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戏曲的双重意义阈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293415
  • 作      者:
    陈维昭著
  • 出 版 社 :
    凤凰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陈维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红学通史》、《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戏曲卷)。
展开
内容介绍
    上个世纪末,我开始关注古代小说戏曲的学术史问题,2005年完成了《红学通史》,第二年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戏曲卷)。如今,我想梳理一下个人在戏曲方面的“学习史”,就把工986年以来发表的学术论文结成此集。这集子里面的文章分为四类:戏曲源流研究、戏曲作家作品研究、戏曲理论研究、乐署与戏曲发展的关系研究。戏曲源流研究方面,《“戏剧”考》一篇代表了我对“戏曲”本质的基本认识。历来的戏曲起源研究都试图从“崇高”的一面为“戏曲”溯源,刘师培、王国维、姚华诸先生都如此。但我认为,“娱乐”的、“技艺”的一面同样是戏曲的重要本性。在戏曲中,“娱乐”、“技艺”的展示都可以是目的,而不仅仅是手段。王国维先生在为戏曲溯源的时候,已经注意到戏曲的娱乐元素。但是当他为“戏曲”下定义的时候,娱乐元素就被悬置了。这跟近代以来的“崇高化”时代思潮有关。在这种思潮之下,五四时期的激进人士(如钱玄同先生)对戏曲舞台体制的绝对化否定,也就不难理解了。《“戏剧”考》一文试图从起源论的角度论证“戏剧”一词有两大义项:游戏和扮演。由“游戏”这一传统展开,中国戏曲的整体面貌将完全改观。
展开
精彩书摘
    五、剧场观念模式
    所谓“剧场观念模式”指的是这样一类戏曲史论著:注重与戏剧相关的艺术要素,如戏曲史各个时期的戏曲文学、舞台、剧场体制、戏曲音乐、艺术体制、舞台美术乃至表演、导演、传播等方面。其他戏曲史述模式并非没有注意到剧场性,但往往只是涉及或强调剧场的某一方面,而缺乏系统意义上的剧场观念。
    20世纪初的戏曲研究大多是从“曲本位”去研究戏曲,所以对于与剧场相关的戏曲音乐、戏曲舞台表演等给予较多的关注。如宣之《戏曲五十年剧史》①以六七千字的篇幅,用文言文的形式撰写大约自工860年至工9工0年的戏曲发展史。王梦生的《梨园佳话》②一书中有诸多部分涉及戏曲史研究。该书以“发源最早种类最多”、“今剧之始”、“明清时戏剧之盛”、“弋腔为昆曲皮黄之过渡”、“徽调之兴”等五节简述中国古代戏剧源流。
    但宣之、王梦生等的剧场观念毕竟还是传统意义上的观念。20世纪戏曲史述中真正具有现代性的剧场观念模式最早是由日本人撰写的。日本学者辻武雄长期住在北平,酷爱皮黄艺术,写有《中国剧》一书,于工920年由北京顺天时报社出版。后来对此书进行修订,改名为《中国戏曲》③,于工925年由同一出版社出版。该书于初版时就在中国学术界、戏剧界引起很大震动,中国的一些著名学者和戏剧理论家纷纷为此书作序。
    ……
展开
目录
序言
戏曲源流研究
“戏剧”考
戏曲起源问题的科学性质与哲学性质
崇高化与娱乐性:中国戏曲发展的二重变奏
“梅齐合璧”与中国戏曲的技艺化倾向
20世纪戏曲史述的几大模式
王国维戏曲研究与现代学术范式
戏曲作品论
关于中国古典悲剧的喜剧结局的文化批判
论明清杂剧中的主体价值体验
《牡丹亭》之“情”的文化意蕴
名教与风流合一
——论李渔喜剧的创作定位
戏曲学研究
中国戏曲的双重意义阈
中国古典戏曲理论中的“当行本色”论
戏曲品鉴与书画品鉴
曲品与诗品
论历史剧创作中作家心理定势
元杂剧的演唱体制及其叙事学意义
明清戏曲批点的主要形态及其功能
汤沈之争与晚明曲学形态
才情学问与本色当行
——王世贞的曲学支点
中国戏曲演剧形态与20世纪中西方戏剧转型
戏曲与乐署
上古先秦之“乐”与戏曲元素
“郑卫之音”与商周政治文化演革
秦代的乐署与戏曲元素
汉代“黄门”考
汉代散乐百戏与汉代俗乐运动
论汉代文人的苑囿叙事、都城叙事与俗乐运动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