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08099463
  • 作      者:
    (法)儒勒·米什莱著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法国史学之父”米什莱的博物散文小品,笔意优美隽永,盈满抒情诗人无限高远的浪漫情怀,又兼具历史思辨的磅礴气势,洋溢着自信的时代精神。
展开
作者简介

  儒勒·米什莱(Jules Michelet,1798—1874)  法国“最早的伟大的民族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历史学家”。米什莱出身清贫,对劳苦大众怀有深厚同情,他的历史作品强调人本身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反对宿命、争取自由的斗争精神。曾作为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哲学和历史讲师、法国国家档案馆历史部主任、法兰西学院历史和伦理讲座教授从事历史研究,著有《法国史》(19卷)、《法国大革命史》(7卷)等数十种经典历史研究著作,被誉为“法国史学之父”。
  米什莱的散文,歌颂大自然与人类,充满馥郁的人文气息。其中《鸟》《虫》《海》《山》四本博物学散文集,被合称为“大自然的诗”,笔意优美隽永,盈满抒情诗人无限高远的浪漫情怀,又兼具历史思辨的磅礴气势,洋溢着自信的时代精神。

  李玉民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法国文学翻译家,译著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幽谷百合》《三个火枪手》《基督山伯爵》《一生》《漂亮朋友》《羊脂球》《缪塞戏剧选》《加缪全集·戏剧卷》《艾吕雅诗选》《烧酒与爱情》《人间食粮》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海洋就是一种声音。它对遥远的星辰讲话,以它庄严的语言回应星辰的运行。它同大地和海岸的回声交谈,时而威胁,时而哀怨,时而咆哮,时而悲叹。海洋尤其同人对话。它是丰产的大熔炉,生物从中产生,并且旺盛地繁衍。海洋本身就是活生生雄辩的证明:这正是生命对生命的对话。生物,数以百万、亿万计,从海洋中诞生。
  米什莱赋予大海一种朦胧的动物性、一种有意识的母性。他讲述这些事物,用他独特的语言,每句话都打开一个深渊。
  全书分四卷:第一卷“海洋一瞥”,写从岸边观海及海中的波涛风暴;
  第二卷“海的创世”,写海洋的各种主要动物,从低级动物(如植虫类、石珊瑚、水母等)开始,渐次上升到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然后是鱼类,直至哺乳动物,如鲸、海豹;
  第三卷“征服海洋”,写人类征服海洋的历史,三大洋的发现,欧洲探险家对北冰洋的探索,潮汐与风暴规律的发现,海中生物的破坏;
  第四卷“借海复兴”,提出人类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的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岸边观海
  荷兰有一个勇敢的海员,一生都在海上度过,他坚定而冷静地观察,坦言大海给人第一印象便是恐惧。对于生活在陆地上的任何生物,水是一种窒息的、不能呼吸的元素。这是一道天堑,将两个世界截然分开,永远也不可逾越。人们称之为海的这泱泱大水,深不可测,显得那么陌生而神秘,如果说它在人的想像中总展示可怖景象,那是不足为奇的。
  在东方人眼中,海只是苦涩的渊薮,深渊的黑夜。从印度到爱尔兰,在各种古代语言中,“海”这个词的同义词或近义词,便是“荒漠”和“黑夜”。
  每天暮晚,目睹太阳,人世的欢乐和一切生命之父,沉没在万顷波涛中,心上便油然而生无限的惆怅。这是尘世,尤其是西方每日的悲哀。这种落日的景象,虽然天天可见,但是总要对我们产生同样巨大的威慑,同样黯然神伤的效果。
