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个人与社会的辩证法:阿多诺社会理论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6127698
  • 作      者:
    陈燕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作者简介
  陈燕(1981—),浙江鄞县人。200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教干宁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曾在加拿大温莎大学哲学系(2007—2008)和美国康涅狄格大学社会学系(2013—2014)访学。目前主要从事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和文化理论方面的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个人与社会的辩证法:阿多诺社会理论研究》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维度,论证了阿多诺的社会理论。与实证主义社会理论不同,社会在阿多诺那里是个功能性概念;与康德的先验主体观不同,个人在阿多诺那里是指有持续反思能力的经验性个体。在晚期资本主义条件下,个人与社会之间要达成和解是很有压力的,而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需要我们的不妥协的批判外,还需要一种能实现公正的交换平台,在那里个人与社会的最终和解就是劳动力与他的他性的和解的一部分。和解所要达成的“和平”就是一种个体主体、集体主体和客观世界之间的星从。阿多诺的这种个人与社会的辩证法确立了法兰克福学派关于社会研究的基本框架。作为一种社会哲学,阿多诺的社会理论重新考察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和方法,也影响了理论社会学的发展方向。
展开
精彩书摘
  阿多诺坚信,从各种社会关系来看,当今的西方社会依然是资本主义社会。就生产力的全部推动力而言,这些关系本质上仍然没有什么变化。人仍然受经济的支配,尽管支配者不像以前那样显而易见,统治阶级匿名化了,尼采的“没有牧羊人的羊群”的论点已经把握了新的条件。现在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合并而成的一个概念,即“工业社会”概念。随着物质生产力的极大提高、福利国家的出现,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改善,人们的利益相对得到了部分满足,于是就失去了反抗或抵制社会的动力,原来马克思那个年代作为革命的无产阶级及其意识已经逐步消失。但是,阶级依旧存在,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划分依旧存在。
  阿多诺强调,资产阶级现代化过程的现阶段就是一种极权主义的管理。所有的晚期资本主义形态都受两条错误的组织原则——逐步扩大的商品化和物化——的支配。首先,当代社会和政治生活是按等值规则组织起来的,所有的商品都不得不根据等值规则通过标准化的货币手段来比较和计算。其次,这种等值规则通过物化过程得到强化,其结果是这些商品偶然的和历史形成的特点被它们僵化的和被崇拜的外表所掩盖。①在交换法则的魔力的支配下,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全体居民越来越按有魔力的极权主义机构的要求来塑造自己。这些居民仅仅是商品化的动因,所以屈从于物化的交换过程,好像这种屈从是命中注定的。
  阿多诺同意韦伯的看法,自由资本主义全盛时期作为手段的、精打细算的个人正在逐步消失,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日益无自由权状态和不可理解性,或者说虚假的可理解性,标志着抽象的一般日益支配特殊。尽管社会和政治生活的非商品化依然存在,但是“过分社会化”的社会却征服并榨取了它的个人成分。它们的心理实体在消失。一个完全商品化和非政治化的“后个人集体主义”时代即将到来。①在晚期资本主义条件下,所有的社会和政治关系都有明确的结构,好像这些关系仅仅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一切事物都像是“命中注定”的,好像真实的生活是静止不动的生活,是没有生气的自然界。向一个盲目的、全面受到管理的、官僚制度的不自由世界的过渡看来差一点就完成了。
  ……
展开
目录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西方历史上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的考察
三 中国历史上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的考察
四 研究阿多诺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章 物化的社会:一种关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素描
第一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第二节 阶级与阶级意识的新形式
第三节 极权主义的经济与国家干预——兼论与波洛克国家资本主义的比较
第四节 同一性与交换原则
第五节 物化与“整体被管制的社会”

第二章 一种思辨的理论:阿多诺的社会观
第一节 一种超越个体的抽象观念抑或个人与社会之间辩证的中介
第二节 一种描述性抑或功能性的观念
第三节 一种可理解抑或不可理解的观念
第四节 一种静态抑或动态的范畴

第三章 一种社会的领悟:阿多诺的个人观
第一节 “个人”观念的形成:对康德“先验主体”的超越
一 资产阶级“个人”观念的形成
二 对康德“先验主体”的超越
第二节 个人:一种社会中介的范畴
第三节 个人的三个美学模型:从奥德修斯、哈姆雷特到汉姆
第四节 个人的弗洛伊德心理分析模型:“自恋的自我”

第四章 走向非同一性:个人与社会的辩证法
第一节 普遍与特殊的辩证法:黑格尔批判
第二节 客体优先性:社会对个人的先在性
第三节 主体对社会的关系:晚期资本主义的个人现状
一 个人的经验主体地位
二 物化与自恋,从众性与原子化
三 文化工业与人的个性的丧失
第四节 心理分析机制:个人领域里的社会因素和社会联系
第五节 反思非同一性

第五章 探寻个人与社会的和解
第一节 内在批判与政治实践
第二节 个体自由与非同一性
第三节 个人与社会的和解:劳动、艺术与非同一性
第四节 历史进步的可能性
一 交换与进步
二 对自然的控制与救赎
三 人性的确立与全球性主体的出现

结语 回应与评价
一 哈贝马斯与霍奈特的回应:交往行为理论与承认理论
二 评价:不足与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