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茨纳赫到布鲁塞尔,青年马克思的思想演进在一定意义上是沿着对市民社会思考和批判的方向行进的。而且,青年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本身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完成了对应的转向和过渡,最终形成了连贯的思想脉络和完整的思想体系。本书立足于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按照“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运用极丰富的研究方法,力图细致地梳理和阐明青年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的致思理路和逻辑进程,以及贯穿其中的诸多方法论的使用、交织和融合。努力在对文本的深耕细读和对原典的审思考辨中,真实还原和铺展再现一幅关于青年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璀璨多姿、绚丽多彩的“思想画卷”。
导 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克罗茨纳赫时期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
第一节 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 中的市民社会
第二节 马克思 《克罗茨纳赫笔记》 中的市民社会批判
第三节 马克思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中的市民社会批判
第二章 巴黎时期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Ⅰ: 《德法年鉴》
第一节 《论犹太人问题》 中的市民社会批判
第二节 《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导言》 中的市民社会批判
第三章 巴黎时期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Ⅱ: 《巴黎手稿》
第一节 市民社会的解剖与方法论的融合
第二节 私有财产的运动与经济史的考察
第三节 对辩证法的改造与共产主义问题
第四章 巴黎时期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Ⅲ: 《神圣家族》
第一节 经济哲学维度中的市民社会批判
第二节 历史哲学维度中的市民社会批判
第五章 布鲁塞尔时期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批判
第一节 唯物主义实践观的确立与市民社会批判的超越
第二节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生成与市民社会批判的革命
第三节 市民社会的历史原像及其辩证法
第四节 市民社会的辩证法与政治经济学批判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