  假如潜入海中,到达一定深度,很快就不见光亮了,周围一片朦胧,永远保持一种色调,阴森可怖的暗红色。再潜下去,连这种色调也消失殆尽,完全进入黑夜,伸手不见五指,只会偶尔闪现可怕的磷光。茫无涯际,深邃莫测,海域覆盖了地球的大部分,似乎是个幽冥世界。正是这种景象,令原始初民震惊和畏怯。那时人们推测,没有光的地方,生命就会终止,而除了表层,下面是整个无法探测的深渊,海底(假如深渊有底的话)就是一片空寂的黑暗;只有枯骨与残骸,埋在荒沙和石子中;贪吝的海水只取不予,将多少海难丧失的大量财富,仔细深藏在这座宝库里。
  海水再怎么明净,也丝毫不能让人放心。那绝非是善意迎人的幽泉仙府。这里的海水浑浊而滞重,浪涛猛烈地拍击着岩岸。谁敢冒险到水中,就会强烈地感到被高高地托起来。不错,海水能助游泳者一臂之力,但也同样控制着他:他就感到自己是个弱小的孩子,由一只强有力的巨手摇荡,也可能被它击得粉身碎骨。
  小舟一旦解了缆绳,天晓得一阵狂风,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会把它冲向何方?我们北方的渔夫也正是遭遇这种情况,才不由自主地发现美洲极地,带回来凄凉的格陵兰的凶险。
  每个民族都有关于大海的传说和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给我们记载了大量的骇人听闻的传说,充满暗礁和风暴,就是静止的海面也同样致命,能把人困在海上渴死,还有吃人的水怪、妖魔、怪兽、海妖和巨蟒,等等。从前航海最勇敢的人,腓尼基人、迦太基人以及要征服全世界的阿拉伯人,受到关于黄金和赫斯珀里得斯传说的吸引,驶过地中海,向汪洋大海进发,但是不久就停止了。他们还未到赤道,前面就横着一条永远堆积乌云的黑线,便畏葸不前了,停下来叹道:“那是魔鬼之海啊!”于是,他们掉转船头返航了。
  “侵犯这一圣地,就是亵渎神灵。谁敢冒大不韪,一意孤行,必将大祸临头!他们在最后的岛屿上看见一个巨人,那个凶神恶煞断喝一声:‘不准再往前走了。’”
  古代人这种带几分稚气的恐惧,跟一个来自内陆的见习水手突然望见大海时常有的那种惊慌,并没有什么不同。可以说任何人猛然见到大海,都会有这种反应。动物也显然会惊恐不安。即使退潮的时候,海水十分舒缓而平和,懒洋洋地在岸边拖曳,马见了也还是不安心,浑身颤抖,往往不肯涉过软绵绵的水流。狗见了则会后退并狂吠,以它的方式叫骂它害怕的浪花。狗觉得是充满敌意的可疑事物,就绝不肯和睦相处。一位旅行家对我们讲起,堪察加半岛的狗虽然见惯了海景,但每次见到都照样惊恐,狂吠个不停。在漫长的黑夜,它们往往成群结队,数以千计,对着狂涛怒浪咆哮,疯狂地冲击北冰洋。
  西北部的忧郁的河流,南方的广阔的沙滩,布列塔尼的荒野,都是海洋的前庭,天然的津梁,引导人作好思想准备去感受大洋。任何人经过这些渠道去海边,看到宣告海洋的这些过渡地带,都不免十分惊诧。沿着这些河流两岸,一望无际,惟见灯芯草、柳树以及各种植物,而且随着河流汇入的海水渐多,逐渐变咸,植物也都变成海生品种了。走在通往海边的荒原,先就望见一片低矮的荒草、蕨类和欧石楠的海洋。离海还有一两法里,就能注意到那些树木瘦小、细弱,一株株满含怨愤,以它们的方式和姿态,我是说以它们怪异的姿势,宣告大暴君已近在咫尺,能感到它那气息的威慑。那些树木如果不是连着根,显然都要逃走,它们背对着仇敌,眺望着大地,那副披头散发的样子,似乎就要离开,就要四散逃走了。它们弯曲下去,一直弯到地面,被固定在那里而难以动弹,在狂风中只好七扭八歪。还有些近海地带,树木很矮,枝丫横向无限伸展。海滩上,贝壳已经风化,随风扬起粉尘,而树木则受细沙粉尘袭扰,被埋没了。树身的毛吸孔全闭合,缺乏空气,便窒息而死,但是依然保持原来的姿态,立在那里成为石树,树精,凄惨的身影不能消失,被囚禁在死亡中了。
  早在望见大海之前,就能听见浪涛轰鸣,猜得出那是多么可怕的人物。起初听来,是远远的喧声,低沉而一致。继而,所有声响都逐渐退让,被那喧声盖过了。不久又会注意到,那是同一个音符庄严地交替,毫无变化地回旋,越来越剧烈,越来越震撼。它不如给我们计时的钟摆的声音那么均匀!然而这里的钟摆,却没有那种机械的单调乏味。这里能让人感到,让人以为感到生命的律动。确实,涨潮的时候,后浪冲上前浪,无边无际,电闪雷鸣,狂涛怒浪席卷而来的贝类和千百种不同的生物,也都发出各种声响,掺进大潮的轰鸣中。而退潮的时候,一种细碎的声响又能让人明白,海水连同沙子,又将忠实的水族收回自己的怀抱。
