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礼之用,和为贵
贴身解读中国人无可替代的精神根柢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三省吾身,内圣外王。
自除心中的奴隶,成就“我”的自由人格
当今社会生活压力大,人们的内心世界缺乏色彩,焦虑、孤独、烦恼、人格扭曲,成为自己心理的奴隶。如何“自除心中之奴隶”,从为物质所役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成就“我”的自由人格,这在今天似乎更加突出地成为现代人精神生活的中心议题。而古老的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则是解决这个议题的有效方法。那我们何不来听听圣人怎么说?
儒家的处世之术早已成为世人可循的经验,千百年来,《论语》《孟子》更成为世人的必读经典。
本书概括了儒学中众多精华的内容,分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仁者不忧,智者不惑”“贫而乐,富而好礼”“德不孤,必有邻”等章节。这些穿越时空的真知灼见,对我们的人生规划和为人处世都有着极其实用的指导意义。若能认真阅读,仔细参悟,当可为自己的修身立命找到一个可靠的解决途径。
上篇:吾日三省吾身,修为从内里开始
第一章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儒学中的修养精髓
“信”是人的根基,根基不稳,就难成大事。在儒学中,“信”的定义有很多:自信、信任、信誉……每一种信都是自我修养中不可缺少的,都是我们修缮自身的法宝。
1.天、地、人的融会
人生于天地之间,以信立身。人在做,天在看,要对得起良心。一个人讲求信义,是一种信仰(天),是融于社会(地)的需要。天地是儒学追求幸福和谐安宁的终极关怀,是儒学的彼岸世界。儒学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
作为社会性的人,每天与人相处,得到别人的信任就十分重要了,这正如康德将“不说谎”作为普遍道德律一样。守信是任何社会群体所必然要求个体遵循的普遍礼俗和“道德”法规,否则社会就无法维系。它并非是人类诞生之初的本原状态,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生存被迫共同约定俗成而产生的一种存续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和,也才能和天地共生共荣。故“信”是天、地、人的融会交合之处。
显然,只有“信”才能让我们滋生力量,上达天,下及地,以至天人合一,“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
从古以来我们一直在追求构建和谐社会,那么和谐是什么呢?它不仅仅是夫妻、父子、兄妹、亲戚、邻里、上下级、不同行业者之间的和谐,也不仅仅是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和谐,还一定包括天地万物之间和谐而快乐地相伴相生。
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精神上的默契和顺应,顺应自然,顺应社会,是一种理性的智慧,而不是盲目地随波逐流;同时也是一种精神上的解放,虽敬畏有余,却不是对自然万物的战栗地崇拜。总之,有了“信”,人的内心就会变得无比强大,无畏无惧,心平气和,这是信念的力量。
那么这儒学中的“信”是指什么呢?
所谓“信”,通俗地讲就是做人的信用。按照当今社会的标准来看,信用表现为诚实守信,说话算话,遵守诺言,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做人的诚信度。一个人的诚信度,不仅包含自我处世为人的信用,也包括对他人信德的信任程度,即人信而信人,这种人信与信人是基于人性的信任和安心的;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了做人的自信心。总而言之,所谓信,就是为人的信用、相信他人与自信心这三者的统一体。这是儒学中的精髓,是我们修缮自身的法宝。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有一段关于为人之信的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做人如若不具备信德,就不知道他有什么可取之处了。好比牛车缺乏輗、小车缺乏軏一样,这样的车靠什么来行路呢?孔老先生的意思很明显,一个人纵然才华盖世,学富五车,倘若做人缺失了信德,就像车子缺少了輗和軏。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特别看重信念的人。
子贡曾问孔子如何治国,孔子说要做到三点:要“足食”,有足够的粮食;“足兵”,有足够的军队;“民信”,还要得到百姓的信任。子贡问,如果不得已必须去掉一项,去哪一项?孔子回答,去兵。子贡又问,如果还必须去掉一项,去哪一项?孔子说,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所以死亡不是我们所面临的最可怕的东西,最可怕的是我们对自己的国家民族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信仰。
