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官人官事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11325280
  • 作      者:
    王学泰著
  • 出 版 社 :
    中国华侨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官场百态可透析人生百态,是复杂人性的试验场,忠与奸,善与恶,尽在其中。为官从政是历朝历代中国文人的奋斗目标,怀揣帝王将相的梦想的各色人等,在政治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精彩的人生大戏。翻阅《王学泰自选集·官人官事》,拉开人生大戏的序幕,看官场沧海桑田,收获人生大智慧!
展开
作者简介
  王学泰,原籍山西清源(现名“清徐”),1942年底生于北京。1964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文学研究所《文学遗产》编辑。1988年转到文学研究所古代文学研究室工作,关注文学史与文化史的交叉研究。2003年退休前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古代室研究员,后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著作包括《中国人的饮食世界》《中国游民》《华夏饮食文化》《幽默中的人世百态》《<水浒>与江湖》《中国人的幽默》《游民文化与中国社会》《中国古典诗歌要籍丛谈》等,还有多种学术随笔集出版,其中包括《燕谈集》《多梦楼随笔》《偷闲杂说》《重读江湖》《发现另一个中国》《平人闲话》《王学泰读史》《采菊东篱下》等。
展开
内容介绍
  官场文化精彩纷呈,各色面孔,各种言行,构成了一幕幕生动而又难以预料的剧目。与每个剧目相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都是现代人解读中国历史文化、政治制度的一个窗口。中国古代官场文化又独具中国特色,不论太平盛世,还是战乱年代,始终充斥着多方利益的权谋争斗。只有透析和解读古代官场文化的本质特征,才能使我们了解古代官场表象下的真实。
  王学泰在书中深刻讨论了存在于中国普通老百姓心中的权力情结,对历代官制的变迁、皇帝的独特统治方法方式、官吏及士人的生存状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阐释。对专题研究人士有借鉴、参考意义;普通读者在分享大师著述精华的同时,亦可获得一种独特的人生智慧。
展开
精彩书摘
  说皇帝
  明代有个笑话,说某文士去世以后,到阎王爷那里报到。这位文士活着的时候逢迎拍马,时号全能。来到阎王殿前,不由自主地便大拍阎王的马屁,果然阎王爷很高兴,对他说:“你想托生到什么地方?提出要求,我尽量满足你!”
  文士说:“希望生在大富大贵之家,人间的福分都要享尽,要有娇妻美妾和无数的金银财宝,要高官得做,骏马得骑,要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要得到所有人的崇拜和喜爱——”他还没有说完就被阎王爷打住了,“别说了,要有那么好的地方我还去呢,就轮不到你了!”
  这个笑话意在告诉人们,世间都是有缺欠的,十全十美是不存在的。这虽是个世俗的笑话,但却有点哲学意味,只是小民未必理解。在小民的心目中,皇帝的位置和生活不就十全十美了吗?虽然很早就有亡国之君悲鸣:“愿世世代代毋生于帝王之家!”可是这些早被那些极度张扬的皇威掩盖了,用北京的一句俗话说,人们总是看见贼吃香喝辣,看不见贼挨打。在人们的心目中,皇帝是人间富贵的极致,是精神领域的巅峰,是能够解决人间一切问题的全能人物。天下的幸福之门都在向着皇帝开放,但皇帝的位置又是不可企及的。因此对于皇帝,老百姓是又羡慕,又觊觎,又崇拜的。对中国的老百姓来说,还是有散不开的皇帝情结。
  一、皇帝情结
  “情结”是个心理学名词,是指一件事人们老摆脱不了,总是念兹在兹,不释于怀。皇帝在中国消灭快一百年了,但人们说起话、办起事来,总免不了还有种皇帝的阴魂在四周闪烁的感觉。电视、电影、文学作品成为各种各样的皇帝汇聚之地。看到荧屏上奴才高耸肥臀、五体投地,向皇上礼敬时,观众早就以为理当如此。连我家的小孩看皇帝戏都入了迷,在纸条上写了“太和殿”、“养心殿”、“御膳房”等字样,贴在几间的房门上。皇帝也深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无所不在的各种广告,左一个宫廷秘方,右一个皇帝御用。当然这些多是欺骗,自不必
  说,但从广告的背后可以看到国人对皇帝垂涎三尺的形象。在广告的设计者看来,似乎每个中国人都想过皇帝一样的生活!
