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宪政与民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0188720
  • 出 版 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萧公权(1897—1981),20世纪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政治学家、历史学家,曾执教于中美各大学。1926年在获康奈尔大学博士后回国,先后在南开大学、东北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任教。1949年底赴美出任西雅图华盛顿大学教授直至退休,讲授“中国政治思想”、“中国社会制度”以及“中国政治思想与制度”等课程。
  萧公权毕生从事政治学、历史学和哲学研究,其学以政治思想为主,兼及文、史、哲、艺术、诗词等方面,学贯中西,卓然有成,其学术思想之博厚与精深,行文之细密与笃实,对史料的钩沉及其鞭辟入里的分析,在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上是罕见的,因而被誉为“融合中西两大学统菁华之学人”。
展开
内容介绍
  《萧公权文集:宪政与民主》收录萧公权先生1932年移讲清华大学起,至1949年去国止,关于宪政和民主的一系列著述,计22篇。曾于1948年题为《宪政与民主》,合集刊布。所论既有宪政与民主的一般原理,对于外域政制的介绍,更多的还是对于当日中国的实际所作的阐发,特别是对于当时中国施行宪政和民主的现实途径的剖析,而寄希望于批评,寓建议于分析。作者文风平实,运思细密,将实证与学理沟通,解释与建构合为一体,足堪垂范后世;其思其虑,不仅有助于省思过去,而且裨益于措置当下,瞻望将来。
展开
精彩书摘
  我们中国二千余年当中的政体也曾有重要的变迁。而且也前后具有三种形式。在秦始皇统一以前,至少从春秋战国时代的情形看来,中国的政体是“封建天下”。这种政体是以列国为单位而以天下为全体。天子虽为“元后”,其实也是群后之一。群后奉他为共主,却未必受他的统治。政治上主要的工作,如安民理财等事都由列国各自办理。天子除了在“王畿”内办理同样的政事以外,并未在“天下”范围内施用治权。所以封建天下的“大一统”徒具形式,未有实质。诚然,在周朝八百年的长时期中,统一的程度先后颇有高低。在西周盛世,天子的实力较强,列国奉命较谨。此后宗周日趋衰微,到了春秋时代已呈尾大不掉的病态,到了战国就完全成为割据局面。然后就政治工作的本身看,政治生活的重心始终寄托在列国之中,而不在元后所临御的“天下”。这是封建天下的第一个特点。
  其次,封建君主不能专政。而必须宗法贵族共政。这是宗法社会必有的现象,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说周人用嫡庶之制,定天子诸侯继位之法,君主具有大宗宗子的身分,所以《诗传》解释“笃公刘篇”“君之宗之”一句说“为之君,为之大宗也”。大夫以下,既非君统,嫡庶之制,纯为宗法。政治上的地位不决于嫡子的身分,而决于个人的才智。他这个见解大体上是不错的。然而我们要注意,在宗法社会当中,仕进虽不限于嫡子,而卿大夫比较显要的职位必由同姓或异姓贵族当中选任。此外的人只能充任小吏,不能和“世卿”竞选,赵翼说得好:“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俞正燮也说:“王族辅王,公族治国,余皆功臣也。分殷民大族以与诸侯。所谓与之为伍长乡吏者于其中兴之,而无美仕大权”。又说:“上士中士下士府吏胥徒取诸乡兴贤能。大夫以上皆世族,不在选举”。我们试观史实,就可证明。西周的大臣如周公召公太公芮伯彤伯毕公毛公祭公。东周大臣如周单刘富诸氏,都是天子同姓或异姓的贵戚。春秋各国的大臣如鲁三桓,郑七穆,晋栾韩魏赵范智中行,卫孙甯,齐国高崔庆陈,宋华向,楚斗成等也是诸侯同姓或异姓的世族。封建世卿之制从一方面看来固然是剥夺民权的不平等阶级制度,从另一方面看来也是限制君权的反专制政治制度。世卿所以能够限制君权,理由是很显明的。第一,佐政的大臣既具有世族子弟的资格,其进退任免自然不能够由君主任意决定。
  第二,大臣在政治上的地位虽低于君主,他们在宗族里面的行辈也许高于君主。《康王之诰》记载康王即位时称群公为“伯父”,可为一例。第三,大臣或年高,或德劭。君主在决定大政之先,势须征询采纳他们的意见。否则一意孤行,必遭阻遏。“洪范”说国有大疑,“谋及卿士”。孟子说“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又说贵戚之卿,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古史所传伊尹放太甲的事件可为一例。《左传》所记询国危的事实更不只一件。
  有分治之国,无一统之政;有共治之臣,无专制之君,这是封建天下的两大特点。到了春秋以后封建政治和宗法社会相连崩坏,于是贵族衰亡,君权渐盛,列国兼并,归于一统。在这个过渡期间,社会的变动虽不只一端,而对于政治影响最大的变动恐怕第一要数因贵族衰亡而促成的“布衣卿相”的风气。封建天下的君主,受世卿辅政的限制,不失为一种上下相维之势。后来贵族没落,子弟鲜能,不足以经世治国。有为之君不得不在微贱人中别简贤士。加以权臣窃柄篡国,既得不着贵族的拥护,且为对抗他们残余的势力起见,于是大用游说之士以为自己的腹心爪牙。春秋时齐用管仲甯戚,秦用由余百里奚,楚用观丁父彭仲爽,是前者的实例。战国时范雎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为国相,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为将,是后者的实例。这些布衣将相毫无门阀或身分的凭藉,他们所仰仗的只是自己的本领和君主的信任,然而根究起来,将相得位的直接决定因素还在君主的信任。君主不加信任,一个贤士纵有通天的本领或惊人的功绩,不转眼间就可以被投间置散,或由卿相降为布衣,甚至为阶下囚,做枉死鬼。范雎蔡泽白起乐毅都是榜样。至于怀才不遇的人更是不胜枚举。韩非的“孤愤”、“说难”不过是小鸣失意而已。
  ……
展开
目录
均权与均势
均权与联邦
论县政建设
施行宪政之准备
宪政的条件
说言论自由
宪政卑论
宪政实施后之中央政制
怎样研究宪草
宪政的心理建设
宪政二疑及其答复
英美民主政治
中国君主政体的实质
地方民意机构的初步检讨
低调谈选举
制宪与行宪
论宪草中的国体
宪法与宪草
中华民国宪法述评
说民主
中国政党的过去与将来
论选举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