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未亮,但她不在意。她拉开窗帘,从卧室的窄窗向外望,窗外下着毛毛细雨,但比这几日笼罩屋子的浓雾好许多。雾对光线会有奇特的影响,眼前这种毛毛雨给石板窗槛增添一层光芒,将强光过滤。
她离开浴室,在楼梯平台停了一会儿,侧耳倾听屋内动静。锅炉在工作,电暖炉发出苏醒的声音,卡嗒卡嗒,咕噜咕噜,大概这机器需要更多的保养。但他俩没有那闲工夫。即便站在这里,她都能听见厨房里的钟在滴答作响,画眉鸣叫,忙着捕猎被细雨诱引的猎物。安东尼耳背得厉害,根本听不见这些声音。音调高的声音他最先听不见—— 鸟鸣声、儿童说话声、河岸边蹩脚的街头音乐家吹的锡口笛—— 她却总联想到失去视力的可怕后果,失去所有的蓝色或黄色。
楼梯平台上挂着她的一幅画,时间久远,却极为熟悉,对她而言,只是楼梯上的一幅画罢了。她经常擦身而过,宁愿让双眼紧盯前方,或者给楼梯带来大量光线的两倍高的窗子。不过,这天早晨,她特意看着墙上的画,每一幅都看上几分钟,就像她在画廊里。她对这些画的尺寸和作画精神感到惊讶,惊讶自己能在孩子像胖胖的无尾熊缠着她不放时,找出自信和时间,创造出这样的作品。不过,这番审视只是更让之前唤醒她的兴奋愈加强烈,她赶紧往前走。通往阁楼的楼梯在卧室和浴室的另一头,很陡峭,爬这段楼梯像在甲板上爬梯子,要手脚并用。她推开活板门—— 很久以前,她在活板门上钉了双层厚的地毯,这样,活板门一落下,就不会发出声音。她一口气爬上去,带上活板门,拴上小门栓。
有好几年不需要拴门了—— 最后一个好奇的孩子早已离家。安东尼69岁了—— 他真有那么老吗?—— 安东尼也到了宁愿使用内线电话也不愿爬楼梯的年纪。然而,“卡嗒”的上栓声,在她心中根深蒂固,是工作前的预备仪式。安东尼也有类似的仪式,但他用的是家用钥匙。有一次,他听人说养成这种习惯就不会把钥匙丢得家里到处都是。他制定了一条家规,孩子小的时候,每个人穿过前门都得把钥匙放入一只纽林铜碗里。孩子弄丢家用钥匙的日子早已成为历史,但他承认,钥匙落入铜碗的声音让他联想起孩子回家,让他格外快慰。
阁楼里没有暖气,冷得刺骨,太阳没能将玻璃晒暖。寒冷适合她,前提是她的手不能冻僵,况且彭赞斯极少严寒入骨的气候。她将浴室塑料大桶中的水,倒入小水壶中,用梯子一点一点地拉上去,因为觉得有必要再加一层防护,她套上一件旧的渔夫罩衫。拿起两块饼干,她坐进扶手椅啃了起来,随手在最靠近她的空白笔记本上画着。她画自己的脚,脚上那双折起来多穿的袜子画起来是种挑战。她又泡了一大杯养生茶,此时太阳已经升起,开始作画了。画着画着,就忘了时间,但这种情形司空见惯了。刚开始,她朦朦胧胧地听见安东尼的闹钟收音机放出《今天》的乐声,听见安东尼使用室,他一旦下楼进入阁楼对角一侧,她就听不到动静了,反而专心听她头顶不远的海鸥曳步、呢喃、呱呱叫。客人会觉得这些声音扰乱安宁,但蕾切尔习惯了,觉得跟风雨声一般让人心安。
不到一平方米的画布上只画了轮廓,她盯着画,伸手抓起水壶旁的电话,打给帮她做伸缩书架框的木工,再多订5个,不,8个,担心不够用。她放下电话,改拿调色板画—— 画笔一直不停—— 加了一些色彩。电话连续响起,安东尼用内线叫她,电话响了20下她都没理会。但他不作罢,他注意到,她起码回到了普通人的世界中,否则不可能还能拨出一通很短的电话。她骂了一声,不耐烦应了声“喂”,用画笔尖锐的木柄挠着脑门。
“你忘了。”他说。
“什么?我不知道现在几点了,”她骗人的把戏老掉牙了,“手表落在浴室了。”
“你应该11点到那儿,现在已经10点50分了。我也去,帮你一把。”
“可是我……那个笨女人不能自己处理吗?”她叹气。
“怎么了?蕾切尔?”
