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鼎煮了两千四百年的汤
2010岁末,陕西考古专家在西安北郊发掘一座战国时期秦墓时,发现一个青铜鼎中竟然留存半鼎骨头汤。屈指算来,这“骨头汤”迄今已有 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据报道,“汤色浑浊,汤表漂浮铜鼎脱落的绿斑锈,鼎内骨头由于绿锈浸渍,部分已变为绿色”。同时出土的一个铜鼎内还有半壶神秘液体,疑为当时的酒。“鼎内保留有二分之一容积的液体,液体微浊,无味,半透明,隐约可见器底。”
有专家指出,“两千四百多年前的酒和骨头汤能保存至今堪称奇迹,这得益于墓葬良好的密闭条件,且没有被盗扰。其墓道全部用夯土夯实,而且青铜器被放置在墓内的壁龛里,干燥情况远胜坑底” 。
多家报纸还配了图片,一位大胡子专家小心地用镊子夹起汤内物体,戴着白手套。看来,又有一个焦点可以让历史学家、社会学家,还有我这样的业余写作者忙乎一阵啦。
马上,有网友“百度”:请问两千四百年前的骨头汤是啥味?
有的随口搭腔:找根两千四百年前的骨头炖来尝尝就知道啦。
又有比较专业的跟帖:当时的岩层里好像有盐的,熬出的骨头汤自然是咸的。
……
瞧瞧,高科技快节奏,已使我们的生活平生了多少无端的内容,也不知是乐趣还是烦恼。人类啊!是否该单纯一点?可不可以不去无休止地挖掘历史,不再“大无畏”地探究未知?
而我说:两千四百年前的骨头汤,就是生活的味道!
我最愿意想象的是——暖阳下、劳作回,支起那只或铜制或石凿的鼎,熬上一锅骨头汤……生活,惬意舒适而满足。
或者,我也愿意想象,在那个社会等级严酷的时代,那是一钟鸣鼎食的豪富之家“鼎食”之见证。中秋月圆,约上几户好友,做上一桌美食, 特别是熬上一鼎骨头汤,闲话对酌。饭毕,一起到庄外查看地势,商议在哪儿为邻里村人架桥铺路。跋涉半日,傍晚时分饥肠辘辘了,机灵的女仆又已准备好一桌简单的吃食,按生活简朴的主人吩咐,那鼎骨头汤,炖炖热热也在其中。或者就是桌上的一个小火锅,在深秋的寒意间热气氤氲。
我想,定是主人生前的生活常态如斯,主人喜欢极了这样的生活,才会留愿将这样的生活带到地底下,伴其长眠。
那份骨头汤,装在那只铜鼎中,在地壳的温床中,不急不慢地炖了两千四百年,掀开时似乎还在滋滋地冒着温热的气息。
那份骨头汤的主人为谁已无从知晓,也不是非要知晓,但那一锅熬了两千四百年的汤,让我们看到了祖先们的慢生活。虽然铜鼎内已经被土积满,但我们看到煮了两千四百年的汤,还有铜盅中还保留着约五百毫升的酒。
酒香,是如此醉人;我们祖先的慢生活,是如此诱人。
那一锅煮了两千四百年的汤,在如此纷繁的二十一世纪出土,在提示我们现代人什么呢?那一锅熬了两千四百年的汤,代表着生活的品位与质量。继续慢慢炖熬、慢慢品味吧!
此刻,我不禁想起了早逝的海子,还有他的那首老诗:
从明天起, 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 劈柴, 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 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现代人,随意一点,淡定一点,慢慢走啊!