当下,评估一个国家是不是真正繁荣富强,不能单纯看国民生产总值的绝对量和增长速度,还要看每一个老百姓内心的感受—他是否觉得安全?他是否觉得快乐?他对自己的生活是否真正有认同感?这就是所谓的幸福指数。
现在让我们看看一位古代的贤者是怎样感受幸福指数的吧。
匡衡是西汉著名的大学者,也是刻苦勤劳的典范。匡衡自幼家境贫寒,祖父、父亲都务农,虽然出生于这样的家庭,匡衡却非常热爱读书。可是贫穷的家境根本无法给他一个读书的环境,晚上家里甚至连灯烛都没有。匡衡白天就靠给富人家当雇工来养家,只有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晚上家里又没有烛火。匡衡的邻居家里每天晚上都灯火通明,于是匡衡想出一个办法。他把贴着邻居家的那面墙壁凿了一个小小的洞,每天晚上“偷”一点光亮来看书。虽然很贫穷,可是能读书让匡衡很快乐。
匡衡在那样的条件下读了越来越多的书,所以当家里的书不能满足他的时候,他就又想出了一个办法。乡里有一个大富翁,据说家里藏书无数,于是匡衡就打算去富翁家里打工,然后找机会看书。匡衡对富翁提出,自己可以不要工钱,只要富翁能把家里的藏书给他看。富翁听了以后非常震动,被匡衡好学的精神所打动,于是答应了他的要求。这样匡衡就有了一个好机会来看书,他看的书也就越来越多。
据史书记载,匡衡身强体健,精力充沛,所以看完了富翁家所有的书,再加上他本来就勤奋努力,终于成为了西汉著名的学者。当时文人之间流传这样的话:“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意思就是说匡衡的才华无限,就算是难解的《诗经》,他也能讲解得很透彻,让大家感到很愉悦,可见匡衡在当时的文人心中有着极高的地位,所以有很多读书人都想要拜他为师,跟着匡衡学习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匡衡当初缺衣少食,住在非常破烂的房子里。这样艰苦的条件对一般人来说简直难以忍受,可是他并不以为意,只因怀揣着对知识信念的渴求,他克服了别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通过凿壁偷光、替富人打工的方式为自己获取读书机会。在艰苦的环境下,匡衡仍然怀揣读书的热情,并且苦中作乐,想尽一切办法实现自己读书的理想,最终成为了有名的丞相。
也许很多人会说,生活就是这样,穷日子富日子都得过,那有什么办法?
然而匡衡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是他能够忍受艰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在所有人都以艰难生活为苦,哀叹抱怨的时候,他独自徜徉在自己理想的精神世界里,丝毫不改变其乐观的态度。
只品尝到生活苦味的人,他的坚持不可能长久。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为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中的那份恬淡和安宁。
诚然,谁都不愿意过苦日子,但是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弥补心灵的贫瘠。
信念是人生的支柱,是沙漠中的绿洲,是航海时的灯塔。像鸿鹄飞跃山岭,像骆驼穿越沙漠,高洁的信念和持久的耐力始终是生命价值的两个筹码。
然而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对心灵的审视太少。
儒学能够教给我们人生快乐的秘诀,教我们如何在喧嚣尘世中获取心灵的宁静和安适,不为外物所役,达到人生的自由,活得自在,活得潇洒。
信用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同他人建立紧密关系的基础。人生在世,只有胸怀坚定的信念,对外讲究诚信,才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才能坦坦荡荡地生活、工作。当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具备的时候,就能在尽职尽责的同时,为社会做出贡献,让人生有所成就。
孔孟对你说
真实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虚假就没有一切,所以说“诚”是天之道。因此,人要追求“诚”,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和法则。
2.“礼”即是“法”
一个人有了信念、信仰的根基,必然发乎外,表现出彬彬有礼的君子风度,哪怕他如项羽、樊哙、张飞、阮籍、王羲之、李白、苏轼之流那么狂放。在儒家看来,“礼”就是“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礼法、规则,越礼即违法。而“礼”之根本源于“诚”,源于“信”。从根本上说,“礼”是“信”的外在显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