“你耳朵越来越背了!”她大吼。
“我知道。”他说,语气还算愉快。
“我马上就下来。”她把电话丢回桌上,不知打翻了什么。
只剩下一点点的镉黄,她继续画下去。他过来猛敲活板门,吓了她一跳。
“上帝,好啦,好啦!”她大喊,“我来了,行了吧?”
这一晚,她的画展开幕,不过,在纽林一场规模不大的画展用“开幕”二字似乎太过隆重。出席人数不会超过40人,绝大多数都不是收藏家。唯一的艺评人是老得掉光牙齿的当地记者或是年长的作家,近年来压根儿没动笔评论过任何人或事,以免得罪人,而活跃无知的年轻作家只知创造新字新义,安东尼不堪忍受,戏称为“付费软文”。画廊很小,有招徕顾客、推销商品的压力,这一点跟商店很像。因此,墙上的画的地位尚不及店里贩卖的耳环和手制卡片。这家画廊实在没有歇业的本钱,所以早上新的画展开幕,短短的半天之后,墙上的画就要如数摘下,换上另一批画。在蕾切尔的巅峰时期,开幕意味着她到店里走一趟,感谢员工辛劳,确认画有没有挂错。现在,她的幸运星走远了,挂画的事由她和安东尼亲自动手,与铁锤、画钩、一卷卷可以钓鲑鱼的合股线斗争,而画廊员工只负责把注明标题、尺寸、价格的标签贴到墙上。
开画展这件事,安东尼喜欢亲力亲为。他跟那对在收拾天真到令人冷笑的关于船的画作的年轻夫妻聊天,也跟苏拉亚(Suraya)扯家常。她是画廊老板,本名显然是苏珊(Susan),穿了一大堆的耳洞,讲电话时都能听见耳环丁当响。她以工艺—— 她制造所谓的月亮珠宝(没人问过是什么)—— 进入艺术市场,根本不了解近代艺术史的知识,没听过蕾切尔的大名也情有可原。她不明白,为什么蕾切尔会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沙丁鱼罐头工厂,而非科克街(Cork Street)1 来展示画作。蕾切尔怀疑,苏拉亚觉得她和安东尼很可爱,因为他俩又老又没用,也不会惹麻烦。
几次争吵后,他们协调出一套规矩。蕾切尔将自认最杰出的画举到最高处,安东尼在墙上做记号,敲进一根挂钩,再由蕾切尔即画家本人亲手将画挂上。其余依此处理。
他们绕着房间挂画,蕾切尔转过头,不理会安东尼和苏拉亚的谈话。她跟在他俩后面贴标签,仿佛那是一门大学问,还得对迎面而来的考验沉思一番。杰克会出席,感谢他。所有朋友中,唯有他真的买画作,但她怀疑他把画都当礼物送人了。蕾切尔从未在他家墙上见过她的画,至少没见过近期的作品。
……
展开
这故事带有一种暖暖内含光的智慧、精致、真诚,超越一切浅薄的问题。
——英国《周日报》
看完书的那一刻,我笑了也哭了,并把盖尔所有的作品放进我的书单,这本书浓郁、感性、引人深思、令人满足,既幽默又充满人情味。真是难得的享受。
——英国《电讯报》
这是一本激励人心、让人感动的小说,而盖尔的文字就像康沃尔的阳光般清亮。
——英国《卫报》
英国“理查与朱蒂选书俱乐部”选书
——与美国“欧普拉读书部”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