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层次则属“倡”,即唱,这里有“更端言之”(先大父),即另起头之意,以展开后半篇。如果说前半篇属于追述历史“发愤以抒情”,那么这一层次则是集中笔墨实写此时被贬汉北而独处时的心境,从而把现实与历史交织在一起,给人以更丰富的感受。“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这一比兴开辟了诗的新意境:诗人如鸟从郢都来到汉水之北。“好姱佳丽兮”,此“鸟”极其美丽,是比喻诗人“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离骚》)的禀赋内质的纯美。但此“鸟”却“胖独处此异域”。胖,离异;异域指远离郢都之汉北。诗人之怨愤通过美好的主观条件与恶劣的客观境遇的不和谐而流露出来。在此异域诗人不能不感叹:“惸茕独而不群兮,又无良媒在其侧。”“惸”义同独,前句与《离骚》“鸷鸟之不群兮”相通。屈原曾日:“举世皆浊吾独清,众人皆醉吾独醒。”(《渔父》)他与世俗、党人自然水火不相容,也就没有“良媒”在怀王君侧为其美言疏通。因此“道卓远而日忘兮,愿自申而不得”。卓,远也。屈原远离怀王,音讯断绝,怀王已把他置之脑后,他也无缘当面进忠言,前途茫然。这对于有远大抱负的屈原来说该是多么痛苦的现实!于是,“望北山而流涕兮,临流水而太息”。北山,指“楚都郢北十里之纪山也”(《屈原赋校注》),当代表楚国郢都与君王。前句是远眺,写出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后句为近看,显示对现实的悲伤之态。诗人急盼能改变这郁闷悲苦的处境而不可得,故云:“望孟夏之短夜兮,何晦明之若岁?”这既是写实,描摹其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之情状,亦有象征意义:渴望逆境能如夏夜之早结束,但实际上却长夜漫漫。夜既长而梦多:“惟郢路之辽远兮,魂一夕而九逝。”九,虚数,言次数多。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