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经过九曲十八弯后,穿过小浪底便进入一马平川的黄淮平原。宽阔的河床使横冲直撞、放浪不羁、奔腾喧嚣的黄河安静下来,十里河面,一片浊黄,无波无浪,前涌后推般地缓缓向东流去。黄河南岸是黄河屡屡泛滥后留下的连绵不断的沙丘,这里不长庄稼,有的只是生命力极强的茅茅草和低矮的灌木丛。只要刮风,风挟持着黄沙打着旋儿,铺天盖地而来,像脱缰的野马一样在空旷的原野上奔驰着、嘶鸣着,沙丘上的刺槐丛和柳朴楞在风沙的肆虐下被连根拔起,伴随着几个翻滚迅速消失在沙暴中,摇荡着的枝丫发出一串串怪叫声,让人感到刺耳,感到苍凉。黄腾腾的天,黄腾腾的地,世界仿佛被淹没在黄腾腾的氛围中。
风一停,大梁城的大街小巷便落下一层一钱厚的黄沙土。街旁的大字报、大批判专栏被狂风撕裂得零零散散,一片狼藉。路上行人一个个蓬头垢面,像刚从土建施工工地走出来似的。路灯亮了,浑浑的黄黄的,一群臂戴红卫兵袖箍的学生抬着糨糊桶,扛着扫把和成捆的大字报,开始新的革命行动,各种口号的大批判标语、时事漫画在沿街的墙壁上、橱窗上被重新贴起。市中心的钟楼广场更是热闹非凡,三十多米高的钟楼是这座城市的象征,也是这座城市的骄傲。青石铺基,黄瓦覆顶,双层飞檐,雕梁画栋,把钟楼装扮得富丽堂皇;檐角吊有铁马,风吹铃动,叮咚作响,煞是悦耳;十米高的台基建筑得宏伟雄壮,台基上筑有汉白玉护栏,每根护栏柱上都雕有狮虎走兽,造型各异,惟妙惟肖,一个个被人们抚摩得光滑润泽。这里历来是大梁城重大庆典的主席台和观礼台,当年大梁城解放时,省市领导军队首长及各路贤达人士就是在钟楼台基上观看人民解放军入城式的;轰隆隆的军车、炮车、坦克车,整整齐齐的方块队伍,雄赳赳气昂昂地自南向北穿过台基下宽阔的瓮门,在欢呼声、军歌声中足足过了一个多小时。钟楼内悬挂一口明万历年间铸造的青铜巨钟,钟高丈余、重万斤,每当撞响巨钟时,那沉闷的嗡嗡声震天动地,不但大梁城的角角落落都能听得见,就连二十里外的黄河北岸也能隐隐可闻。南北廊檐下各置黑漆浮雕大匾一块,南廊檐下的匾额上题有“声震天中”,北廊檐下的匾额上题有“响飘云外”。斗大的八个草书写得纵逸不拘、气脉相连,苍茫劲健、神采飞扬。是当年大梁县县令郦八爷亲笔所书,据说郦八爷一气写完这八个大字,竟累得口吐鲜血卧床半月不起。
“文化大革命”一开始,钟楼的四面台基,就成了这个城市的四个大批判专栏,每个专栏足足有一二百平方米,一轮轮的大批判文章不停地更新换代,一批批牛鬼蛇神、反党黑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这里公开亮相接受革命群众的批判。这里是大梁城的神经中枢,每天向市民们传递着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和“文化大革命”的最新动向,同时也向市民公布最新的揭、批、查的战果和破四旧的成绩,当然也少不了揭露那些牛鬼蛇神、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隐瞒的历史问题和花边绯闻;只要问题在这里一上墙,不管你是哪路神仙哪方诸侯,一夜之间准会成为大梁城的头号新闻人物,成为干家万户茶余饭后闲聊的话题、唾骂的对象,甚至遗臭万年;性格特别刚烈的,面子特别重要的,自尊心特别强的,不堪遭受凌辱的,下场几乎都是一样,批判会结束后不久便奔向黄泉。
刚刚被狂风撕毁损坏的大批判专栏前又架起了消防队的云梯,竖起了聚光灯,吊起糨糊桶,打开墨迹刚干的一捆捆大字报、批判文章、漫画,开始重新布置这四个大批判专栏;群众围观着议论着指点着这些长篇巨作,不同观点的革命群众,不时为坚持捍卫自己的观点而互不相让地辩论着、争吵着,不一会儿便形成有褒有贬对立的两个派别,相互的辩论声、指责声一浪高过一浪,最后几乎什么也听不到,只剩下乱哄哄的叽叽喳喳声。瓮门内亮着灯光,墙壁上贴满小字报,清一色的诗词歌赋,篇篇似匕首如投枪,词句或犀利或辛辣或讥讽,用诗词歌赋参加革命大批判,是大梁城人睿智、机敏、幽默的体现,也是大梁人的一绝。这些诗词歌赋大都朗朗上口、广为流传,有些名句在大梁城几乎能达到家喻户晓的地步。一篇揭露讽刺市委宣传部部长的诗文“给习部长贺喜”刚贴上墙,人们趋鹜般围拢上去,有好事者便高声朗读起来:
十九对四九,
风流对风流,
今年喝喜酒,
明年庆大寿。
这是讥笑四十九岁的习少奎部长和十九岁的小护士贺秀娟新婚的打油诗,念完人群中爆发出哄堂大笑,紧接着是一片责骂声,有骂修正主义分子的,有骂流氓成性的,有骂禽兽不如的,也有感叹“文化大革命”搞得实在太晚了,让这些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欺蒙了群众、败坏了党风。瓮门里一时间群情激奋、人满为患、交通堵塞,人们连汽车的喇叭声也充耳不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