  大海之声,还有别种!它略微一冲动,幽怨和深沉的叹息,就同萧疏海岸的死寂形成鲜明的反差。海岸仿佛凝神,在倾听昨天还以柔波细浪相爱抚的海,今天发出的威胁。过一会儿,海要对岸讲什么呢?我不想推测。我在此处无意谈论海也许要举行的可怕的音乐会,有海浪与岩岸的二重唱,浪涛冲击洞穴发出的低音弦和闷雷声;也无意谈论人们以为听到的令人心惊的呼叫:救命啊!……不,还是等到海严肃起来的日子吧,它那时雄健而不凶残。
  儿童和无知的人面对这个斯芬克司,如果说总那么既赞叹又惊愕,恐惧多于快乐,那也不必大惊小怪。就是对我们来说,大海在许多方面,还是一个巨大的谜。
  实际上,海域究竟有多大呢?我们顶多知道,海洋比陆地的面积大。地球的表面,大部分是水,小部分才是陆地。不过海陆相对的比例:很可能水域占五分之四,也有人说占三分之二或四分之三。这事很难确定。陆地在增加,又在减少,始终处于变动状态,某一部分下降,另一部分又上升。一些极地被航海者发现并记录下来,下一次航行却不见了。有的地区岛屿不计其数,巨大的石珊瑚礁、珊瑚礁不断形成,升起来,打乱了地理。
  海洋的深度比面积更难以确知。仅作过初步探测的海洋,还为数不多,得出的数据也不大准确。
  我们在不可控驭的大海表面大胆作的那些小小尝试,在未知深度的海域里采取的大胆行为,都无损于大海所保持的应有的骄傲,连触动点皮毛都谈不上。其实大海始终那么封闭,那么不可思议。我们推测出来,也已经略微知道一点儿,一个神奇的生命世界,在海中生生不息,在战争与爱,进行各种各样的繁衍。然而,我们刚一进入这种异域,就急急忙忙出来。如果说我们需要海,而海却不需要我们。海洋完全可以不要人类。大自然好像不大在乎这样一类见证。惟有上帝寓居其中。
  我们所说流动的、无常的、变幻莫测的这种元素,其实并不变化,完全体现其规律性。不断变化的倒是人。人体(据贝采利乌斯称,五分之四由水构成)明天就会蒸发。人这种瞬间过客,面对大自然永恒的巨大威力,有太多充分的理由浮想联翩。人要生活在永生的灵魂中,不管这种愿望多么正当,天天目睹死亡,目睹时刻摧折生命的骤变,还是难免黯然神伤。看样子大海战胜了死亡。我们每次靠近海,都仿佛听见它从永恒不变的深底说道:“明天你就过去了,而我永远不会。你的尸骨将埋在土中,日久年深便化解消失了,而我仍然雄伟壮丽,不问沧桑,还将是继续均衡的伟大生命,也正是这种伟大生命,时时让我同遥远世界的生命保持和谐。”
  这种反差十分强烈地显示出来,对我们似乎有点嘲笑意味,尤其在汹涌澎湃的海岸,浪涛从悬崖夺下石块,再掷向岩壁,每天带走两次,伴随着脚镣铁球拖曳的瘆人声响。凡是年轻人看到这种景象,无不联想起战争的场面,将之想像成一场战斗,头一个反应就是惊慌。接着观察到,惊涛骇浪也有停止的界限,少年于是放下心来,由惧怕转而仇视,认为这个野蛮的家伙在同他过不去,随即也向咆哮的强敌投掷石块。
  我于1831年7月,在勒阿弗尔观察到这场决斗。我带去一个女孩观海,女孩义愤填膺,觉得有勇气对付浪涛的挑战,便以牙还牙,与之开战。力量悬殊的搏斗,令人发笑:一方是娇弱孩子的小手,另一方则是根本不在乎对手的可怕力量。然而,笑不了多久,就会想到,面对着将我们攫走的那不倦的永恒,可爱的孩子,她的生命多么短促,又多么弱小无力。——这就是我观海的第一瞥,这就是我的遐想,因太过准确的朕兆而黯然。向我启示朕兆的是这场搏斗的两方,我又看见大海,却见不到那孩子。
  ……
展开
目录
第一卷  海洋一瞥
一  岸边观海
二  沙滩、石滩和悬崖
三  沙滩、石滩和悬崖(续篇)
四  水圈、火圈——河流与大海
五  海洋的脉搏
六  风暴
七  1859年10月的风暴
八  灯塔
第二卷  海的创世
一  繁殖力
二  奶之海
三  粒子
四  血之花
五  世界的创建者
六  海的女儿
七  海胆
八  贝、螺、珍珠
九  海盗(章鱼等)
十  甲壳类动物——战争与阴谋
十一  鱼
十二  鲸
十三  美人鱼
第三卷  征服大海
一  渔叉
二  发现三大洋
三  风暴的法则
四  极地海洋
五  海洋种族的战争
六  海洋法
第四卷  借海复兴
一  海水浴起源
二  选择海岸
三  住宅
四  初次呼吸海
五  海水浴——再生美
六  心灵和博爱的再生
七  万国的新生活
注释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