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手可及的幸福
人生短暂而宝贵,与其等待将来的成功带给自己幸福,不如现在就与身边的人分享,享受触手可及的幸福。
我之所以选择出家,就是不想终其一生仅汲汲营营于名利。如果一味地追求成功而进行无休止的竞争,那么当死亡降临的时候,我们将面对自己多么匮乏空虚的人生啊!我不想用他人制定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小心翼翼地活着;也不想为了满足他人的价值观和期望而奔波,却完全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这样。
披上僧袍以后,我明白了所谓幸福,不是达到目标以后获得的满足感,而是现在就与身边人分享且不求回报。在寺院里为大家祈福;为身边遭遇困境的人绞尽脑汁想办法;帮助他人后悄悄离开;即使不富裕,也会解囊助人……这些时刻,都让我感受到了幸福。人生短暂而宝贵,与其等待将来的成功带给自己幸福,不如现在就与身边的人分享,享受触手可及的幸福。
爱心和伤心
爱情,不是我们有决心有准备就可以得到。爱情不受意志的控制,就像一个不期而至的贵客,某一天会突然带着珍贵的礼物出现在我们面前。
韩国常沙钵的美
常沙钵虽然没有高丽青瓷那般富丽细致的贵族气质,却散发着宽厚温暖的朴素魅力。
许多韩国人喜欢人云亦云。一听说是国际名牌,就争相购买;听说某政治家打高尔夫,就一夜间全民皆高尔夫。正因为如此,我更加想念那些像常沙钵一样的人——朴实无华,不会文饰缺陷,却又暗香独具。
英语与道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越是英语好的人越不会显山露水,就像修道的人一样。以前有一位进军美国职棒大联盟的韩国棒球选手,来美不到一年,在接受韩国媒体采访时,说着韩语居然有点结结巴巴。
这种现象,也只会出现在初学者身上。英语说得如同母语般流利的韩国人,不会在说韩语时,故意卷着舌头说话。这就像越是刚开始修行的人,越要追求修行的形式,或者越是凭运气一夜暴富的人,就越想显露出自己的财富。
我认为,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尽了全力、忘我地投入,到达一定层次以后,都可以将它看做是一种修行。不管是工作、学习还是种田,我们都会从中体悟到点点滴滴的生活智慧。也许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到了某一天,我们才会为了追求超越生死的大悟,自然地踏上解脱之路。
朋友的死
生活中的变故是如此突兀和措手不及,生命又是这般脆弱!在死亡面前,学位、金钱、爱情、名誉和权利等,又有什么用呢?
在中国学习中文时,我认识了一位张姓老师。他以前是美国一家知名企业的高层主管,收入很高,是人们所谓的成功人士。但是他每周奉献给工作的时间,超过80个小时,根本没有个人生活,甚至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这时候,他们公司一位40几岁的合伙人突然过世。张老师因此突然发现比自己更成功,拥有更多金钱和荣誉的人,在死亡面前丝毫没有还手之力。他开始思考:既然金钱、荣誉和权利,我们都无法带走,那死的时候到底能带走什么呢?
他便离开了美国,回到中国加入了非政府组织(NGO),开始为贫困无法就学的农村儿童组织救助计划。张老师说,虽然我们没法将权利和财富带走,但是也许能把帮助他人的回忆,或接受援助人士的笑容装在心里,带到另一个世界。
佛祖说过,人生无常,应实时行善。张老师说要将行善的记忆带到另一个世界,这话,忍不住令我咀嚼再三。
沙弥生活
在贯穿我们一生的无数因缘中,哪些才是真正好的因缘?我想,不是善始的因缘,而是善终的因缘。人们随缘而来,又随缘而去。如何将随缘而来的人留在身边,又如何了结随缘而去的因缘,完全取决于我们个人。
玫瑰与松树
玫瑰想用自己华丽的外表引起大家的注意。但是,玫瑰的绚丽外表维持不了三天,而玫瑰花刺却会伤人。相反地,笔直的松树虽然无法在瞬间吸引他人的目光,但却四季常青。而且,随着时间流逝,松树的树荫会越来越大,能将更多人纳入怀里。
我喜欢像松树一样的人。比起喜欢在人前显威风的人,在别人看不到的角落默默奉献的人,能带给我更多感动。
学习中文
一知半解和真正理解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任何事情,做到“八九不离十”,容或不难;但是如果想做到恰到好处,可能需要多付出三四倍的努力。
珍贵的瞬间,宝贵的因缘
正如金春洙诗中所写,我们都想成为谁的谁。周边有这些朋友在关心我,毫不吝啬地叫着我的名字。而我,也想要像他们对我一般对待他们。这也许就是支撑着我们众生生存下去的动力。
岁月礼赞
在现代社会中,大家似乎把年老当做一种罪过,都费尽心思想让自己看起来比实际年龄更年轻。如果我们能花更多精力,让岁月化作一杯淡香的清茶,一份深邃的智慧,让自己变成一个温润如玉的人,那么,这秋风会不会也跟着变得温暖一些呢?
在万行中领悟
单独旅行,是认识自我的好机会。把自己丢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看看如何应对新事物。再带着些许的紧张感,仔细观察妄相是如何产生的,就能比较容易地捕捉到实相。
看看这个多元的世界
19世纪德国著名的宗教学者马克思?穆勒曾说过,“只知其一,一无所知。”活得越久,见闻越广,学得越多,就越是对这句话有共鸣。只知道自己而不了解他人,其实也无法真正了解自己。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就像一面镜子,会把我们自己的样子映在上面。只有这时候,我们才能看清自己,了解自己的特性,判断自己的好坏。可能正是因为如此,所以越有智慧的人就越谦虚,越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心理按钮
我是一个出家人,所以会先审视自己,看看为什么当别人按到我的按钮时,我会有激烈的反应。到底那个按钮下面隐藏着什么东西,以至于会让自己失控?
细细观察之后,首先发现,这与我们心里的某种执着有关。这种执着就是将某个外部事物,当成自己的一部份看待。再深入挖掘,就会发现这种执着的根源,与我们内心的恐惧相关。
我们都生活在同一个社会中,这个社会所共同形成的信仰和价值观,如果受到外来其它信仰和价值观的挑战,我们就会感到恐惧,并做出异常的反应。
认真探讨一下,我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众生为了生存,为了保护脆弱的“我”,所以加入到比自己强大的集体中,接受这个集体的信念来武装自己。这种信念,给了我们安全感,但同时也会变成有色眼镜,使我们把人和人分割开来,以至于看不清真我。
心观心
就像做梦一样,梦中会看到很多的事物,而它们并不是脱离我们意识的独立个体。比如梦中的老虎,只是我们的心制造的影像,并非真老虎。但是做梦的时候,我们不知道那是梦中的影像,会误以为那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真实存在。所以,在梦里遇到老虎时,我们会受惊、害怕。但如果正在做梦的人意识到自己在做梦,会发生什么事呢?可能会超然于梦中的一切事物,对它们执着的心念也会消失。因为我们知道了所谓的梦,就是我们的心在观看自己所造出来的影像。
然而,佛教又更进一步,认为人生也与梦境无异。我们平日里接触的所有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于心识之外的,是我们的心在观看自己制造出来的影像。
正如镜峰大师曾说过的:把裟婆世界当做舞台,尽情演出吧。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