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以前,中日两国之间除了少量的贸易和人员交往之外,即便是终身受汉籍熏陶的日本学人也很难亲自到中国大陆去看看,以印证从书本上获取的关于中国的认识。中日甲午战争以后进入中国的人士大抵上也只是军人、政治家和少数留学生等,中国对于大多数日本人来说仍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神秘的国度。但是,在甲午战争之后,希冀维新图强的清王朝向日本派出了为数众多的留学生。留学生的到来也自然打开了中日交流的大门,随着交流的增多,日本人也渴望更多地了解中国。在这样的时代要求之下,大正年间,在日本掀起了一股所谓的“中国情趣”的热潮。不少知名的作家、学者、实业家都纷纷踏上了去中国的旅程。但是,对普通日本人而言,去中国仍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所谓“中国情趣”的实现,从物质条件来说,主要是得益于连接日本至中国大陆的交通状况的改善。其中,“南满铁道”的正式营运是一个重要的契机。中日甲午战争之后,由于英、德、俄三国成功地实施了“三国干涉还辽”之后,俄国乘机入侵中国东北。1896年俄国诱使李鸿章与其签订了《中俄密约》,规定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穿过中国的黑龙江、吉林等省最后到达俄国的海参崴。其中,在中国境内的铁路称为中东铁路。1898年6月,沙俄根据《旅大租借条约》及附约,逼迫清政府又签订了《东省铁路续订合同》,要求在东省铁路的干线上修建一条支路,到达旅顺大连湾,叫做东省铁路南满支线。日俄战争之后,1905年9月,日俄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及附约,沙俄同意将旅大地区的租借权和对南满铁路的经营权以及包括财产、矿山、港口等其他所有特权全都转让给日本。而后,日本根据一系列的条款、合约扩大了在中国东北的侵略范围,并使“南满铁道”所附属的面积进一步增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