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满树榆钱儿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20083558
  • 作      者:
    马平来著
  • 出 版 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满树榆钱儿》以民国初至解放前的历史为背景,以京城名门学士府的兴衰及少主人齐月轩的人生起伏、爱情经历为主线,用原汁原味的京味语言,全面展现了老北京几十年的社会风貌和变迁。《满树榆钱儿》堪称一部平民的史诗,也似一幅老北京的“清明上河图”。故事之精彩直追《大宅门》,人物之神韵颇得老舍真传。作品曾在北京文艺广播电台全文联播,反响热烈。
展开
作者简介
  马平来,57岁,北京人。被称为“文坛超大龄新人”。曾赴内蒙军垦7年.归京后曾做工、从干、任教、经商,阅世读书颇丰。创作长篇小说和电视剧多部。
展开
内容介绍
  追老舍先生神韵,凝京味儿文化精髓,观京城历史风云,品皇城百姓精神。《满树榆钱儿》是一部继承老舍先生遗风,又力求有所突破的京味文学。作者马平来为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小说以京城名门学士府的兴衰及少主人齐月轩的人生起伏、爱情经历为主线,用原汁原味的京味语言,全面展现了老北京几十年的社会风貌和变迁。
展开
精彩书摘
  学士府大门外不远有棵老榆树,有一搂多粗,几丈高。它有多大岁数,谁也说不清。不过府里头进院靠墙有块修府时立的石碑,上边除了记着乾隆爷赐府和齐家从宦、封妃的政绩,也说到当年建府址时是“老榆树以北为院墙,以西四丈建府门”。由此推算,这棵榆树起码也有两三百年了。虽是棵老树,它却一点儿不露衰相,依然枝繁叶茂。这不,春风一吹,满树就挂起了一串串、一簇簇的榆钱儿。
  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子光着脚,攀在树上,灵巧得活像只猴子。一群穷孩子围在树底下,抢着拣他扔下的榆钱儿,边拣边还尖声稚气地念着童谣:“榆树钱儿蒸饽饽,穷人见了乐呵呵。树上长钱不能花,填饱了肚子先不饿。” 这爬到树上的孩子叫望田,是老高高贵庚家的小子,他家也在旗,就住在学士府胡同路南的一条小巷里。那边的房和胡同两边的宅门可没法比,都低矮简陋,破旧不堪。据说这片房最初是修学士府时工匠住的工棚,之后越盖越多,成了当年内务府应差的工匠杂役们的住所。这些人无论原先是满人、蒙人,还是汉人,也无论干的是车夫、轿夫、奶妈子,只要进内务府应常差,伺候宫里府里的活就算随了旗,成了旗人。后来一提在旗,人们往往和贵族混淆。其实旗人中的主子是少之又少,大多是给旗主、营主侍应的旗奴。这些人是一人为奴,子孙为奴,得跟主子姓,几代后主子开恩才能还籍复姓,归自家的宗。按大清律,百姓有罪送衙门,依国法论处。旗人主子有罪送族堂、宗人府,按族规量裁。而奴才依的是家法,哪儿都甭送,罪大罪小,怎么处置就是主子一句话。好在大清国倒了,小皇上退了位,靠民国政府给银子维持,再也摆不起过去那排场。内务府遣散裁减了一大半,这里的人们也大都各自凭手艺谋生。最苦的是像高贵庚这样的主儿,军伍出身,不会养家的营生,只得推着粪车走家串户,以掏粪背道为业。现今这一条胡同里还是两重天,两层地。大胡同里住的都是爷,而小巷里住的是为这些爷效劳,也靠这些爷活的穷孙。人比人气死人,甭比。富有富的愁,穷也有穷的乐。你看,树上的望田多开心。不仅有收获的乐,还有给人的乐。穷的乐其实比富的乐容易得多。
