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 导论
一 何为“农业合作化小说”
二 症结问题与理论方法反思
三 写作思路与预期目标
第二章 “合作”之不可偏废
一 人类合作思想与合作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二 “合作”的分歧
三 合作化小说与新中国文学的两种阅读期待
第三章 合作化小说的意义建构及其推进
一 乡村叙事的“断裂”与转向
二 最初的形态与冲突模式
三 早期的“中间人物”与自发倾向
四 “两个革命”的转变
五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激情叙事
六 人民内部矛盾与文化冲突
第四章 合作化小说中的农民形象创造
一 作家的文化性格
二 合作化小说中的三类农民形象
三 “作家与农民”的几个修辞个例
第五章 合作化小说之关联视野
一 合作化小说与苏联文学
二 “看不见的城市”:合作化小说的城市想象
第六章 “助业作家”赵树理及其退却
一 从一篇新发现的赵树理佚文说起
二 文化选择与文化契合
三 合作化运动与赵树理之“助业”
第七章 周立波:知识者还乡的审美维度
一 知识者还乡:人类学主体性的一个典型
二 从知识者到革命者
三 知识者还乡的本源性转向
四 知识者还乡的主体超越
五 知识者还乡的启蒙与自我启蒙
六 知识者还乡的当下写作与艺术自律
七 结论
第八章 柳青“创业”的是是非非
一 雄心从何而来
二 “个人”的阙如
三 打了折扣的雄心
四 《创业史》的出版与争议
五 《创业史》中的三个人物
第九章 浩然:合作化的最后一个歌者
一 浩然的文化身份考辨
二 浩然与合作化
三 《艳阳天》独特的阶级斗争叙事
四 浩然的悲剧
第十章 合作化小说的历史评价回眸
一 批评:从不自觉到自觉
二 批评的焦虑与期待
三 阶级斗争叙事及其评价
四 合作化小说的三次再读与重评
五 文学的乡土情怀及其当代命运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内容摘要
从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到“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建立和“公有化”的升级,是新中国历史上一段令人唏嘘的艰难岁月。新中国成立后前三十年的农村题材小说,几乎都有对这一历史的直接或间接讲述。杜国景所著的《合作化小说中的乡村故事与国家历史》所说的“合作化时期”,即包括着这一段完整的历史过程。当时的小说在讲述这一时期的乡村故事时,其价值取向、审美立场在总体趋同的同时,也有若干差别,这让我们有可能以今天的方式,重新去感受、体会当时农民的性格和心理。即使是那种总体趋同的价值取向与审美立场,也仍具有阐释和解读的空间。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