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罗蒂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101097863
  • 作      者:
    (美)理查德·鲁玛纳著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刘清平,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导,武汉大学哲学系博士毕业。主要研究领域为中西文化比较、当代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美学。出版多部学术论著、译著。
展开
内容介绍
  《最伟大的思想家:罗蒂》选择性地主要对罗蒂关于“哲学是什么”、“心智与人性”、“自我与道德”以及“社会与道德”等方面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细致的阐述,帮助读者把握其富有启发性和包蕴性的思想。
展开
精彩书评
  ★《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是广大学生和哲学爱好者步入人类智慧殿堂的入门书。既简述了西方著名思想家的生平,又紧扣思想家的原著,并联系当前的现实,绍介了他们的最有启发性和包蕴性的思想和命题,目的是激发读者思考问题、生发新的思想和进一步阅读原著的兴趣。
  ——张世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集学术性与普及性于一体,每本书作者都是研究其所论述的哲学家的著名学者,在为本丛书撰稿时以普及和入门为目的,用概要方式介绍哲学家主要思想,要言不烦,而不泛泛而谈,特点和要点突出,文字简明通俗,同时不失学术性,或评论其是非得失,或介绍哲学界的争议,每本书后还附有该哲学家著作和重要第二手研究著作的书目,供有兴趣读者作继续阅读之用。由于这些优点,这套丛书在国外是不可多得的哲学畅销书,不但是哲学教科书,而且是很多哲学业余爱好者的必读书。
  ——赵敦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世人如欲快捷地了解最重要的一些西方哲学家们,这套《最伟大的[西方]思想家》丛书是一个可行的选择。作者们都是有关方面的学者,在不长的篇幅中明晓地勾勒出一位位哲学家的人生和思想,让不具备专业基础的有心读者也能得其要旨,赢得一个可继续探究的起点。
  我们生活在一个中西不得不遭遇、磨擦和交融的时代。如欲有深度地理解和转化我们自己祖先的哲理,必须对那些属于“他者”的哲学世界有切当理解。希望这套丛书在新的中西交汇中起到某种作用。
  ——张祥龙(山东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一千年后人类如果还在,他们的活法照样离不开《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绍介的那些哲人理念的形塑效应。这或许也就是你应当通过这套丛书走进这些哲人的理念世界的最重要理由。
  ——刘清平(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导) 
  
  ★每一个思想体系就如一个精神殿堂。对于初学者而言,要想领略和欣赏其中的奥妙和美丽,需要一个好的引导。这位引导者需要给初学者既展示出其整体面貌又不浮光掠影。大部头的学术专著往往令人望而生畏,而思想史著作的章节因其篇幅限制显得过于简略。《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的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背景,深入浅出,用十万字左右的篇幅,向读者勾勒出了每位思想家的精神概貌,引人入胜。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专业研究人员,阅读这些系列丛书,都会感到获益匪浅。
  ——郝长墀(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 
  
  ★《最伟大的思想家》丛书集著名思想家生平、著作、思想为一体,生平评介客观公允、著作解读全面经典、思想介绍深入浅出。是一套集文化普及与学术研究为一体的精品力作。普通读者不觉其晦涩,专业研究者不觉其肤浅。是人类最伟大思想家的全景图谱。
  ——袁银传(武汉大学教授、博导) 
  
  ★《最伟大的思想家》丛书仿佛是一个思想导游,通过一部部深入浅出的“小书”,引领读者走进那些曾经影响世界的“大思想”,与令人敬畏的思想大师们展开一场场别开生面、穿越时空的思想对话。
  ——李超杰(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说它是小书,只是就装帧的体量而言,至于它在学术深度上,就决非小书。总之,套用《论语》上的一句话:(此书)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方旭东(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 
  
  ★《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能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容易看得懂的语言了解各大思想家的核心思想,一扫传统思想家传记晦涩冗长的毛病,而以简明、清晰、直接、具体的文风吸引人,是化繁为简、化厚为薄的佳例子。
  ——周伟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
展开
精彩书摘

罗蒂与心智的消失

要想理解罗蒂对于心智所持的态度,我们有必要重复在前一章论及语言学原理或是语言学转向时已经提到的一点。我们可以回忆罗蒂的下述观念:“人们不可能超越语言……如果不是在某种语言之中思索,人们就根本不可能进行任何思索。”而在这一章的语境中,这个观念可以被重新表述为:并不存在什么“先于语言学习的‘觉识’(awareness)。”罗蒂进一步解释说,“从更具一般性的角度看,我认为,那种相信我们无论运用什么样的语词、都总是会拥有同样经验的公认直觉,实际上只是威尔弗里德·塞拉斯称之为‘给定性神话’(the Myth of the Given)的一种残迹;它主张觉识是在先的,而语言则必定是随之而来的,并且应该去适合原初的觉识。这种看法的麻烦在于,‘适合’是一个空的概念。我们根本没有任何标准,可以判定某种语言对于某个非语言性觉识的合适性”。

