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天下第一儒术:圣人说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1550755
  • 作      者:
    志坚著
  • 出 版 社 :
    厦门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礼之用,和为贵
  贴身解读中国人无可替代的精神根柢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三省吾身,内圣外王。
  自除心中的奴隶,成就“我”的自由人格
  当今社会生活压力大,人们的内心世界缺乏色彩,焦虑、孤独、烦恼、人格扭曲,成为自己心理的奴隶。如何“自除心中之奴隶”,从为物质所役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成就“我”的自由人格,这在今天似乎更加突出地成为现代人精神生活的中心议题。而古老的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则是解决这个议题的有效方法。那我们何不来听听圣人怎么说?

展开
作者简介
  志坚,文化史专家。早年深受王国维、梁启超等名家思想熏陶,治学严谨,主张以古典文学为基础,以史哲结合为专业,以中国思想史、学术史、文化史为重点,研究孔子思想体系,颇有研究心得。
展开
内容介绍

  儒家的处世之术早已成为世人可循的经验,千百年来,《论语》《孟子》更成为世人的必读经典。
  本书概括了儒学中众多精华的内容,分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仁者不忧,智者不惑”“贫而乐,富而好礼”“德不孤,必有邻”等章节。这些穿越时空的真知灼见,对我们的人生规划和为人处世都有着极其实用的指导意义。若能认真阅读,仔细参悟,当可为自己的修身立命找到一个可靠的解决途径。

展开
精彩书摘

  上篇:吾日三省吾身,修为从内里开始
  第一章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儒学中的修养精髓
  “信”是人的根基,根基不稳,就难成大事。在儒学中,“信”的定义有很多:自信、信任、信誉……每一种信都是自我修养中不可缺少的,都是我们修缮自身的法宝。
  1.天、地、人的融会
  人生于天地之间,以信立身。人在做,天在看,要对得起良心。一个人讲求信义,是一种信仰(天),是融于社会(地)的需要。天地是儒学追求幸福和谐安宁的终极关怀,是儒学的彼岸世界。儒学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
  作为社会性的人,每天与人相处,得到别人的信任就十分重要了,这正如康德将“不说谎”作为普遍道德律一样。守信是任何社会群体所必然要求个体遵循的普遍礼俗和“道德”法规,否则社会就无法维系。它并非是人类诞生之初的本原状态,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为了生存被迫共同约定俗成而产生的一种存续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和,也才能和天地共生共荣。故“信”是天、地、人的融会交合之处。
  显然,只有“信”才能让我们滋生力量,上达天,下及地,以至天人合一,“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与自然、社会和谐相处。
  从古以来我们一直在追求构建和谐社会,那么和谐是什么呢?它不仅仅是夫妻、父子、兄妹、亲戚、邻里、上下级、不同行业者之间的和谐,也不仅仅是民族之间、国家之间的和谐,还一定包括天地万物之间和谐而快乐地相伴相生。
  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精神上的默契和顺应,顺应自然,顺应社会,是一种理性的智慧,而不是盲目地随波逐流;同时也是一种精神上的解放,虽敬畏有余,却不是对自然万物的战栗地崇拜。总之,有了“信”,人的内心就会变得无比强大,无畏无惧,心平气和,这是信念的力量。
  那么这儒学中的“信”是指什么呢?
  所谓“信”,通俗地讲就是做人的信用。按照当今社会的标准来看,信用表现为诚实守信,说话算话,遵守诺言,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做人的诚信度。一个人的诚信度,不仅包含自我处世为人的信用,也包括对他人信德的信任程度,即人信而信人,这种人信与信人是基于人性的信任和安心的;当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了做人的自信心。总而言之,所谓信,就是为人的信用、相信他人与自信心这三者的统一体。这是儒学中的精髓,是我们修缮自身的法宝。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有一段关于为人之信的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意思是:做人如若不具备信德,就不知道他有什么可取之处了。好比牛车缺乏輗、小车缺乏軏一样,这样的车靠什么来行路呢?孔老先生的意思很明显,一个人纵然才华盖世,学富五车,倘若做人缺失了信德,就像车子缺少了輗和軏。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特别看重信念的人。
  子贡曾问孔子如何治国,孔子说要做到三点:要“足食”,有足够的粮食;“足兵”,有足够的军队;“民信”,还要得到百姓的信任。子贡问,如果不得已必须去掉一项,去哪一项?孔子回答,去兵。子贡又问,如果还必须去掉一项,去哪一项?孔子说,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所以死亡不是我们所面临的最可怕的东西,最可怕的是我们对自己的国家民族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信仰。
  当下,评估一个国家是不是真正繁荣富强,不能单纯看国民生产总值的绝对量和增长速度,还要看每一个老百姓内心的感受—他是否觉得安全?他是否觉得快乐?他对自己的生活是否真正有认同感?这就是所谓的幸福指数。
  现在让我们看看一位古代的贤者是怎样感受幸福指数的吧。
  匡衡是西汉著名的大学者,也是刻苦勤劳的典范。匡衡自幼家境贫寒,祖父、父亲都务农,虽然出生于这样的家庭,匡衡却非常热爱读书。可是贫穷的家境根本无法给他一个读书的环境,晚上家里甚至连灯烛都没有。匡衡白天就靠给富人家当雇工来养家,只有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晚上家里又没有烛火。匡衡的邻居家里每天晚上都灯火通明,于是匡衡想出一个办法。他把贴着邻居家的那面墙壁凿了一个小小的洞,每天晚上“偷”一点光亮来看书。虽然很贫穷,可是能读书让匡衡很快乐。
  匡衡在那样的条件下读了越来越多的书,所以当家里的书不能满足他的时候,他就又想出了一个办法。乡里有一个大富翁,据说家里藏书无数,于是匡衡就打算去富翁家里打工,然后找机会看书。匡衡对富翁提出,自己可以不要工钱,只要富翁能把家里的藏书给他看。富翁听了以后非常震动,被匡衡好学的精神所打动,于是答应了他的要求。这样匡衡就有了一个好机会来看书,他看的书也就越来越多。
  据史书记载,匡衡身强体健,精力充沛,所以看完了富翁家所有的书,再加上他本来就勤奋努力,终于成为了西汉著名的学者。当时文人之间流传这样的话:“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意思就是说匡衡的才华无限,就算是难解的《诗经》,他也能讲解得很透彻,让大家感到很愉悦,可见匡衡在当时的文人心中有着极高的地位,所以有很多读书人都想要拜他为师,跟着匡衡学习知识和做人的道理。
  匡衡当初缺衣少食,住在非常破烂的房子里。这样艰苦的条件对一般人来说简直难以忍受,可是他并不以为意,只因怀揣着对知识信念的渴求,他克服了别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通过凿壁偷光、替富人打工的方式为自己获取读书机会。在艰苦的环境下,匡衡仍然怀揣读书的热情,并且苦中作乐,想尽一切办法实现自己读书的理想,最终成为了有名的丞相。
  也许很多人会说,生活就是这样,穷日子富日子都得过,那有什么办法?
  然而匡衡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是他能够忍受艰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在所有人都以艰难生活为苦,哀叹抱怨的时候,他独自徜徉在自己理想的精神世界里,丝毫不改变其乐观的态度。
  只品尝到生活苦味的人,他的坚持不可能长久。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为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中的那份恬淡和安宁。
  诚然,谁都不愿意过苦日子,但是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弥补心灵的贫瘠。
  信念是人生的支柱,是沙漠中的绿洲,是航海时的灯塔。像鸿鹄飞跃山岭,像骆驼穿越沙漠,高洁的信念和持久的耐力始终是生命价值的两个筹码。
  然而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对心灵的审视太少。
  儒学能够教给我们人生快乐的秘诀,教我们如何在喧嚣尘世中获取心灵的宁静和安适,不为外物所役,达到人生的自由,活得自在,活得潇洒。
  信用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同他人建立紧密关系的基础。人生在世,只有胸怀坚定的信念,对外讲究诚信,才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才能坦坦荡荡地生活、工作。当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具备的时候,就能在尽职尽责的同时,为社会做出贡献,让人生有所成就。
  孔孟对你说
  真实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础,虚假就没有一切,所以说“诚”是天之道。因此,人要追求“诚”,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和法则。
  2.“礼”即是“法”
  一个人有了信念、信仰的根基,必然发乎外,表现出彬彬有礼的君子风度,哪怕他如项羽、樊哙、张飞、阮籍、王羲之、李白、苏轼之流那么狂放。在儒家看来,“礼”就是“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礼法、规则,越礼即违法。而“礼”之根本源于“诚”,源于“信”。从根本上说,“礼”是“信”的外在显现。
  ……

