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9630709
  • 作      者:
    顾新,王元地,杨雪等著
  • 出 版 社 :
    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内容介绍
  《中国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分为三篇,共九章。其中,理论篇构建了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体系,为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实践篇从集群创新体系、省级行政区区域创新体系和跨行政区区域创新体系三个不同层面出发,分别从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两个不同的角度探讨不同层面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将实证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深入探究我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经验和启示;战略篇从我国的实际需求和基础条件出发,结合战略管理理论和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提出了我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明确了我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战略的关键环节,提出了我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战略的实施途径。
展开
精彩书摘
  (2)知识流动是一种重新组合生产要素的过程,只有能够提供实现新组合所需的新生产要素,并对生产要素新组合的实现做出贡献的组织或机构,才能参与知识流动。在知识流动过程中,不同社会组织之间的交易成本一般要高于组织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交易成本,只有组织间保持相互依赖的关系,合作才能持续下去。一旦合作中的一方掌握了其他合作者所能贡献的生产要素,或找到质量更高、成本更低的替代要素,为降低交易成本和生产要素组合的成本,就必然将合作中的“多余者”逐出,从而导致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3)知识流动取决于知识自身被传送、解释和吸收的难易程度,因而面临着很多障碍。有关研究表明,知识流动的障碍源于知识本身特有的模糊性,模糊性越高、流动性越差。而决定着知识模糊性程度的因素包括默会性、专用性、接受者的经验、知识拥有者的保护和文化差异等。知识流动与区域创新绩效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创新主体之间的知识流动越频繁和紧密,创新绩效就越突出。
  (三)知识流动的形式
  知识流动的模式在企业和产业集群之间、在以不同产业集群为特色的区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区域创新体系中的知识流动主要有以下五种形式:
  (1)企业间合作。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区域创新体系中最重要的知识流动是企业问的技术合作及其相互之间的非正式联系。企业间的合作可共享技术资源,实现规模经济,并从人力资源和技术财富的互补中获得协同效应。企业问技术合作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提高新产品在企业销售额中的比例。合作研究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和技能,对企业创新能力带来积极影响,这些创新能力包括联系能力、识别和采用适用技术的能力等。企业问的非正式联系,包括用户和生产者之间的联系以及竞争者作为创新源泉和动力的作用,是知识和技术诀窍转移非常重要的渠道,有助于系统创新能力的提高,但往往难以测度。
  (2)科研院所、大学和企业问合作。科研院所和大学作为企业创新的主要知识来源,其知识储备向企业流动,并形成良好的反馈回路,是区域创新体系中一种重要的知识流动。这种流动主要体现在企业作为技术需求方、科研院所或大学作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包括联合研究、共享专利、合作出版以及其他非正式联系。
  (3)技术扩散。面向企业的知识和技术扩散,包括产业新技术的应用以及通过机器与设备的技术扩散,是区域创新体系中传统的知识流动类型。创新扩散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往往需要数年才能完成。由于国情不同和企业的特征各异,各产业部门的技术采用率存在极大差异。然而,企业的创新绩效越来越依赖于消化和吸收外来的创新与产品。有关的技术知识可能来自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或公共研究机构。对于不从事R&D和创新活动的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而言,技术扩散尤为重要。技术扩散会对企业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在许多情况下,技术扩散与R&D投入对创新活动同样重要。例如,日本在1970~1995年,技术扩散对提高生产率的贡献比直接加大研究开发支出要大得多。因此,仅强调对研究开发或技术密集型部门的投资,就有可能忽视促进技术扩散。
  (4)人员流动。人员流动是人员在系统各要素内部或要素之间以及向系统外的流动。人员是意会知识的载体,人员的流动以及由此导致的意会知识的流动是区域创新体系知识流动的主要形式。人与人之间正式或非正式的联系是企业内部和企业与大学或科研院所之间知识转移的重要渠道。有时,重要的不是专门知识的转移,而是创新的一般方法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转移。研究者和其他人员发现和识别信息的能力与获得技术网络信息的能力是很有价值的知识财富。创新研究表明:个人的工作技能和相互联系的能力是采用和适应新技术的关键。这种“吸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能、全面的经验知识和劳动力的流动,对先进技术的投资必须与这种能力相匹配。高水平人员的流动有助于提高劳动力的整体技能水平和促进经济发展中的创新活动。
  ……
展开
目录
理论篇
第一章  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与特征
第一节  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区域创新体系的特征
第三节  区域创新体系的层次
第二章  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
第一节  区域创新体系中的知识流动
第二节  区域创新体系的产业集聚
第三节  区域创新体系的空间集聚
实践篇
第三章  集群创新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宏观视角——我国国家级高新区集群创新体系
第二节  微观视角——成都高新区集群创新体系
第三节  构建集群创新体系的启示
第四章  省级行政区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宏观视角I——基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技术产业化关联性的省级行政区区域创新体系研究
第二节  宏观视角Ⅱ——基于大学专利转让金额及数量的省级行政区区域创新体系研究
第三节  微观视角——四川省区域创新体系
第四节  构建省级行政区区域创新体系的启示
第五章  跨行政区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_
第一节  宏观视角I——基于语言地图的跨行政区区域创新体系研究
第二节  宏观视角Ⅱ——基于地方政府科技投入效率的空间外溢效应的跨行政区区域创新体系研究
第三节  微观视角——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
第四节  构建跨行政区区域创新体系的启示
战略篇
第六章  我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需求和基础条件
第一节  我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需求
第二节  我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基础条件
第七章  我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战略的基本框架
第一节  我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总体思路
第二节  我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目标
第三节  我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步骤
第八章  我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战略的关键环节  
第一节  区域创新体系的主体建设
第二节  区域创新体系的环境建设
第三节  区域创新体系的要素流转建设
第九章  我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战略的实施路径
第一节  选择区域创新体系的系统结构模型
第二节  增强组织之间的交互学习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