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心理学流派中的马克思主义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0633763
  • 作      者:
    魏萍,陈洪波著
  • 出 版 社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4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着重从国外马克思主义心理学流派当代发展的主要特征、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实证主义心理学流派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批判主义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以及全球化视野下心理学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呼唤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系统而深入的专题化研究与客观评述。在此基础上,重新认识及反思经典马克思主义心理学思想的价值,发掘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心理学理论建设的积极资源,探讨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理论当代形态的建构问题。
本书既可供心理学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以及马克思主义工作者研究参考,同时也可以作为心理学爱好者和马克思主义爱好者的自学参考书。
展开
内容介绍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国家的立国之本,是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魂”。从多学科视域探讨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的当代发展,是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一条有效学术途径。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掀起了一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热潮,在哲学、经济学、文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了许多丰硕的学术成果,代表了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水平。但是,从心理学的视角探讨马克思主义流派的当代发展的问题还处于比较明显的滞后及缺位状态。我国素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心理学研究的优良传统,而如何与时俱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新发展,是我们亟需探讨的一个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当今,西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流派已成了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运动中一支重要的代表性力量。积极开展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心理学流派当代发展问题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际价值。
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科学,是19世纪末期新科学革命运动的一个重要分支和积极成就之一。蔡元培先生曾将它定位为“驾驭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科学”。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心理学在西方国家便已成为一门与经济学、法学齐名的热门学科和“重型学科”,在国家社会发展中经常发挥着重要思想库的作用,日益影响着其他学科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心理学研究虽然有了跨越式的进步,但“仍然是世界上心理学研究落后的国家”(黄希庭,2008)。受传统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国内心理学作为一门小学科和“轻型学科”的地位依然没有得以根本改观。心理学的实证科学的性质定位被国内许多研究者所强调,导致目前中国心理学的主流研究出现了一种狭窄的实证界定,从而走向了偏离社会现实需要和人的真实心理的反常发展道路。老一辈著名学者潘菽、朱智贤、高觉敷等先生去世以后,他们积极倡导的辩证唯物主义指导心理学研究的正确思想也逐渐被淡忘。年轻一代学者大多回避或避免涉及这一问题,以致于有不少心理学工作者竟然感到研究马克思主义心理学是一件“奇怪”的事情。相形之下,西方国家有关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研究不仅没有中断,而且得到了某种程度的新发展。
世纪之交以来,随着国外新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研究运动的悄然升温,在心理学中又崛起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流派。除以往的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人本主义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和辩证法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等思潮之外,还涌现出了实证主义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批判主义心理学和生态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等新取向。这些分支流派不仅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新的论证和阐释,而且展现出了不少新的时代精神、文化特征和价值观的转换。尽管在西方心理学领域中,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常常遭受攻击的对象,但是正如英国学者帕克所讲,“在现代西方社会科学的几乎所有领域中,马克思的思想和学说都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马克思、福柯、德里达、拉康、詹姆逊可以作为激励人心的典范,因为这些学者可以对类似心理学知识这样强有力的思想形式达到一个批判的高度”。同时,英美国家的学者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和心理学研究组织”(Marxism and Psychology Research Group,简称MPRG),从跨学科的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和心理学之间的共同关注点。首届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大会于2010年8月5~7日在加拿大召开。第二届于2012年8月在墨西哥的墨雷里亚召开。近年来,国外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西方心理学者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明显的学术进展,其主要表现出了这样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对西方社会的批判出现了由宏观批判走向了微观批判的重心下移趋势,即从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后工业社会制度的现实批判,走向了科学批判、技术批判、道德批判、艺术批判和精神心理批判,认为精神心理的批判才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性批判。国外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研究者在重视批判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找新的理论支撑点,认为这个支撑点本质上涵盖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学说。二是在科学观和人的本质观方面充分发掘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资源,强调马克思的理论不仅成为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学术准则中重要而且被认可的组成部分,而且也是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尖锐地批判了西方主流心理学中的唯科学主义“单向度”、“实证人”的研究立场,认为心理学需要从马克思主义中吸取思想资源,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唯一不可超越的科学和哲学。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真正以“人”为中心的“人学”。即使是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正如100年前马克思所讲,“自然科学将变成人的科学的一部分”。三是在社会心理学层面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果。当前国外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现实社会的热切关怀和强烈的参与社会变革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只有研究与现代社会进程有着紧密关系的心理问题,才能体现出新生命活力的科学创新精神。四是在伦理道德心理学层面重视对马克思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想人格境界的探讨和发掘。积极开展国外马克思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当代发展研究,对于丰富及深化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可以提供许多具体而有意义的参照线索。当然对于国外学者对马克思思想资源的误解和歪曲,也需要加以辨析和批判。
加强国外马克思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当代发展问题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促进我们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心理学思想,而且对于如何与时俱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新发展,具有积极的学术理论意义和现实针对性。因为在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马克思主义对于心理学的贡献问题的认识上,长期以来有不少国内外学者是根本不愿意承认的。例如东欧学者霍尔瓦特(1986)以为,“尽管马克思的学识渊博,但是对他提出的目标来说,有两个方面的欠缺,一方面是心理学,一方面是数学。马克思不能利用任何严肃的心理学书刊。因为这个学科在当时几乎不存在,至于经验的心理学研究则更不够用,因为根本没有这种东西。”也有人认为,“任何与心理学相关的马克思著作都存在一个问题,即马克思本人是否赞成对于个体本性的一般理论。对于研究马克思的历史学家来说,这一直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Wolfenstein,2003)。然而更多的学者则深信,马克思作为伟大的思想家,不仅在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领域为人类做出了杰出贡献,在心理学领域也有着重要成就。正如美国著名学者布鲁纳所讲,“有一个问题值得去探讨一下,那就是诸如达尔文、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等智慧英雄的观点是怎样被转化吸收进通俗心理学中的。马克思的科学概念将为建构日常生活实践、抵制传统的心理学中不合理的方面发挥效用”。英国心理学家帕克更是明确提出,“只有一种理论资源—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能用来处理问题和再一次确保对心理学学术、职业和文化各方面有正确的基础立场”(2009)。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运动中众多心理学流派的兴起,再一次证明了马克思思想的强盛生命力。因此,重新审视马克思主义及其辩证唯物主义在心理学中的地位,反思新的时代背景下面临的问题,做到真正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心理学的发展,是国内学术界难以回避的一个重要现实理论课题。当然,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心理学毕竟是两套不同的话语系统,前苏联和我国改革开放前30年心理学在这个问题上曾出现过教条主义和专制主义的不良倾向。教条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现成的“原理”并将其从外部强加到研究对象的身上,这样当然是不会有效的,甚至是有害的。如果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并结合心理学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方法,是可以取得成果并推动心理学的发展的。积极开展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心理学流派的研究是探索现实社会心理问题和认识当代西方主流心理学发展的需要。众多心理学新流派的出现,乃是国外学者试图从更广阔的视野以新的视角来解读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努力,是一种现实感非常强烈的社会思潮,其核心是探讨心理学的理解方式和科学发展道路问题。这充分表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认识论和方法论体系,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需要指出的是,心理学流派的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理论可能有歪曲、误解的地方,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他们的积极努力。如一些新马克思主义者强调需要从实践的和实证的科学方面来理解马克思对科学、对人的意义。认为心理学与马克思主义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这就是人和人的心理。马克思主义是真正基于为大多数人利益服务的“穷人心理学”立场的公平正义思想资源,而当代西方主流心理学则是为资本主义社会服务的“富人心理学”。马克思晚年的思想发展导致了他放弃“纯粹”的哲学,而试图寻找实践性的途径,这类似于当今的主流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实证性基本探索方法。当然,国外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研究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思想性多于科学性、批判性多于建设性,操作性的内容还尚未
形成。
由魏萍博士和陈洪波合作完成的《心理学流派中的马克思主义》一书,坚持“马学为体,西学为用,一导多元,综合创新”的原则,以国外马克思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发展历程为研究主线,以近20年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新进展为探讨重点,着重对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人本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实证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批判主义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和生态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等新流派,进行比较系统而深入的专题化研究与客观评述。在此基础上,重新认识及反思经典马克思主义心理学思想的价值,发掘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心理学理论建设的积极资源,探讨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理论当代形态的建构问题。在研究方法上,本书重视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心理学理论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探析相结合,采用文献法、理论分析法、历史考察法、元分析法等方法,开展“厚基础,专题化”的学术攻关活动,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流派的核心观点进行实事求是的客观评述。既重视“纵向发展史料”的积累与整理,也注重“横向学理分析”的钩沉与建构,试图通过阐释性研究与批判性研究、建构性研究相结合的跨学科视角,考察当代西方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流派的新观点、新理论,评析这些新进展的学术意义及局限性。
本书的创新之处有这样三个方面:一是视角新颖,将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心理学相结合的视角能够丰富当前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科学内涵;二是内容丰富且厚重深入,比较系统而详实地展现了国外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研究的新进展、新成就,类似的研究目前在国内尚不多见;三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中的心理学思想进行新的阐释,提出要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点和人的科学观点出发,坚持“一导多元”的方法论立场,加强和丰富人文社会科学向度的心理学研究内容,把握正确方向,引领并再造好科学心理学的顶层理论设计。人的心灵世界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心理科学进步和发展的基石是多样性与多元化的,而国内学术界目前对心理学单纯的实证科学性质定位,并不利于中国心理科学的繁荣进步。在全球化视野内反思和探索心理学未来发展模式,就不能不借鉴马克思主义的精神资源。


