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白玛多吉的藏地
香格里拉·松赞林卡系列酒店
马灯亮起来!
香格里拉晚上8点,透亮的天光足以看清楚低空白色的浮云,高耸的松赞林寺金色屋顶似乎吸收了太阳过多的能量,在月亮初升的时候释放出夺目的光华。相比之下,与松赞林寺一田之隔的半山上的松赞林卡酒店显得清冷许多,只有微弱的地灯像星空一样慢慢地亮起来,那是酒店的工作人员在沿路点马灯,马灯一盏一盏亮起来。酒店向晚的风景,就全在这一片零碎斑驳的灯光里。
乡野晚来无生活。出了房间来,沿高低的石头路散步,5分钟即穿过酒店的边门,行至青稞麦田,从庄稼里一条泥土路往松赞林寺的方向缓慢地走,空气很清新,视野也很清净,田野里的青稞架自成一片风景。穿过麦地的时候,就可以看见酒店的全貌了。这是一片全部依山势而建的石头建筑,24栋,上下两层的格局,错落有致。
老板白玛多吉是当地出生长大的藏族人,常年在北京工作生活,开酒店的机缘来自于10年前他为了装修在北京的房子去潘家园淘藏柜时,意外收获了大量不可多得的藏式老家具。作为对藏族文化的全新理解和传播,白玛在2000年开始了第一家酒店松赞绿谷的经营,这家开在松赞林寺旁边、由自家住宅改建而成的小酒店,虽然已成为香格里拉地区最具口碑的精品酒店,但它远远不能表达白玛想要全面阐释藏族 文化与精神的想法,于是这家拥有75个房间、在一片山地上花3年时间全新建成的松赞林卡,就成了白玛一次相当透彻的藏式文明表达。
藏式民居有两种主要的建筑形态,与香格里拉当地比较多的土木结构建筑相比,用石头砌的碉楼建筑(主要在西藏、四川藏区)在白玛看来更适合这一片山地。也正是因为这一最基本的决定,整个酒店的建筑,几乎汇集了尼西和塔城地区所有还掌握一定石墙建筑技艺的工人。最多的时候,现场有300个工人同时开工。就近开采来的大理石材,要手工碎成小块,然后砌出规整的四面墙身--规整的重要性,就在于大小石块要契合得具有美感,并且采用干砌,水泥浆不能露出墙体,全要收在里面,最最重要的是,整面墙身石块的外沿相当整齐,棱角方正利落,看起来充满艺术的工巧。灰黑色大理石与红色的窗框、柱栏相搭配,更有一种精致隽永的美感,这就是白玛选择这种建筑的重要原因吧。远远地看,因为周边再无别的建筑,这一丛石头房子,仿佛从土里生长出来,充满生命的张力。
与石头的外观形成反差的是,房间里面的材料则主要是木材和铜。木头是另一种具有温度的材料,也是能从传统工艺、装饰等方面更多元展现藏式文化的细节。白玛收购了180座当地藏人拆掉的老房子,酒店所使用的木材就全部来自于这些老房子中可以再利用的材料,从地板、屋顶梁柱,到榻榻米式大床、浴桶,以及部分重新设计制作的家具,老木材的温良质感,为房间营造出温和的生活气息。铜器的运用本来是藏族人家的生活传统,面盆、盥洗台面,以及楼梯的包边都有铜的大量运用,连上作为装饰的糌粑盒、地毯、挂毯、唐卡画,甚至卧室的藏式顶幔,让人很自然地进入藏式生活的氛围里。
事实上,酒店的设计处处为这种精致的藏式生活提供了绝佳的沟通途径--阳台,不管是套房还是标准间,阳台都成为松赞林卡连通外围环境的重要部分,将酒店所处的自然与人文景观拉入眼前,让每一个房间都有相当独特的风景。为了保留这种非常真实的原生态风貌,酒店除了在房间将现代生活设施配备齐全外,其他地方作了大量的减法。我最喜欢的设计是没有路灯,我喜欢看着那些萤火虫一样漂浮在地面的马灯,就像从天空里坠落下来的繁星,点亮从城市来的人寻求平静的内心。开酒店或许是会上瘾的,或者说这是一件让人无法适时收手的理想事业。松赞林卡对于白玛而言,只是理想版图上最重要的一步。事实上,在松赞林卡创想之初,一个更庞大美好的构想已经在白玛的计划之中,这个构想也就是以香格里拉为中心,开辟“丽江-塔城-茨中-梅里-奔子栏-中甸”这样一个环行的小酒店群。