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汉江襄阳楚雄出
一、二郎庙街的少年
罗氏在襄阳是大姓,其始祖原居城南30里与南漳县交界处的罗家洲子。罗家洲子颇似鱼形,碧水环绕,土地肥沃,罗氏先祖耕读传家,生活富足,后人奋发图强,各支均有迁徙。大约在清咸丰、同治年间,八世祖罗维新举家迁移至襄阳城内二郎庙街。
八世祖的第四房生有儿女10人,计有儿子祉恭、仲恭、第三子(姓名不详)、子福、富川5人,另有女儿5人。罗仲恭即为罗忠毅之父。罗仲恭生有三子,罗忠毅排行第二,上有兄宗祜,下有弟宗慈。同辈另有堂兄弟宗和(祉恭之子)、宗佑(富川之子)。八世祖的大房、二房、三房子孙众多,与四房子孙(罗仲恭、罗忠毅等)聚族而居,兴旺异常。
辛亥革命后,湖北军政府成立,襄阳人刘公任监察处总监察,后被任命为北伐左军总司令,在襄阳招兵,罗祉恭投军后被任命为军法处长,后任陕西安康县代理县长、邰阳县县长,后又任湖北光化县县长。罗氏宗族在襄阳地区地位显赫。罗忠毅的父亲罗仲恭,在一个民间收税单位当差役。四川有两户罗姓人家来襄阳,虽然不同宗,但同姓,也和襄阳罗氏家族聚居于二郎庙街,所以整个二郎庙街住的几乎全是姓罗的。
岁思毅,生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农历三月十五,即公元1908年4月15日。族名宗禹,小名福娃。罗忠毅出生时,罗仲恭一家已家道败落,家境渐趋贫寒。罗忠毅3岁丧母,继母凶悍,他备受虐待。罗忠毅性格憨厚,慢语轻声,不爱说笑打闹。继母的虐待使他常常吃不饱、穿不暖。
罗忠毅9岁进私塾发蒙,14岁插班到县立模范高等小学读三年级。二郎庙街位于襄阳城北,在襄阳城大北门南400米处。县立模范高等小学则在中山街西侧卫场子的南面(即今卫场子巷的东南端后面),距二郎庙街只有三四百米,上学十分方便。
从私塾转向小学读书,也是罗忠毅父亲的愿望。罗忠毅的父亲罗仲恭为人正直、善良。当时洋货盛行,小商号纷纷倒闭,罗仲恭除担任户房差役,还兼做些小生意,但收入越来越少,家境越来越贫寒,加之罗忠毅的大哥罗宗带吸食鸦片,年纪轻轻就病死了,家中的经济已成崩溃之势。父亲希望他能够多读书,将来把生意做好,重振家业。
罗忠毅对经商一点儿兴趣也没有,父亲白天黑夜地干仍不能维持家庭的开支,而有的大商号老板整日游手好闲却腰缠万贯,说明光靠辛苦是不可能过上幸福日子的。
他真正有兴趣的,是那些美丽的传说和英雄的故事。
紧挨其家是一座坐西朝东的二郎庙,原本是供奉李冰父子的,晋时汉水上涨,淹没襄阳,水中蛟龙作怪,兴风作浪,伤害人畜。英雄邓遐跃入汉水,力斩蛟龙,水患始消,后人便在二郎庙中供奉邓遐,顶礼膜拜。罗忠毅经常进入庙中玩耍,看到烟雾缭绕中的邓遐塑像,他便想起邓遐勇斩蛟龙的英武形象。
楚人尚武,朝拜之人甚众。“万枪会”、“青枪社”等成员的顶礼膜拜强化了邓遐在罗忠毅心目中的形象,罗忠毅恨不得拿过邓遐的大刀,狂扫一切黑暗的势力。
襄阳城北的城墙离罗忠毅的家最近的只有几十米,大北门、小北门,也只有几百米。罗忠毅常带着邻居罗天亚的女儿罗梦云到城上逛游,伫立在小北门城西边的夫人城上远眺。
夫人城,乃东晋梁州刺史朱序之母韩氏夫人所筑。公元378年,前秦来攻襄阳,朱序之母韩氏夫人闻秦兵将至,自登城履行,到城西北角,认为城墙不坚固,遂率百余女婢及城中女丁筑斜城于其内。等到秦兵至,攻打襄阳城,西北角果被击溃,东晋守兵移守新筑之城,苻丕攻打不下,遂引兵退却,所以襄阳人谓此城为“夫人城”。 罗忠毅十分佩服这位年迈的巾帼英雄,由此,他又想起另一位巾帼英雄来,她就是清代中叶,白莲教起义中叱咤风云、威震敌胆的女军事统帅——八路兵马总指挥王聪儿。王聪儿英勇善战、屡挫清军,只有22年的短暂一生,却像一道划破清朝黑暗统治夜空的闪电。楚天穆穆,江水悠悠,何其壮美。
罗忠毅拍打着城上的砖墙,目睹着白浪滔天的汉水、山色青青的远山,英雄的故事不时在耳中响起:白起水灌鄢城、关羽水淹七军、岳飞收复襄阳、李白成进占襄阳……曾在这里留下踪迹的英雄的身影不时在眼前浮现:伍子胥、刘秀、刘备、诸葛亮、庞统、司马懿、关羽、曹仁、羊祜、杜预、朱序、罗艺、岳飞、李自成、王聪儿……
英雄、英雄,在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现在,是多么需要英雄,可英雄何在呢?读书到底又有多大用呢?书本能解决眼前的一切吗?罗忠毅在沉思,在自问。
罗忠毅15岁那年,父亲病故。罗家要求他继续上学,完成其父的遗愿。平昔少语的罗忠毅更为沉默了,他常常一人独自走到大北门,在大北门瓮城上陷入深深的思考中。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