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个误区,就是说我们的国家养了作家。一个“养”字把所有作家都打到了毫无作为和作用的婴儿的行列。作家在这个世界上已经多余了吗?我不这么认为。我以前也对作家被“养”有看法。但我近来越来越觉得我们的想法是有问题的。作家真的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对文化没有贡献?提起唐宋我们记忆的是什么?唐诗宋词啊!清朝如此腐败破败,但一部《红楼梦》给了我们一个民族怎么样的记忆?《红楼梦》没有挽救清朝,没有挽救曹雪芹的家族,却制造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作家往往不是对一个现实的问题有作用,但他对民族、对文化有自己独特的作用,他给我们提供了多么重要的一个民族的记忆。我并不是说我们的作家体制是正确的,它有很多弊病。可以说有很多作家是不配在这样的体制里存在的。应该调整它的机制,要让作家协会给真正优秀的作家提供保障。今天,作家无论是在一个国家的社会体制中,还是文化结构中都还不是一个多余的存在。难道它连某一个工种都不如?我没有说它一定就比某个工种高的意思,但无论如何也不应该低吧?
我对国家给作家提供一定保障持赞成态度还来自我在一次看中央电视台的谈话节目时看到的一条信息。据说英国的牛津和剑桥都有由政府提供的资金资助的一批完全靠想象、幻想甚至就是我们说的胡思乱想来工作的人。国家不向他们要成果、要论文、要专著,就要他们没有任何约束的甚至是完全荒诞的不着边际的幻想。他们认为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保持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基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英国政府的胸怀,以及他们境界的高远。如果我们要作家每年都要拿出多少作品,都要有多少文字上的量的产出,否则考核不通过就不发工资,我们的文学史上还会有《红楼梦》《水浒传》《三国》《史记》吗?这些一生只写一部书的作家不都饿死?曹雪芹是一个连一部书都没写完的作家,你也要让他靠市场靠稿酬去生存?难道我们的时代只需要金庸、韩寒、郭敬明?我们今天为什么就要对作家这么急功近利呢!作家是精神的独立思考者,看似是作家的个人成果,但最终是一个集体的、国家的、民族的精神体现。而且作家有作家自身的特性,作家不坐班是这种特性决定的,不是特权。作家深夜的皓首穷经,睡梦中的精神和生理上的折磨谁看到了?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