(2011年3月)
喝药时光
小时候很天真,以为一个人生下来没什么病就永远不会生病。读大学时第一次挂针。生孩子后约摸孩子五岁时我第一次吃中药。现在而立已过,因为术后免疫的调理,与药罐子相伴了较长的一程时间。
因为根本没有管火煎药的时间,经热心同事推荐,去年网购一个电煎药壶。这药壶,煎药前浸泡半小时左右然后插上电,人离开也无碍,约摸两小时左右,待煎至剩下一小碗药的药量时,它就自动跳电停止加热进入保温状态,待主人去服用。
不但使用方便,而且那个药壶的外形逗人得很,深褐色的紫砂,鼓得圆正,长得可爱,沉得体贴,每每从厨房角落的柜子内将它取出,心情也不甚沮丧,特别是药壶外贴心地书刻着“养生壶”三个隽秀飘逸的书法字,使我每每赞叹设计者的用心之细腻。
寒假吃了一段时间的中药,身体还未痊愈就开学了。按医嘱每天两煎两服的中药,即便像上个学期那样每天凌晨起来煎熬中药,我也不可能完成两次的煎服,于是,开学的第一天,硬着头皮将中药带到学校去处理。
记得那天,先生把我送到校门口,我手捧药壶与大袋小袋的药材急急往里走,却忘了开学第一天,校长照例在校门口迎接老师们。见我进入,校长大人颇及时地迎了上来:“怎么那么多东西?”并热情地腾出手要帮我拿。“哦,是中药,我时间凑不好,只好带过来试试了。”我挪移着脚步,极难为情地说,声音轻得只有自己听得到。本来想着悄悄喝药别惹得人尽皆知了,何况这是寒假后刚开学元宵节之际,我又怎好意思让儒雅勤勉的校长大人见到略有不吉的药材之物。
但我也顾不得想那么多了,7:25了,我飞快地冲进教室带早读。第一节下课后我带着药壶药材迅速跑到食堂将药浸泡,再一节课后,正好跑去插电煎煮,中午又赶在老师们来到食堂用餐之前悄然喝下。
虽不用明火煎药,但怕药味影响同事们的心情,在哪儿插电都不合适,最终还是选择了上班时间绝无同事光顾的、空间又巨大无比的食堂。“茯苓、熟地、白芍、川芎、地丁、穿心莲……”喝那药,味道极苦,心里却不免感激,感激学校领导们长者般的关怀和学校如家般的温暖。
的确,走上工作岗位,在这个学校工作已有十四个年头了,这里的一切我太熟悉了,她也成了我牵挂我生活我依赖的一个重要空间,她给予我归属感自豪感同时也提供了我一定的生活便利:再贵重的东西都可以放心地匆匆撂在传达室,业余烦闷时不如到办公室加个班,周末若去西湖边散心自己学校有宽敞停车的便利……当然也包括这样的煎药问题的解决,我的学校,她是又一次默默地给我提供了帮助。
留着极苦涩之后的那点微微的甜味再回到教室。此时,望着学生们,我不禁回想起与他们一起阅读过的吴克诚的《熬药》片段,我不甚喜欢作者写药的苦涩沧桑却独独喜欢他写下的那一段:“急火出菜,文火出药。饱经沧桑之心,除了以文火轻拢慢捻,是断不能把它再打开了——且看文火在药锅下缭绕,缭绕成花的瓣,那么锅中药就是瓣中蕊了。”
是啊!“熬着,熬着,蕊心舒开,尘封已久的沧桑便一丝一缕地倾吐出来。”多么深沉舒畅而彻底的释放。
待到下午,亦照此跑食堂三趟。悄悄喝完第二煎药后,将药渣用塑料袋装了处理妥当。打开食堂的大玻璃窗户散散药气,然后离开,不想给任何人留下视觉甚至嗅觉的不舒适。
那种隐秘的喝药的时光,有点辛酸又带着淡淡的幸福。
(2012年2月)
洗澡堂和开水房
如果不是为了给固执的老人淘旧式的棉布衫,我也许永远也不会想到,在汽笛呼啸的高架边,在这尘土飞扬的城区交接处还别有一番洞天,我被马路边改造后的门墙骑楼所吸引,七拐八弯地穿堂而过,差点迷路绕不出来。
