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壁角”是其一。我家隔壁是个饼厂,乡镇供销社的属下厂,供应全乡所有供销社的饼。十几位师傅白天劳作,晚上就聚在一起谈天说地、评古论今。现在想来,对社会最初的懵懂理解,“听壁角”恐是因素之一。依稀记得的,如:“儿孙自有儿孙福,莫替儿孙做牛马”,指出每代人各自的任务和责任;“可以五子登科,不能五代登科”“富不过三代”说明对子女教育的重要。也有很多形象的俚语,如:说某事与自己无关是“一把米摔墙,没一粒黏上”;说对坏人无奈是“坏牛坏马拉去杀,坏人拿他没办法”;说金钱万能、做人唯利是图是“腹蛋、秤、梳,钱做人(方言)”,用普通话来说就是“不论亲疏,钱做人”;说气候,如“秋风夜,一夜凉一夜”,指秋分后将一夜比一夜冷。
中国南方的农村,过去都有表演社戏的风俗。“社”是指土地神或土地庙,社戏是指在一定场所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实际上是一种比较通俗的乡村戏剧形式。我的家乡是闽剧发源地,戏园就在家边上,锣鼓一响就能听见。但在戏园里演的,已经不叫社戏而是比较正规的剧文了。差不多月月有戏演,好的剧团有福州闽剧一团、二团,福州红旗剧团等。
传统戏剧,开演前必是锣鼓三通。每当锣鼓一响,心里就急得像“猫抓”,但小时候家里没钱,不能买票看戏。戏票分为特等、一等、二等和站票。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