  清末章太炎先生特别讨厌康有为。两人在政治上一个是革命派,一个是保皇派;在学术上,一个是古文经学派,一个是今文经学派。有一次章批评康说,有人说康有为想当皇帝,名字叫“有为”(大有为之意)就是证据;我看这没什么,皇帝谁都想当,可恶的是他想做圣人,古往今来圣人只有一个,康有为不是太狂妄了吗!想做皇帝的例子太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宣称想做皇帝的,就是楚霸王项羽。当他看到秦始皇的车队,看到得意洋洋的秦始皇时,不由得激愤说“彼可取而代之”。与项羽差不多同时,刘邦也见了秦始皇的车队,他也激发了同样的想法,不过他脱口而出的是“大丈夫当如此也”,透露出其人格的猥琐。这种“皇帝迷”可以说是充斥中国二十四史中。清末民初的学者张相文,写了一本《帝贼谱》,本着中国“成王败寇”的传统,统计历代打天下的“帝”(成功的贼)和“贼”(不成__功的帝)共有七百余人。可见想做皇帝者,“天下滔滔皆是也”。
  二、老百姓眼中的皇帝
  1.幸福的源泉
  我们说的“皇帝情结”,不单纯是说人人都想当皇帝,而且也指人们对皇帝的迷信,特别是对“好皇帝”的迷信,认为只要出了“真龙天子”(凡能够通过“打”而挣来的皇帝,都被老百姓视为“真龙天子”),苦难就会一扫而光。不用说古代,就是现今,许多人心中也还有个“好皇帝”的情结,荧屏上的大多数“皇帝戏”都是阐释这个道理的。这种思想的中心就是皇上多是好的,什么事情都是被下边人弄坏的。不论是“戏说”的《康熙微服私访记》,还是冒充正剧的《雍正王朝》,都是讲皇帝全能的。一切社会问题,冤案、错案、假案,只要皇帝来了都可以昭雪,都可改正,正义从此大白于天下,我们就安静地等着吧。即使是犯了罪,只要皇帝高兴,也会被一风吹掉。鲁迅小说《风波》中写到宣统复辟,七斤嫂听到这个消息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又要皇恩大赦了吧!”人们总把皇帝看成人间好事的源泉,怎么能不欢迎皇帝呢?直到如今,这种观念仍然顽固地存在着。其他如“歪嘴和尚念错经”之类,议论的背后都是皇帝情结。
  2.金口玉言
  在老百姓眼中,皇帝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他的意志是绝对自由的。老百姓认为皇帝说的都是“金口玉言”,只要说了就要实现,也就会实现。阿Q把“金口玉言”通俗化了:“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欢谁就是谁!”这当然包含有皇帝说话应该负责的一面,说话要算数,所谓“君无戏言”,许多戏曲中的情节就都是利用“君无戏言”这个台词把一些荒诞情节合理化。豫剧《杨八姐游春》中,皇帝看上了天波府的杨八姐,非要娶她。这在封建时代是绝对不能拒绝的,杨八姐当然不愿意,她不能直接反抗,而是提出皇帝须满足她在嫁妆方面的要求,否则她不嫁。皇帝心想我富有天下,什么没有?就说,你要的嫁妆如果我拿不出,就不娶你。杨八姐说“君无戏言”,于是击掌为誓。杨八姐要的是“一两星星二两月,三两清风四两云”,皇帝傻眼了,拿不出来,于是“君无戏言”,娶杨八姐的事只好作罢。这是通俗艺人的想象,但也真有形诸史实的,如初周成王(当时他还是个小孩子)做游戏,用梧桐树的叶子为信物封其弟为诸侯,周公马上祝贺成王,于是一个玩笑使得这个小弟弟成为晋地(春秋时代的晋国)的第一代诸侯。
  由于皇帝无戏言,在现实中又做不到,那么就会有鬼神来帮忙,因此武则天可以在冬天令百花盛开(见《镜花缘》);北宋末年康王赵构(南宋的高宗皇帝)逃避金人的追杀,跑到一个庙中,后面追兵已至,结果他骑上神像前的泥马,飞渡长江;朱元璋小时候与群童一起为地主放牛,朱元璋带头把牛杀了,大家分食,把牛尾巴插到山坡上,说牛钻山了。地主来要牛,朱元璋指着牛尾巴说钻山了,地主当然不信,用手一拽尾巴,尾巴牢牢地根本拽不动,因为天子发了话(尽管朱元璋以后才做到皇帝,但他生下来就是真龙天子,有了皇帝的身份),土地爷、山神爷都要在地下拽住牛尾巴不使其出来。这些虽然都是小说家言,或民间的传说,但天子的威力和老百姓对于天子的理解都显示出来了。像这样“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无所不在的绝对权力,老百姓只想用它来打击自己所厌恶的力量,别对自己,如果针对自己又怎么办呢?老百姓也想到了对皇帝的权力加以限制。