但我看到了,城市中他们的笑脸。
感谢我们的城市,坦然地接纳了他们,没有一惊一乍的夸张,没有伤人自尊的故作姿态,杭州,永远是学养了得的侯门俊杰,有一种大气到极致的淡定。
二十多年前搬家到这里的小学同学热情邀请我去她家坐坐,闲聊间跟我提起这里廿载的变迁:除了沙泥路修成了水泥路,条条大路都有了路灯,家家都有了独立厕所。还有一个最大的变化是——增加了很多的陌生面孔,并且一直在增加。不,那不仅仅是邻居们年轻的后代,还有来自湖南、贵州、广西、四川等地的外来务工人员。对于他们,慷慨的杭州市民是宽容的,虽然不会如土生土长的邻居间那样串门聊天,路上碰面多只是沉默而过,却在行动上做到了最朴实最安然的接纳。不但在商场、超市、学校、大厦吸收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而且欣然到他们的早餐店吃馄饨油条,到他们的水果摊买苹果甘蔗,到他们的开水房打开水,到他们的洗澡房沐浴洗澡……
这儿还真有个“外来澡堂”,是外来务工人员经营的,也主要是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方便的。路过这儿,我忍不住停下脚步仔细打量了一阵子:百来平米的“城中村”出租房,一个中型锅炉,门口既是接待收费处,又是一家三口的就餐饭堂,内隔一个小巧的厨房,一架单眼煤气灶。里间分男女浴室,还专设有父子或母女双人间浴室,附近居民尤其是大量的外来务工者便成了这澡堂的常客。
据澡堂主人介绍,澡堂经营五年来,生意一直兴隆并日渐长进,每年除了除夕外都还会有几天通宵营业。我在心中思忖,原因绝不只是五块零钱可以让租房户热气腾腾痛痛快快洗一个淋浴那么简单。我猜测更主要的原因是:小澡堂的整洁干净,男人的和善女人的勤快,这四川人一家三口的平和美满。
澡堂门口的马路上,停着他们家的三轮车,车上整整齐齐堆放着柴火、纸板、包装、木屑,等等。夫妇俩告诉我,这些都是夫妻俩轮流到郊外工厂区捡来或低价从丝织厂收购来的,作为烧锅炉的燃料,对小澡堂降低成本节省开支可管用了。说这话时,男主人有点不好意思,女主人则在一旁不自然地撸着刘海。而我,真的打心眼里佩服他们对生活踏实的姿态。一切勤勤恳恳的劳动者,都值得我们去尊重,不是吗?
我想,这里的顾客,一定每次走进澡堂,心中都携着对这对勤劳夫妇的好感,每次走出澡堂,则带走一身淡淡的肥皂香,这肥皂香里面,裹挟着一身的轻松与满足,似乎倍添了建设美好生活的新力量。
这澡堂的主人,是一家三口清楚明确的。而那开水房,却是终日坐着很多小伙妇人,那来来往往的农民顾客们,似乎永远没分清过谁是这开水房的经营者。一个长方形的开水锅炉摆在小店门口新搭的石桌子上,一个个热水瓶急切地挤挨成一排又一排。有时偶尔的空当,没有打开水的来人,那两个包着纱布的水龙头也就那样热气氤氲着,热气带来温暖的人气。这个除了饮料零食,就是卖热水瓶和瓶胆的路口小店,似乎也成了店主贵州老乡的聚集地,喝酒海聊讲笑话。
在呵气成冰的冷冬里,小店,生意盎然。
但是,澡堂和开水房有一个共同点——主要的经营时段都在冬天。那么,气温较高的上半年怎么办呢?主人说他们会到东新果蔬市场批发水果卖。至于最炎热的三伏天,就是主人们携家带口回老家聚享天伦之乐的季节——没有一丝不得已暂停挣钱的遗憾和无奈。
真会经营生活,那份从容和安乐令人敬佩!