在思考心智问题时,我们决不应该低估这条原理的重要意义。无论人们是像笛卡尔那样宣称实在是由两种不同实体构成的二元论者,还是像大多数科学家那样相信实在是由单一的物质实体构成的一元论者,或是像罗蒂那样对于实在的本性并不给出一个陈述的后哲学家,人们都不得不把“觉识”纳入这场讨论之中——要么是以肯定性的方式,要么是以否定性的方式。即便从罗蒂有关哲学的“家族传奇”观点看,表哥笛卡尔对于人类的对话其实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笛卡尔对于自我及其属性的理解,是大多数人所持有的关于自我的标准观点。大多数人发现他们很容易接受这样一些信念:个体既是肉体、又是灵魂,灵魂位于肉体之中、并且是个体隐私性地拥有的。而笛卡尔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下面这个假设:由于心智拥有对自身的某种觉识,心智总是独一无二的。由于这种觉识,心智就拥有了理解某些真理——特别是那些可以保证它自身的存在和同一性的真理——的自明性的能力。

毫无疑问,在传统哲学的争论中,“觉识”是一个常常被卷入到有关身—心问题的众多讨论之中的课题。这些有关心智的争论呈现出来的趋势之一,就是把著名的“无辨异的同一性”当作基本的原则;或者用比较容易理解的术语说,人们同样也可以把它称之为“可辨异的非同一性”原则。这条原则可以表述如下:如果人们能够辨识出一点差异,那么就根本不存在同一性。以肯定性的方式说,只有当两个东西的所有本质属性都相同的时候,它们才是同一的。这一点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据说人们对于自己的心智拥有某种特殊类型的“觉识”,它能使人们获得不同于有关物质事物的知识的某种特殊形式的知识。这样,这种“觉识”作为精神功能的一种属性,就将在针对一切唯物主义理论所展开的批判中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唯物主义的一种变体,就是主张“精神状态”与“大脑状态”所指称的是同一个东西。因而,这种主张实际上就是把心智与大脑等同看待。而那些想要驳倒唯物主义的人们,就常常诉诸于“可辨异的非同一性”原则。他们认为,他们可以指出心智所具有的某些属性是不可能还原到大脑的物理状态那里去的。这样,他们就能够断定,在心智与大脑之间不可能存在同一性。结果,心智或主体性的实在性就能够得以维系。至于那些被认为是心智的本质所独有的精神属性,则包括如下一些特征:

1.隐私性(我对我自己心智的了解——比方说,我处在痛苦之中——与其他人对我的心智的了解是有所不同的)。

2.无误性(我对在我的心智中所发生的事情不可能产生误解)。

3.直接性(我对在我的心智中所发生的事情可以直接把握,而不必进行推论)。

4.内省性(为了了解在我的心智中所发生的事情,我只需要付出内省性的努力)。

5.意向性(我可以指称或是思考那些非存在或想象的对象)。

6.自明性(对我来说,在我的心智中所发生的事情似乎总是真实的)。

唯物主义难以被人接受的原因之一似乎就在于,绝大多数人(其中也包括许多哲学家)都认为,所有这些属性或是其中的某个属性,对于心智来说是本质性的;人们不可能在不损害可信性的前提下,轻而易举地否认它们。尽管唯物主义宣称它从科学的进步那里获得了支持,尽管它承认了自然界的统一性,尽管它认同了那条“奥卡姆剃刀”的著名原理——“如无必要,切勿增加实体”,但是,唯物主义作为对各种事件的一种一般性解释,却似乎在“觉识”这块石头面前碰了壁。绝大多数人都发现,他们难以放弃那种认为觉识是心智本性的组成部分的信念。而在唯物主义者这方面,他们也没有被这些常识性的观念所吓倒(在他们看来,这些观念似乎只是想阻挡科学前进的道路),而是依然相信:人们越是深入地研究大脑及其功能,就越是能够很快地达到一种有关人类心智是如何运作的完整解释。

至于罗蒂,他想做的事情就是:根本避免在主观主义者与唯物主义者之间展开这些争论的那种传统形式。在他看来,这些争论被赋予的那种框架结构本来就是不可接受的。罗蒂解释说:“唯名论者用以考察……主客观之间区分的基本方法就是指出,在系统地阐述那种可以帮助人们获得他们想要的东西的词汇表与那种不能够做到这一点的词汇表之间存在着的区别方面,它们其实是一些会把人们引入歧途的路径。”因此,作为一位实用主义者或是唯名论者,罗蒂是反二元论、反本质主义的,认为根本就不存在诸如心智的本性这一类的东西。由此出发,他认为二元论是一种糟糕的选择。不过,虽然他是同情科学和唯物主义的,但罗蒂终究还是一位语言学的实用主义者,并不认为科学提供的世界图景就是一幅最终的图景。所以,在他看来,唯物主义其实也是一种不必要的形而上学理论。罗蒂解释说:“唯名论者并不认为,科学根本不可能发现某些实实在在地存在于那里的东西;毋宁说,在它看来,‘实实在在地存在于那里的东西’(既包括常识性的知觉词汇表所指称的那些对象,也包括科学性的理论词汇表所指称的那些对象),只不过是指那些‘我们发现谈论起来十分有用的东西。’”

展开
目录

1 哲学是什么?

导言

柏拉图与传统

元哲学的幕间休息

语言的普在性

哲人何为?

结语

2 心智与人性

导言

笛卡尔的二元论

罗蒂与心智的消失

语言性的人

结语

3 自我与道德

导言

康德式的道德

罗蒂与讲述道德故事

弗洛伊德与自我创造的故事

关于反讽的一个注释

结语

4 社会与道德

导言

正义、普遍性与理性

民主、亲和性与种族中心主义

结语

参考书目

与罗蒂相关的著作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