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后”成长小说:消费主义时代“小皇帝”们的青春期在无限延长。作为中国前所未有的独生一代,又生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建立的语境之中,他们既不可能按照传统的方式被引导成长(像十七年小说中找到精神父亲),又不能获得足够的力量自我引导(像新生代们从西方的现代物质和思想获得力量自我引导)。外在引导和内在引导的双重缺失,导致了“80后”一代暂时还不能长大成人,只能是“半成人”。所谓“半成人”,是既区别于儿童,又区别于成人而言的,它处于二者的中间状态。作为这种过渡性的人格状态是模糊的、不确定和难以名状的。这种过渡性是具有粘连性的,即它一头连着人的儿童性:天真、软弱和依赖性;另一头通往了人的成人性:坚强和独立。这样粘连状态就势必使得人格具有某种分裂性的特征。这种分裂性至少有如下三种表现:独立/依赖;坚强/脆弱;狂欢/孤僻。从故事艺术上来讲,“长大成人”是成长小说应有的大团圆结局,否则故事就没有结束,小说就没有写完。但是,对于个人生命史而言,这种必然阶段有其合理性,几乎没有谁能从儿童一夜之间变成大人。换言之,没有“半成人”,何来成人?这就是这一类小说作为成长类型的合理性所在,以上两类小说没右详细展示这一因素。从事理逻辑上讲,我们可以说“80后”成长小说是“未完成”式的成长路上小说,是不同于以上两种形态的成长叙事的另一种变体模式。自然,按照严格的叙事模式和基本语法来套,其残缺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该残缺性包含的丰富的历史语义发人深省:小皇帝们生长在物质丰腴的环境下,没有人引导他们成长,只有和自己的同伴们在情感上相互取暖,彷徨在成人世界的大门外,青春期被无限拉长。年轻主人公行为的物质消费性暗示了消费主义时代背景,郭敬明们宣称金钱是他的情人,张悦然们毫不掩饰自己对物质的狂热,“我终于知道物质可以让我真正高贵,满身都长出触角想要触摸昂贵的物质”。小说充满都市物质主义的视觉描写,播撒着德波眼中的景观符号,不时提醒读者这是一个物质盛宴的时代,小小主人公则是这些符号的追逐者、占有者和挥霍着。富裕的符号是父辈提供给他们的,习惯享受的他们不可能冒着失去物质享受而叛逆上一辈,他们的思想是物质化的流行文化孵化出来的,生活理想被流行文化侵蚀而空心化,生活方式被时尚均质化,他们宁愿永远躺在大人筑起来的物质里自我腐烂,也不愿意独自创造属于自己的天空。遇到困难,他们无力独自面对,无一例外的处决方式是逃避或出走,出走——归来成了基本的情节。他们一任青春在依赖和逃避中拼命拉长,让“长大成人”成了童话想象。这样,相应的艺术结构断裂也在情理之中。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