为你们的幸福生活而喝彩,咱这个城市的新朋友们!
(2010年12月)
鼾声之累
在你的臂弯里,在你似水柔情的呵护下,他沉沉地睡去,不久便传出均匀的鼾声。那鼾声,越来越响,越来越肆无忌惮。
如果说所有女人都有梨花带雨的眼泪,也许所有男人都有如此淋漓畅快的鼾声。如果说眼泪是女人之伤,那么鼾声则是男人之累。
他睡得多么踏实,在你的臂弯里。他取下他高度的近视眼镜,他的鼻孔那么坦率地大张着,他的胡须在睡梦中依旧蓬蓬勃勃地生长着。
一个安排要出门办事的周末,早上拉开落地的窗帘,阳光涌入窗户,你柔柔地催促:“嗨,该起床了!”“再睡十分钟!”
二十分钟过去了,你又忍不住提醒:“真的,咱们该出门啦!”“再睡一分钟嘛!”这是他的回答。
这是我先生常有的状态,也许亦是娇美的你与先生之间常有的情形。
上班卖力周末加班才思敏捷,在单位也是中坚力量铮铮一员的他,此时,在你的臂弯中,变得软弱而喜欢赖床。
能理解么?也只有在此时,他可以毫不设防不掩饰他的软弱与脆弱。
这样的情形,常使我想到自己成人后、成为女人后用来勉励自己的一句话——好女人是一所学校。《好女人是一所学校》最初是大学时代在一本杂志上读到的,当时就感触颇多。而多年后,我在现实中结结实实感受这句话,却是我颇不善言辞的爱人对我的“宣言”:“你这样的好女人,就是一所学校”,这样的表扬可不同于简单的“漂亮”、“能干”等等单一的肯定,得到这样的表扬,我当然要急切地在网上找到梁晓声老师的《好女人是一所学校》再次细读:
《好女人是一所学校》说:
亲爱的,你知道我是多么的爱你,可你未必意识到你对我有多么重要,因此我要在这封信里告诉你这样一条真理:好女人是一所学校。一个好男人通过一个好女人走向世界。一个男人的一百个好朋友也没有一个好女人好,一个男人的一百个男朋友也不能代替一个好女人。好女人是一种教育,好女人身上散发着一种清丽的春风化雨般的妙不可言的气息,她是好男人寻找自己,走向自己,然后豪迈地走向人生的百折不挠的力量!……世界是由男女组成的,当有一个好女人在身边,你的世界才是完整的。当你走向战壕或类似战地的生活,身后有一位好女人相送……当你感到身心疲惫不堪的时候,一只温柔的手放在你的额头,一觉醒来,你又变成了朝气蓬勃的人,当你糊涂又懒散,自悲自叹,挺不起腰杆,好女人温柔的指责,像一鞭子,抽打着你前进。好女人使人向上。……男人很疲惫,男人很迷惘,男人很痛苦,男人很狂躁,而好女人更温柔,好女人更冷静,好女人更有耐心,好女人最肯牺牲,好女人暖化了男人,同时又弥补了男人的不完整和幼稚,于是男人就像一个真正的男人开始走向世界……
是啊!他也许冒冒失失粗枝大叶,但你的细心与叮咛可以让他清清爽爽体体面面地出现在人前人后;他也许出生于农村出身贫困,你亦不是名门望族之后,但你的爱情可以使他非常高贵,你的肯定和鼓励可以让他以很自信的姿态行走在这个世界上。
是啊!或许他沉默少言不善言辞,或许他物品乱放丢三落四,或许他总忘记刷牙,或许他粗心他一根筋他逢着老朋友就禁不住喝醉……但只要他是善良稳重而富有责任心的。
你总是原谅他偶尔无伤大雅的错误,只要他心里始终有你有孩子有事业有忠实有踏实,只要你永远永远是他的第一位。
你,聪慧而不刁蛮,善良而又坚韧;你,不是呼风唤雨的女强人,但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追求自己的执著和情趣,给他鼓励给他呵护给他信任,给他前行的力量。
好女人是一所学校!他的幽默温厚常把你从泪水涟涟间逗笑,而你,则一天天用温柔与智慧包容他震天动地的鼾声。因为,他,也有脆弱的时候,他也会累!
