途者不可不读。
  ——著名学者秦晖
展开
精彩书摘
  在介绍索洛——斯旺增长模型中,谈到了一个词汇——全要素生产率,这个概念构成了现代长期经济增长分析的核心。如果说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那么弄清什么是全要素生产率,这必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谈论全要素生产率之前,需要先弄清什么是生产率(Productivity)。所谓生产率,在数学上的表达是非常简单的,就是产出与投入之比。研究生产率,目的就是在于弄清楚投入产出的效率。人们研究经济产出或者其它各种产出效果,不仅仅关注的是产出规模本身,更关注为了达到这个产出规模付出了多少成本代价。以最小的成本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效果,才是人们所追求的真正目标。在当代“GDP压倒一切”的中国,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尽管中国的GDP在短短几十年间跃居世界第二,但伴随着的过程却是生态环境破坏和社会矛盾激化。所以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反思,为了换取GDP这个描述经济活跃程度的统计指标,中国人到底付出了多大代价。当然,受限于当代经济学发展水平,诸如环境、社会等等很多问题仍然无法在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下有效研究,因此当代中国人的这些疑虑可能需要后人才能解答。但经济学,特别是经济增长理论,仍然能够以一个独特的视角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投入产出问题给出判断,这就是生产率。
  所谓生产率,就是指一定时期内单位投入要素的产出能力,所以它才是真正反映社会生产力提高的指标。GDP等指标所描述的是单纯的经济规模,并不意味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如前所述,测算生产率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用产出除以投入,用二者的比率作为生产率。在只有一种产出和一种投入的情况下,这种做法直接可靠,比如劳动生产率就是一个典型,使用产出除以劳动投入,就可以得到这一指标的具体数值。类似的也可以有资本生产率等等。对于这种只考虑一种投入要素的情况,在学术上就称之为单要素生产率(SingleFactorProductivity,SFP)。所以顾名思义,所谓全要素生产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TFP)理论上所指的就是考虑全部投入要素情况的生产率。当然话虽如此,真正落实到实际操作上,全要素生产率这个概念显然会面临到许多技术问题。
  全要素生产率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全”字。从名称上看,全要素生产率指的是考虑全部生产要素投入情况下的生产率。但如果仔细去思考就会意识到,这个“全”其实并没有参考依据和界定标准。我们知道,经济学和自然科学有很大差别,特别是在研究工具上,自然科学研究中可以人为控制条件进行实验。在实验条件下人们可以很直接的考察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因果关系,哪些投入对产出有影响,或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是可以用实验来证实的。但在现实的经济学研究中,几乎无法使用实验工具。人不是上帝,无法控制经济系统的运行,现实所收集到的数据信息都是统计得来的,而不是控制条件的实验得来的,这些统计信息中包含很多不可控因素,它们之间甚至不一定有必然因果联系。所以不要说“全”,就连识别“哪些是投入哪些是产出”这个基本问题其实都非常困难。
  比如在前面的经济增长理论中,介绍过不少模型都把资本作为经济增长的动力,言下之意,就是投入资本,经济产出增长。但实际情况是,人们收集到的是描述资本投资额度和经济规模的统计信息,并不真的是经济增长理论所特指的机制上的“投入”和“产出”。在现实中,不仅仅是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同时经济增长也会吸引更多投资。所以事实上完全说不清楚收集到的统计信息中究竟哪条机制路径是起主导作用的,最后怎么给统计数据冠上“投入”或“产出”的标志,这显然就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而另外,在一个非实验体系下,会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实在是太多,如果逐一考虑,那么最终只会是没有最“全”只有更“全”,人们总是能找到新的影响因素(尽管其影响程度和作用机制未必清晰)。结果,在这样的背景下,谈论“全”要素生产率几乎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所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全”先给出界定,从而确定分析框架,这是所有讨论的起点。
  全要素生产率所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多个投入要素之间的关系,并提炼出一个可以综合性描述的生产率指标,简单的讲就是如何整合各种投入要素。举个例子,在各种经济活动中,新古典主义视角下的投入要素至少要包括两个,劳动和资本,前者考虑的往往是人数、或者劳动时间,而后者则是一个货币单位衡量的指标。而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还要进一步考虑土地、物资、能源等等,这些东西无论是量纲还是数量级,都是完全不同的,显然不能简单的相加或者相乘。而由于生产过程往往也是难以直接定量描述的,最后也不太可能写出一个能够完美整合各种投入要素且完整表达生产过程的数学公式。于是在当代,人们的主要思路还是通过经济学和数学理论,把这些问题通过模糊化的方法使之可操作。可理论毕竟是理论,并不意味着事实真的如此,经济学中的很多理论既难证实也难证伪。因此,最后使用什么样的理论去解决这也是一个问题。
  所以,正是由于全要素生产率在当代仍然存在分析框架和测算理论的双重争议,使得这个概念还难以走出学术殿堂成为公众知识。但是,争议并不意味着全要素生产率整个领域发展和研究结论是不可控的。尽管存在各种见解,全要素生产率在经济增长分析中仍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什么是经济增长
一、经济
二、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三、衡量经济增长
第二节 为什么要研究全要素生产率
一、经济增长理论概要
二、什么是全要素生产率
三、经济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
第三节 全要素生产率概念的演进
一、全要素生产率概念的诞生
二、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技术的发展
三、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框架的新动向
第四节 全要素生产率到底在研究什么
一、新古典主义分析框架的指标选择
二、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的区别
三、全要素生产率——当代经济学认知的边界