  3.红嘴绿鹦哥
  别以为老百姓“愚昧”,老百姓也曾经想过如何使得皇帝不由着性子乱来,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如何“管理”和“监督”皇帝。鲁迅讲过一个故事,幼时,他家仆妇说:“皇帝是很可怕的。他坐在龙椅上,一不高兴,就要杀人;不容易对付的。所以吃的东西也不能随便给他吃,倘是不容易办到的,他吃了又要,一时办不到;——比如他冬天想到瓜,秋天要吃桃子,办不到,他就生气,杀人了。现在是一年到头给他吃菠菜,一要就有,毫不为难。但是倘说是菠菜,他又要生气的,因为这是便宜货,所以大家对他就不称为菠菜,另外起了一个名字,叫做.红嘴绿鹦哥.。”(《谈皇帝》)鲁迅先生说这是从皇帝那里学来的,皇帝有“愚民政策”,老百姓也自有其“愚君政策”。老百姓天真地设想,如果把皇帝训练成为专心吃“红嘴绿鹦哥”的痴呆症患者,天下就会太平了。皇帝成了傻子,不作为了,还有什么用?老百姓也有自己的想法,希望皇帝受自己的愚弄的同时,还保持可以“随便杀人”的能力以镇压比自己更强梁的别人。这是既取其利又避其害,“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世间哪有那么便宜的事!这终究是幻想。
  4.我手执钢鞭将你打
  “红嘴绿鹦哥”只是天真的幻想,阿Q得意洋洋所唱的“我手执钢鞭将你打”,就透露出用强力制约皇帝的信息。这句唱词是《龙虎斗》中郑子明唱的,他是与赵匡胤一起打天下的,后来看到赵匡胤是非不分,不顾念功臣,所以郑子明发了怒要打赵匡胤,赵匡胤只好屈服。
  这是古代通俗文学作品中臣民监督皇帝的一个范式。那就是靠掌握大权的贤臣,而且这位贤臣手中掌握着先皇或皇帝的母亲、祖母亲赐的一个权力的象征,这个象征或是尚方宝剑,或是金鞭、金锏。这位贤臣掌握了这个权力,在皇帝胡闹、不顾及国家和百姓的时候,他可以用这个超级“权力”来“上打昏君,下打奸臣”,从而保证国家的长远利益。这个发明是属于江湖艺人的,似乎有点“二权分立”的意味。说明古代老百姓也懂得“权”只能靠“权”,而且是对立的“权”来监督、制约。
  在许多小说和戏曲作品中,江湖艺人运用这个模式处理故事中发生的矛盾,要限制皇权,以保证故事有个大团圆的结局。例如东汉的马武对汉光武帝;《说唐》中的程咬金、尉迟敬德对唐太宗;《杨家将》中的八贤王对宋真宗;《狸猫换太子》中的包拯对宋仁宗,等等。包拯所执掌的钢鞭还没有敢打皇帝,打的是“龙袍”,只是“臣打君”的一个象征。这种监督是诉诸武力的,在舞台上正直的臣子高举钢鞭,吓得皇帝浑身颤抖,满台乱跑,很解气,可惜不是事实,历史上从来没发生过。中国历史上的“二权分立”只有过一次,即周厉王之后、周宣王之前的周召“共和”,共14年(当然也有争议)。但这种幻想有一更高权力来制约皇帝的想法,并非空穴来风,这就是宗法制度下“家法”在最高政治层次上的表现。自汉代以来,舆论强调“以孝治天下”,王朝统治者注重祖宗家法,以为天下榜样,因此开国君主的做法对一个朝代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人们在批评当今皇帝的作为时,经常抬出“祖制”如何如何。江湖艺人们把“祖制”具体化为一个象征物,并赐给一个贤臣,以保证故事的大团圆结局,以安慰受众。不过这也反映了江湖艺人还是相信力量在监督中的作用。
  ……
展开
目录
第一辑 说皇帝
说皇帝
底层社会的皇帝梦
皇帝的故事及解读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话说朱元璋
说大诰--朱元璋的独特的法律文件
雍正皇帝的非常规统治

第二辑 官与吏
说父母官
说跪拜
吏胥之害
一幅封建末世的图画--读《道咸宦海见闻录》
说大赦
说士节
说科举

第三辑 文人与文字狱
歌德派的文字狱
文字狱·“乌台诗案”及遗后症
《宋文鉴》的编刻与时政
刘基的悲剧及其在诗文中的表现
从《名教罪人》说开去

第四辑 有趣的历史边缘
王安石变法与钱
从徐致靖谈到《古城返照记》
20世纪初一些历史人物的侧影--包天笑的《钏影楼回忆录》
第一所官办的外语学校--同文馆
“九一八”那一夜张学良在哪里
新文化运动与溥仪
《洪宪纪事诗》中的王闿运和杨度
从一本书看满洲统治者汉化政策的成功与失败
慈禧、光绪身边的史官恽毓鼎的日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