簕笋烧肉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的季节走来,偶得空闲,浏览家乡的网站,看到网名为“深海孤独”的朋友在论坛上连发两帖问一道菜——“笋烧肉”的具体做法,内心不禁泛起温柔的莞尔。
“了笋烧肉”?“勒笋烧肉”?“笋烧肉”?“笠笋烧肉”?从来不曾彻底弄清楚它的名称与写法,却是多少江南杭绍人心中的一道美味啊!
而于我,它又不啻是裹挟着香喷喷的童年回忆与浓浓母爱的一道家乡名菜!
长大了,拗不过那份美丽的念想,就去网络上搜索,抱着侥幸的心理看看是否会有这道菜的介绍。那份心情的微妙急切,颇如互联网时代,许多人可能会这样去搜索自己的初恋,或在人海中使自己怦然心动的那个人。它在铺天盖地的美食珍肴中平凡得几乎没有身份,却无疑是我心中的一道名菜。在城市奢侈的日子里,它永远是万千脂粉美女中最本真清新的那一位纯洁姑娘。
搜索间,偶然读到一位萧山作者的博客:
那年头,里畈人一年到头的忙碌辛苦都是为年三十的吃和正月初一的穿,因此年夜饭准备得很丰富。年三十这天也是里畈人最忙碌的一天,主妇们大都在这一天准备好一盃头笋烧肉,一盃头油豆腐烧肉,一盃头白鲞烧肉,还有一甏“虾油鸡鸭”,年夜饭就烧出十碗头,桌上除了“元宝鱼”和“东坡肉”外,其余都可以放开肚皮吃……
读来,忍不住感慨“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除了“笋烧肉”,博文中“头”、“十碗头”、“白鲞烧肉”、“虾油鸡”……都是在咱们萧山人记忆中冒着滋滋香味的美好童年记忆呵!
再次翻开床头抽屉角落里的《爱宅菜谱》。结婚后,曾经搬过家,许多东西都丢了个干脆,而这本菜谱,我是执意要当宝贝放在身边的,因为它是我和先生两个年轻人,从童年般的过家家游戏到成年后真实过家家生活的记录。
看看2002年的记录:鲞煎毛豆;干菜蒸鳜鱼;蕨菜干炖腊肉排骨;丈母娘笋干汤;丈母娘笋烧肉;青椒炒冬瓜;丈母娘笋烧肉……以上这一串小夫妻的小菜谱当中,“笋烧肉”出现的频率颇高。
那通常是冬天的一道菜。买来笋干片,浸泡、洗水、切成细细的丝,才能下锅与肉块一起炖烧。以前,这算是萧山沙地家家户户的一道过年主菜。从腊月廿三送灶以后,主妇们便开始忙着烧制这道菜。烧好,馋得孩子直流口水,也许是给了那长年缺乏油腻的肠胃无比的满足感。从小年夜就开始享用的这道菜,有红烧肉诱人的香味与色泽,又有笋干条的爽口解腻。
幼时过年时,这个笋烧肉每次一烧就是好几碗,过个夜,凉了结成冻,一倒出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半圆。然后母亲把一个个“半圆”都放在一个菜头内,吃时就拿一个“半圆”出来热一热……
出生于七十年代的我,再加上慈母的爱,没有缺衣少穿的童年,更没有大多农村孩子带一盒霉干菜求学一星期的艰难。但那时也绝对难以想象,二十多年后,日子奢侈得天天都能吃笋烧肉——只要你想吃又吃得下。
现在的笋烧肉,在母亲的概念中,早已从过年的保留菜转变为女儿回娘家的必备菜。或许,在一位老母亲的概念中,出嫁女儿可爱孙辈回老家的日子,就无异于她的过年日子。
临回杭州时,母亲总烧好了这碗菜,将红彤彤的笋烧肉装进大瓷罐,套上一个保鲜袋,早早将它们放到我们的汽车上,再检查是否平稳,汤汁是否会渗漏。
