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些方面讲,教育是哕唆的艺术。试想,一本书从头到尾,一学期从期初到期末,哪里有那么多新鲜话要讲呢?而不重复又不行;天才毕竟是少数,得反复强化才有效果。任何人都是会原谅这点的,只要结果好,知识进脑子了,就没问题,因此校长一会儿说应精讲,一会儿要多念经,这并不存在抵牾。
老师们年轻点的不知所措,有经验点的不会在乎。至于家长,那更不用说,是坚持要哕唆的,不然,何以那么多请家教的呢?许多补习,一听说是做题讲题,家长就觉得白花了钱,不知补习不过是把一个已经揉过的面团揉得更加软和而已。
有水平的教师能够把一堂课讲得圆满又不哕唆。开头会提示一堂课的内容,结尾又要小结,这实际上是一回事,只不过是变换形式的问题。而有些事你是无法不啰嗦的,或者说每时每刻的教育都绞尽脑汁那是难以做到的。一些德行教育,基本上都是些陈词滥调。安全卫生、文明礼貌,不讲不行,讲了可以减少自己的麻烦。往往越是不爱听的话,越要哕唆。当人家厌烦了,腻了,想不通也不再计较,算了算了,按你说的搞吧,这一点,每个行当的人都得向老师们学习。也还有一些哕唆源于对学生的不信任。教师们苦口婆心,这有点像家长对孩子,写文章的人对读文章的人。我写书之后,往往要寄给批评家指教,怕别人读得浅,老是要滔滔不绝地讲自己的写作动机,弄得人很厌烦。有些老师举了一个例题,还会问:大家弄懂了吗?学生偏偏不合作,也许前面应和多了,疲惫了,也许到了下课的时候心不在焉了,于是老师就会说:那好,我再来给大家讲一遍。学生是不可能反对的,而实际上那题目是老师讲给他本人听的。老师就是这样,宁可让成绩好的学生厌烦,也必须让每个人领悟。生活中这样的体验太多。为了达到某个小小的目标,不惜花费大的成本,而且沾沾自喜,不知与此同时丢弃了其他的利益。
在哕唆的成分里面,也还有一些习惯的因素,或者是教师个人是否负责的问题。
有的老师总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是独到的,不讲细,才能让大家觉得自我的高妙之处。也有少数是条理不清,讲了一通,不仅别人没搞清楚,自己也越讲越不自信,也就只有颠来倒去了。有个别人存在某种怪论,教师就应该把握着话语权。还有一批糊弄学生的,明明最后没事干了,大话连篇,打发时光而已,处理垃圾大多用的是垃圾时间,反过来讲,垃圾时间必定是用来处理垃圾的。最严重的要算一些拖堂的教师。教学进度把握不当,或者是设计不周,而最后让学生承担了这些。很少有学生坚持的,随着下课铃声一响,注意力早已不集中了。偶尔为之还差不多,有些老师是经常性拖堂者,哕唆得学生不再郁闷,而是早有准备,有的做题、有的阅读、有的清理东西,哕唆者还以为学生们进入了某种鸦雀无声的状态。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