第二章 世界各国经济增长的历史TFP研究概况
第一节 国际性的TFP实证研究
一、世界生产率数据库
二、Baier-Dwyer Jr-Tamura的研究
三、Hall-Jones的研究
四、世界经济总量数据库
五、小结
第二节 世界主要工业国家的历史TFP实证研究
一、美国
二、俄罗斯(前苏联)
三、英国
四、法国
五、德国
六、日本
第三节 世界其他重要地区的历史TFP实证研究
一、东亚“四小龙”
二、拉丁美洲国家
三、中东和北非国家

第三章 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TFP研究概况
第一节 中国宏观经济的TFP实证研究
一、针对20世纪中后期的中国宏观经济TFP研究
二、关于21世纪以后中国宏观经济TFP表现的部分研究
三、小结
第二节 地区宏观经济的TFP实证研究
一、地区及省域视角下的研究
二、地市及区县视角下的研究
三、小结
第三节 中国经济数据的问题及其对TFP分析结果的影响
一、GDP数据问题
二、劳动数据问题
三、资本数据问题

第四章 近年中国全国的区县级经济增长TFP变化情况
第一节 2007~2010年中国市区县经济增长的TFP变动
一、2007~2010年的TFP平均变动
二、2007~2010年的TFP历年变动
三、关于TFP变动分解的讨论
四、关于市区县TFP变动加权整合的讨论
第二节 2007~2010年中国市区县TFP变动的分组比较
一、2007~2010年市区县TFP变动的地理分组比较
二、2007~2010年市区县TFP变动的市县分组比较
三、2007~2010年市区县TFP变动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分组比较
四、2007~2010年市区县TFP变动的山区县分组比较
第三节 2007~2010年中国市区县经济增长的动力分析
一、中国市区县经济增长的动力分析
二、中国市区县经济增长的转型分析
三、中国市区县经济增长的现状评述

第五章 近年中国各省的区县级经济增长TFP变化情况
第一节 中央直辖市
一、北京市
二、上海市
三、天津市
四、重庆市
第二节 华北三省
一、河北省
二、山西省
三、内蒙古自治区
第三节 华东六省
一、江苏省
二、浙江省
三、安徽省
四、山东省
五、福建省
六、江西省
第四节 华中三省
一、湖北省
二、湖南省
三、河南省
第五节 华南三省
一、广东省
二、广西壮族自治区
三、海南省
第六节 西北五省
一、陕西省
二、甘肃省
三、青海省
四、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五、宁夏回族自治区
第七节 西南四省
一、四川省
二、贵州省
三、云南省
四、西藏自治区
第八节 东北三省
一、辽宁省
二、吉林省
三、黑龙江省
第九节 港澳台地区
一、台湾省
二、香港特别行政区
三、澳门特别行政区

第六章 关于中国TFP变动问题的讨论
第一节 市区县级数据与国家统计局数据的分析和比较
一、关于市区县级统计数据质量的讨论
二、关于全国宏观经济序列测算TFP变动的讨论
三、关于2007年~2013年1~9月中国宏观经济增长TFP表现的讨论
第二节 市区县级数据TFP测算结果的内生关联讨论
一、TFP变动与GDP变动间的内生关联讨论
二、TFP变动与全社会就业人数变动间的内生关联讨论
三、TFP变动与固定资本存量变动间的内生关联讨论
第三节 中国与其他东亚国家的经济增长进程比较
一、中国资本积累路径与东亚“四小龙”的比较
二、中国经济增长路径与东亚“四小龙”的比较
三、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应当注意的日本经验

第七章 中国与美苏的比较及战略思考
第一节 中国与美苏的经济增长历史进程比较
一、中国的历史定位
二、美国的成功经验
三、前苏联的失败教训
四、当代中国与美苏历史转折期的比较
第二节 中国与美苏的产业结构演进过程比较
一、美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
二、前苏联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
三、当代中国与美苏相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结构比较
第三节 关于中国未来发展策略调整的讨论
一、宏观层面的发展战略调整
二、产业层面的部门结构调整
三、空间层面的区域政策调整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市区县级面板数据的TFP变动测算原理
一、DEA-Malmquist法
二、KSM法
附录二 市区县级统计数据的来源和统计性质
一、市区县级数据统计来源
二、缺失数据的估计方法
三、缺失数据的估计情况
四、指标数据的具体说明和统计性质
附录三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市区县名单
附录 四山区县名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