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天道、明人事:周易·华夏文库儒学书系》: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班固在所撰《汉书·艺文志》的《六艺略》中,将孔子对易学的重视说得很明白。班氏日:“孔氏为之《彖》《象》《系辞》《文言》《序卦》之属十篇。故日《易》道深矣,人更三世,世历三古。”在《史记·孔子世家》里,司马迁亦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日:‘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因此古人一般认为《十翼》为孔子所作。
而孔子自己尚是“老而好《易》”“晚而喜《易》”。在《礼记·经解》中,孔子日:“人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静精微,《易》教也……静精微而不贼,则深于《易》者也。”现因帛书《易传》的关系,确切知道孔子晚年回到鲁国之后专注于研究《周易》,而且将《周易》放在身边,“居则在席,行则在橐”,达到爱不释手的地步,这就是读《易》“韦编三绝”所反映的情况。
五十学《易》无大过
众所周知,《周易》在先秦已成为经典,孔子日:“夫《易》,何为者?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乾坤,其《易》之门邪!”这是孔子对《易》的整体把握和体认。关于《易》之功用、《易》之意义以及把握《易》之要领等易学研究的重大问题,孔子都提出了他自己的独到见解,为易学研究向义理方向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在孔门经典《论语》中,述及孔子与《易》之关联的仅有两处,分别是:
子日:“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此处可以看出孔子认为《周易》能帮助进德修业,提供人生指南。另在帛书《易传》中言称:子日:“假我数年,卒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可知此“五十”并非具体年龄。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已明确指出这是讹误的结果。学《易》,是孔子的谦辞,“可以无太过”重在修德正己。此句大意为: “只要让我有多几年的时间,最终能对《周易》的义理有深入的体会,这样便可以免除犯重大过失的隐患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