“我们不是在做酒店,我们是为了做一个最好的旅行,而把酒店布在了这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这些地方以前很不方便去,很不容易去,是因为没有好的酒店,吃饭都不方便,连上个厕所都不方便。”白玛说。所以就下足工夫,把酒店全部建到乡村里去。在这样偏远的山区里,要解决相关配套,繁复是不言而喻的,“比如高压输电线路、通讯线路、网络、供水、污水处理,所有的配套系统工程都得靠自己,依靠不了任何现有公共资源,这个代价是很大的”。
花了3年时间打造,这个环行小酒店群规模初具。除了丽江和茨中,塔城、奔子栏和梅里3家酒店在因修路多次延迟后,终于在2011年同时开业。
我第二次拜访白玛多吉是在2011年7月的雨季,从松赞绿谷酒店出发,先去松赞塔城。5个小时的车程,在大雨中抵达位于奇别哈达村里的酒店。现在看来,记忆的要点无他,唯有雨,在这个孤身于田野中的酒店里似乎只有三件事可以做,那就是看雨、听雨以及在雨声中睡去。
这恰恰是我最喜欢的旅行状态:无所事事。被雨困在酒店里,在几乎找不到任何消遣的时候,人却意外地得到与自然真切相处的机会。位于小山坡上的松赞塔城只有9个房间,每个房间都设计了巨大的阳台,乡野的壮阔风景如画卷般,很自然地在窗外展开,高山、树丛、梯田、农舍……烟雨蒙蒙里远、中、近景层次明显,彼此和谐相生,对于久居都市的人来说,没有比这更真实纯粹的自然了吧。并且雨中的这一切只得益于一个颜色,那就是绿,湿透了的绿洁净如洗,铺天盖地,看得人双目透彻,内心平静。
或者就坐在阳台的竹椅上,翻开一本书,在雨声的伴奏中安然阅读。整个世界只有落雨声,落在稻田里,落在阳台外的屋檐上,落在楼下的树叶上,远近听来,各有旋律。闭目养神更好,听得出一方万籁俱寂的空灵来。三毛说:“我喜欢这适度的孤独,从不愿与人分享。”这适度的孤独,确实是旅行中最让人享受的部分。
松赞塔城之美好,就在于这意境之美好。
老板白玛多吉在谈及酒店的选址时,极为盛赞的也正是这宛若世外桃源的风景。四季如春的塔城哈达村,藏在束窄的山体河谷中,山高林密,溪涧遍布,终年都是绿意盎然,丰饶的农田中,散落着傈僳族民居,这正是诗意田园的度假风貌。
房间分布在1楼和2楼,建筑的外观沿袭了始于松赞林卡时期的石砌方式,不过不是藏式的碉楼样子,坡式屋顶让它与周围的环境融合得更好。建筑内部全用温暖质地的木结构,挑高的楼面让采光更丰沛,居住自然更为舒适。房间内部格局清爽,家居全是依照现代居住所需而设计的木作,江南风格的窗棂,搭配的装饰画则为花鸟国画。白玛解释说:“塔城本身很有江南水乡的感觉,这个地方其实受汉文化的影响也比较大,所以做得比较有中式味道。”
是不用拉上窗帘睡觉的,我觉得。甚至可以开一点儿窗,因为饱含负离子的空气能让睡眠更安稳。另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早上在进入房间的第一缕阳光中醒来,然后听见远近相异的鸟声,天晴后昨天雨声的合奏,变成了鸟声与风声的协奏。只有三件事情可以做的昨天,到了新的一天也有三件事情可以做:在酒店配备的专属管家的陪同下去附近的村子、农田徒步,走进农家买蜂蜜买腊肉买一切感兴趣的农家特产;或者去附近的滇金丝猴保护区爬山赏猴,顺便采回大量野花回酒店,和服务员一起布置公共空间;或者去酒店露天泳池那一汪墨绿的水中畅游,那个高山环绕、树林掩映的泳池,在晴空下宛若一枚绿宝石,躺入水中的刹那,人是感觉完整地融入了塔城之绿,这是一场盛大的绿,一种最有力的回春术。
在塔城呆到第三天,按计划要去奔子栏,因为大雨引起塌方而无法进山,只好改行程先去梅里。车沿着金沙江岸往北走,浑浊的江水带着大量泥沙安静地流动,碎石路不算很差,往来车辆极少,我觉得我们像是在去往一个未知的旅程。