但多数时候不存在这样的风险,因为这道菜,母亲依然习惯一次性烧上一,过了一夜,照例冻上,这时红红的笋条和白白的冻油,让如今热衷于健身保养身材的我实在不太有享用的欲望。
但是,回到家,煮上一锅清粥,用干净筷子夹取出浅浅一盘,放到微波炉里热上两分钟。时间到,“嘀嘀——”,微波炉门一打开,满室的肉香就飘散了开来,更绝的是,那其中还一定夹着笋干的清香。
笋烧肉配稀粥,便是我们每次从萧山娘家回到杭州小家的固定晚餐,用小女的话说是:“外婆家鸡鸭鱼肉吃个饱了,回家清清肠胃。”“你吃了还带,配粥的菜也现成的呢?”这时先生就会取笑女儿。
也因为一年年这样的情形,先生在我们的《爱宅菜谱》里直接幽了一默,特赐其名为“丈母娘笋烧肉”。
此道萧山名菜还有一个优点,非常适合满足爱美女士的口欲,因为享用者吃的是笋,享受到的却是肉的味道。
现在,不少杭帮菜、绍兴菜餐馆,还有很多农家乐,也都有了这样一道常备菜。因之平日便于保存,客人点了又可以快速上菜。放上几块香喷喷的红烧肉块,非常合适作为饥肠辘辘远行背包客的第一道菜。餐馆的肉之好坏难以判断,总之笋是往往比较老,切工又不咋样。
于此,我始终也想不明白,妈妈做的笋烧肉为什么根根笋都有那么脆嫩,那些根部的老的都去了哪里?还是每次购买时,就精心挑了最好最贵的一档笋块?
享用了母亲亲手烧制的这道笋烧肉几十年了,却从没有细细地与母亲探询过这一问题,我惭愧呵!
(2010年11月)
……
展开
初应为仁红这部大作写几句,是兴之所至。但当我拜读了这本书,再回头审视作者时,“写几句”则变成了不由自主。不是赞美,而是感悟;不仅评书,更在评人。不为别的,因为“仁善美”。
与作者相识,不是邂逅,应是善缘。几年前,因为一份需要责任心、需要善心爱心和是非分明的社会工作,我们一批友人时常相聚。我们谈工作,也谈“今天天气哈哈哈”;谈社会冷暖,也谈人生酸甜苦辣。正是在这些言谈中,一个内心充满仁、善和美的女子的形象在我们这群朋友的心目中逐渐高大了起来。她爽朗大方,一颦一笑都露出一种真;她少有当今有些泛滥的小资情调,但又不失超越“小资”的清雅;她善解人意,总能得体地给友人一种知己式的理解;她有一种深沉、认真和执着,但又不会让你感到压抑……。她的名字中有一个“仁”字,不论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似乎就是这个“仁”字造就了她的善,仁者善,善者仁,仁善为美,而她这本书中也鲜明地反映出这个主题。
读仁红的作品,早于认识她这个人。早些年,我就常在一些报刊上读到过一些她的散文。看她的署名,应为女性,但她的作品又与时下风行的女性作品的风格似有不同。文如其人,她的作品无娇娆造作,总也透出一份清新;不无病呻吟,总有一种健康的情调;有感性成份,但决无“见花流泪、对月伤心”的娇情;对生活有一种激情,但激情中透出一种舒缓和和风细雨,决不浮躁;文辞朴实无华,总也传递着一种真。用我80后女儿读了这本书后的一句话:“感性,善于发现美”。我则用八个字:满眼是善,满心是仁。在她笔下,树木花草小动物,长幼亲疏陌生人,都似乎是感天地之造化而变得十分友善;一书一画一艺术,一枝一叶一鲜花,都似乎是得天地之灵气而变得十分美雅;人生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都似乎被她化解成“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潜入你的心扉。一句话,她用自己人品的真善美,将世间万物用笔化成真善美,用仁爱打动你,感染你。