展开
目录
上篇:吾日三省吾身,修为从内里开始
第一章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儒学中的修养精髓
1.天、地、人的融会
2.“礼”即是“法”
3.正心修身从自觉开始
4.自信扎根于内心的淡定
5.人格的绝对感召力
6.君子者,不忧不惧
7.高尚源自朴素
8.反躬自省,无所愧疚
第二章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用儒学淬炼心态
1.心中有,眼中就有
2.给自己的“心牢”解锁
3.幽谧的田园不只在深山
4.不因一时的困顿而颓废
5.把眼光投放回内心
6.多闻慎言,则行寡悔
7.放弃泡沫式的争逐
8.时间就是你生命的宝藏
第三章 贫而乐,富而好礼——精神世界的永生
1.放下心结,弥补缺憾
2.“抱怨”会谋杀希望
3.养心莫过于寡欲
4.失意之时,自在面对
5.安贫乐道,体悟自然
6.坦荡悠然,宠辱不惊
7.不要精彩了物质,荒芜了心灵

中篇:仁义先行,人情练达皆学问
第四章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圆中有方的处世
1.欲立己,先立人
2.君子以义为上,泰而不骄
3.不雪上加霜也是一种“善”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穷极则变,变则通达
6.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7.以“仁德”服众,天下归心
8.守住原则和底线
9.亲疏有度,过犹不及
第五章 德不孤,必有邻——不卑不亢树风范
1.爱人者,人恒爱之
2.其身正,不令而行
3.德才无关相貌
4.不要隔断与他人的联系
5.谦受益,满招损
6.内智外愚的处世技巧
7.适时进退,方能保全自己
第六章 君子以友辅仁——谨慎交友,宁缺毋滥
1.朋友,为我们打开一个世界
2.择友决定生活方式
3.道不同则不相为谋
4.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5.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6.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

下篇:学与志并行,齐家立业助天下
第七章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青取于蓝,而胜于蓝
1.无言也是一种教育
2.学习是丰盈自己,而非取悦他人
3.“博学”不如“专能”
4.学中求思,思中求辨
5.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6.好学者,不耻下问
7.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8.明白做学问,不知为不知
9.信权威,不如信自己
第八章 匹夫不可夺志——理想与脚步的同行
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当下就是最重要的
3.机遇不是靠等,而是靠发现
4.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5.乘势待时,事半功倍
6.自暴自弃,岂不哀哉
7.有过不改,才是大过错
8.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省
第九章 克己复礼为仁——谨言慎行,少说多做
1.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2.高标准做人,低姿态做事
3.攻于算计,最后算的是自己
4.成事不在于嘴,而在于腿
5.气度迸发超凡力量
6.耐住性子多行动
7.公正处事,不亲不仁
8.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