翻过白马雪山海拔4 292米界碑的山口时,司机洛桑丹曲说还有大概两个来小时的路程吧。加上先前走的6个小时,我想这真是一趟“劳其心志”的朝圣。香格里拉去往德钦的山路整修工程进展缓慢,不过路况较以前来说已大为改善。矛盾的地方在于现代人总是希望坦途,希望路好走,而太容易抵达的话,对于雪山的朝圣意义又何在?洛桑丹曲一路唱着藏歌,带我们穿行于峡谷山峦,一点点征服海拔,一点点远离灼热的城市文明。
雾霭中的白马雪山,为整个旅程提前注入一丝兴奋感,而一个多小时后拨云去雾的梅里雪山,则是在旅程的终点给人带来了抚慰心灵的犒赏。在并不是很容易见到雪山真面目的7月,我们幸运得像是获得了某种心理慰藉。看见雪山的第一眼,我就无法控制地去拿相机。洛桑丹曲说其实不用急着下车拍照,在酒店的房间里,就可以很近地看到梅里雪山。松赞梅里酒店矗立在正对着雪山的一个小山口,背后的峡谷绿地,是只有5户人家的藏族小村古久浓。像是为艰苦的行路历程作了个完美收梢,这个开在僻远山林里的精品酒店,无疑为旅途的舟车劳顿提供了最及时的舒适照顾。这是白玛多吉香格里拉环形小酒店群最北的一处,可以说也是最有精神高度的一家。17个房间分布在两栋楼里,南面主楼的13个房间全部朝向雪山,而北楼则面向独特的山谷林地,各有风景。
建筑外观依然是采用松赞系列酒店经典的藏式碉楼,充满现代设计细节的大堂简单而气派,像是藏族大户人家的客厅,壁炉的温暖在进门的刹那迎面而至,还有祛寒的姜茶及时奉上,都属于恰到好处的妥帖。换酒店布鞋上楼,木梯在脚底下发出厚重的声响,煞是好听。房间南北通透,我放下行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奔去窗口,果然,梅里雪山群峰正端端如画般南挂,任是再美的工笔,也不及这天成美景。在其他松赞酒店鲜少见到的小飘窗设计,显然是为了方便坐在上面喝茶赏山,大部分房间床的摆放也是枕北面南,为的也是清晨五六点钟躺在被窝里就能看到日照金山。
藏民传统家用的铜制器皿在酒店仍被大量使用,比如铜牌门匙、花器、盥洗台的铜盆等等,房间里都配有烧木柴的壁炉,很适合冬日窝居。大概是因为室外风光已然太好,房间的墙面却是再没有任何装饰的挂画,麻质的壁布充满自然的肌理,和整个空间的木料感及铜的色泽搭配得很和谐。
与房间的规模相比,酒店在公共空间的规划上显得奢侈多了,1楼的大厅其实是个很理想的茶室,2楼还有可以容纳二三十人的餐厅,4楼的图书吧风格西式,既可以看书写字,也可以喝咖啡啤酒,同时也是酒店吃早餐的地方--这也是客人最主要的室内活动区域,因为有一个连通的露台,这里成为眺望雪山最理想之地。兴致好时移步室外,晒太阳看云雾中雪山的时刻变化,是极为放松的静修之选;或者站在栏边,看旁边高山来雾,瞬息而至又转眼散去的迷幻境象,感受雾气浸润整个谷地。
在这样一个寂无人烟的地方,日日面对自然与自己,看书和写作都是极为重要的事情。晚上下楼在院子里参与酒店员工的锅庄晚会,一直到有凉意的时候才回房间睡觉。如果真的要找点儿事情做,可以去附近的明永冰川、雨崩村等峡谷、村落一走。我在某个午后选择了酒店推荐的徒步路线,从古久浓村的后山顺着当地人常年行走踩出来的小径,穿梭于林间,一路行至山顶,挖了一会儿贝母,然后在草地上躺下来晒太阳,呼吸不算稀薄的高原空气。天高云淡,一切很远。感觉阳光走开的时候,起身下山。
3天后启程回中甸,经过奔子栏时,通往酒店的路已经抢修出能通车的窄道,于是顺道开进去吃了一顿午饭。奔子栏是滇藏茶马古道上的一个重镇,作为香格里拉到西藏的必经之地,这个以盛产漆器木器而在藏区相当有名的地方现在也依然是各地游客去梅里雪山、西藏必然的歇脚之处。这也是白玛选择在这里开一家精品酒店的原因。