                                    理论心理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霍涌泉
                                                2013年于西安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4
二、本书的观点 13

第二章  西方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取向的缘起与兴盛 16
一、西方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取向出现的背景 16
二、西方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取向的兴盛 27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新发展 34

第三章  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取向 37
一、赖希的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取向研究 37
二、马尔库塞的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取向研究 45
三、对赖希和马尔库塞理论的评价 57

第四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取向 62
一、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取向 62
二、弗洛姆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取向 70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取向的新发展 88

第五章  实证主义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取向 91
一、实证主义与心理学 91
二、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取向心理学研究 98
三、对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取向心理学的评价 104

第六章  辩证法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取向 112
一、辩证法与辩证法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12
二、皮亚杰主义的辩证法心理学思想 116
三、辩证法心理学的发展 121
四、对辩证法心理学的评价 126

第七章  女权主义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取向 138
一、女权主义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138
二、女权主义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取向研究的发展及基本观点 146
三、女权主义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取向 157
四、女权主义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取向的评价 162

第八章  批判主义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取向 169
一、批判理论及批判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169
二、德国批判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176
三、批判主义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取向的发展及其相关理论 184
四、对西方批判主义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取向研究的评价 190

第九章  全球化视野下心理学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呼唤 198
一、心理学马克思主义取向研究的总体特点 198
二、西方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取向研究的主要贡献 202
三、马克思主义对理论心理学建设的意义 211

参考文献 215
后记 23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