论仁红这个人,谈仁红的作品,我总感到有一点我等难以企及,这就是境界。台湾作家林清玄曾讲到过一首偈:“白鹭立雪,愚人看鹭,聪者观雪,智者见白!”。仁红,就是观白的智者。应该说,她看到了鹭,也见到了雪,但她的境界似乎更广大,她没有被眼前的某一事物所困扰。在她心中,有一个自己的精神家园;在她眼里,有一个更加明亮的世界。我理解,这就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几乎浸润着她的每篇作品。不论是儿时的回忆,还是成年后的感悟;不论是写自己,还是论他人;不论是描绘风花雪月,还是谈论世事人生;不论是说柴米油盐,还是谈琴棋书画;不论是讲教育之道,还是谈个人修养,她似乎总能脱俗,总能找到至高点,总也能不止于见鹭见雪,而能“观白”。我和她同处一个世界,在同样的“一个夏日的清晨和大地一起苏醒”,但她能“忽然想明白了很多”,而我等却苦于有很多想不明白;她能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之间品味出了生活之美”,而我等却更多地看到那些是生活的必需,这大概就是境界的差异。
其实,说到境界,似乎总少了点人间烟火味儿,但让人佩服的是,仁红确正是在人间的烟火味儿中寻到了一种新的境界,同时又在这种烟火味儿中修炼成“正果”。这种修炼,我等之所以难以企及,原因很多,但我理解,更多的是难在心灵的修炼。而仁红,恰恰在这上头得到了真谛。这真谛是什么?我理解是一种似乎人人心中有、又大多数人所无的“禅”。记得今年初,她告诉我她带女儿去普陀,言辞中的似乎带出点禅意。我随手发了一条短信给她:“去普陀,须带一颗佛心,咫尺天涯,佛在心中”,并随机用她的名凑成一不大工整的联曰:“仁心进紫竹林,淡妆素容拜慈航,普渡众生当渡我;红妆登佛顶山,居心无物只有佛,不念弥陀更念谁!”凭她的聪慧和悟性,她是知道我不是在谈佛教。我知道,她不信佛,但我总感到,她天生心灵深处有一种“禅”的根基在,至少她无意中在用禅的理念看世界,悟世界。她似有一种清静寂定、身心清明的禅心,有一种安定而止息杂念的禅定,她的书中又似有一种言行中给人启示、令人触机生解的禅机。在我们所看到的凡俗世界里,身心若能一片清明,万物在眼中都是一种美好。有了安定而止息杂念的心境,心灵中就会有更多思考的空间。有了对禅机的悟性,不会“自蔽光明”,更能体会世事的其中三昧。而仁红,不论是有意无意,她的作品告诉我,虽然她还没有达到“片石孤峰觅色相,清池明月照禅心”的境界,但她已经“修炼”有成,并以一颗“平常心”、一种“悟”迈进了“禅”的大门。
庄子说,花开有花开的美,花落有花落的美,能体会到周边各种情况的美好,你就进入了禅的大门。其实,禅门是不存在的,禅是无门可入的,未入之前不见门在何处,进入之后,门也并不存在,这扇门在你的心灵里。你要找到这扇门,有一个捷径:读读仁红的书,学学仁红的心灵修炼。
扯得选了一点,也许我还没读懂这本书,更没读懂仁红这个人,但我相信,仁红的仁善美会让很多人“渐悟”或“顿悟”,也包括我!
——李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