奔子栏松赞酒店所在的别仁村,村口开在214国道上,窄小,好像就是山体滑坡后挖出来的一个口子,往里走转个小弯却是豁然开朗,芳草丛生的景象与山体的粗陋形成鲜明对照。别仁村里的木顶白墙民舍错落散布在峡谷之中,山坳上的经幡和白塔让这个只有16户人家的藏族村落显得寂静安宁,与沿着214国道而展开的奔子栏小镇的热闹喧嚣形成强烈反差。事实上这正是奔子栏的风格,村子大都深藏在山谷之中,不为人知,自得其境。
松赞酒店在这个村中比较显眼,酒店的远景是一条溪流,有水则灵,溪流很自然地为峡谷带来了丰沛的草木,而前景则是酒店自己拥有的一片玉米地,背后是蔬菜园子,番茄、黄瓜、四季豆一茬接一茬,完全足以供应酒店自用。南面的果园里,如果你赶上恰当的时节,可以吃到的水果有李子、桃子、黄果、樱桃、杏子……住店客人像是栖身于自家农田中一样,可以随时去摘两颗来尝鲜。
酒店建筑采用的依然是石砌藏式碉楼,想来也没有比之更适合这个地方的建筑形式。内部的材料全为木头,并有一部分是旧木再利用,搭配得很和谐。换了酒店专用的布鞋,踩着肌理温和的楼梯上楼,一路留下浑然足音,刹有古风。廊道墙上所用的装饰皆是拆解后的马鞍坐垫,呼应着奔子栏著名的马帮文化,穿插搭配的饰物则是巨幅的藏式挂毯,以及同样具有浓烈藏文化特色的唐卡。藏式风格的老家具可以说是空间里的点睛之笔,彼此的融合为整个酒店带来自然舒服的藏式氛围。相比较于塔城,奔子栏没有太好的自然环境,所以房间的开窗小一点儿,更适合在室内搞点气氛。所以就有了具有天主教堂元素的彩色玻璃附在窗口作为装饰,可以说为房间带来了神秘的味道,倒也很吻合奔子栏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多元文化交汇的特征。不过因为开窗小,透过小窗看出去,正好完整地看到窗外盎然的绿意,这也是一种巧妙的设计。
酒店的10个房间分布在2楼和3楼,1楼除了lobby的区域,就是一个巨大的餐厅,3楼的阅读室同时也是喝喝小酒发发呆的地方,连带一个露台,朝南面向村口山坳的经幡白塔。我喜欢坐在上面望尽往来人情风声,坐得久了,完全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只在内心里凭空揣测着奔子栏的前尘往事。
地址: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县塔城乡启别哈达村 电话:0887-8288 889
……
展开
专业书评:
宅在路上(文:欧阳应霁)
文林应该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相约共同上路的好旅伴,他单人匹马游走外出,甚至不是某些人定义中的“旅行”。
这就好。一个人,以及我们身处的社会,如果算得上是成熟的话,贵在有选择,能选择,敢选择。文林这个不一样的旅人,似乎从出门的第一天,就很懂得避开兜转,很清楚地直奔自己的目的地,且能够把这短暂寄居之处以及其近距离小范围转化成为自宅--一个长期在路上在他方的宅男,算是异类少数。相对于他的与年龄不符的通透淡定,我这一年到头在街头巷尾肆意迷路而且跑跳雀跃的无休中年,忽然成了一个有过分活跃症的幼儿园低班生。
如果要用4个字来形容文林这些年来走路的姿态,大抵就是一意孤行吧!也因为孤,因为宅,就更能钻进空间时日的缝隙,在生活的明亮与幽微中仿佛缓行。至于如何坐,如何躺,如何睡,如何doing nothing,他绝对有资格开班授徒--一不留神文林已经丢出面前这一本“宅在路上”的体验教材了,你翻开看了,然后动,还是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