  月娥在学士府院里听到外面孩子们的喧闹,也按捺不住,抱着一个小笸箩,跑出府门。她是杨志兴杨管家的女儿,今年刚八岁。虽说不是小姐身份,生下不久就没了娘,可这偌大的学士府就她这么一个小孩儿,又生得俊俏伶俐,自然成了全府上下的心尖子。连齐大少爷也格外喜欢她,带她玩儿、逗她乐,成了齐月轩每天必修的功课。连她身上那缎子棉袍,脖子上挂的白玉葫芦都是少爷赏的。按规矩,大宅门里的孩子都是高墙围里圈大的,哪能和外边那些小胡同串子一起折腾啊?可孩子爱扎堆儿,那是天性。管了她几次,弄了个整天噘嘴掉眼泪,不忍,只得随她的兴儿。
  月娥跑到树下,高举着笸箩仰面喊:“望田哥,我也要!我也要!” 高望田低头见是她,忙应着撅了个满是钱儿的小枝儿扔下。见她也学旁边孩子,用手撸下榆钱儿就往嘴里塞,忙说:“月娥,别生吃。拿回去洗干净蒸窝头。” 月娥却不在乎,边嚼着,咂吧着滋味儿,边喃喃自语;“嘿,甜的,挺好吃。” 没等望田再说什么,身边一个小小子搭了茬儿;“嗬,大管家的千金也吃这个?告诉你,我们穷人天生是草肚子,咋吃都没事。你是肉肚子,生吃准拉稀。” “你才拉稀呐。” “不信是不?大伙儿说我说得对不对?” 穷孩子们哄笑着纷纷应和:“对,对,一准儿拉稀。” 月娥不经逗,有些恼,伸手打去。小小子一闪身躲开,还顺手揪了揪月娥的小辫儿,逗得月娥更急,穷追不舍。可那小小子泥鳅似的在人群中钻来钻去,加上孩子们起着哄故意遮挡,哪里逮得着?气得月娥直跺脚,竟哭将起来。
  树上的望田见了喊道:“她小,你们就不兴让她点儿?月娥,别哭,接着。” 一个满是钱儿的小枝准准地扔到月娥的小笸箩里,月娥才眨巴着泪眼笑了。
  这时,从胡同东口走进几个人。两个乡下打扮的中年人在前,一个十七八岁挺虎实的小伙子搀着个着长衫的老先生在后。这.老先生可有岁数了,长而稀的山羊胡已全白,脸已像风干的橘子,精瘦得只剩一层皮,只是那双深陷在眼窝里的小眼睛随意地一瞥一扫,竞显得格外有神。
  几个人拦住个路人,像是打听什么,尔后径直走到学士府门前。
  老先生仰头看看门上的太匾,微笑着点点头:“是了,就是这里。” 说着,没让扶,自己迈上台阶。
  门房闻声忙从屋里出来,见几个人想往门里迈,忙拦住:“哎,你们找谁呀?” 小伙子抢先答:“找学士府。” 门房噗嗤一笑:“学士府人多了,找谁呀?” 老先生上前欠欠身:“这位小哥,老朽姓张,从德州来。距贵府祖地不远,也算个乡亲吧。”一指小伙子,“这是我孙子张志诚,这两位都是同村乡亲,我们要见府上当家的主子,请您给通禀一声。” “大少爷不在。” “那府上的管家……” “杨管家也不在。先回吧,过后您再来。”门房的话像俩月没烧的炕。
  透着冰凉。
  张老先生还要说什么,可话还未出口,他孙子张志诚却早按捺不住.张嘴声儿就挺冲:“让我们回没那么容易,我们都让你们学士府给糊弄多少次了?这回大老远跑北京来,见不着你们当家的,让我们回?甭想!” “嘿?!你这小子说话真不知深浅,”门房也有些恼,“你不头一次来学士府嘛,怎么叫糊弄你多少次了?告诉你,这也就是民国了,要是大清国那前儿,能容你这号儿的上这台阶儿?早给你一顿乱棒了。”
  ……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