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导言
第一章 周代礼乐制度下诗歌的传授系统
第一节 瞽蒙传诗——注重诗之“声”的传诗系统
第二节 国子之教——注重诗之“言语”、“德义”的传诗系统
第三节 “声教”与“义教”的相互关联与转化
第二章 春秋时代赋引风气下《诗》的传播
第一节 春秋时代《诗》传播的基本方式
第二节 赋引风气产生、衰变的原因及其对诗文本传播的意义与影响
第三章 战国时代《诗》的流传及特点
第一节 从“争为战国”到“秦并天下”——战国时代历史简述
第二节 从《战国策》看《诗》在官府中的地位
第三节 诸子与《诗》
第四章 战国时代儒学的地理分布及《诗》在各诸侯国的传播
第一节 儒者的故乡——鲁国
第二节 子夏居西河与三晋之地《诗》的传播
第三节 稷下学宫与齐国儒学的发展
第四节 战国楚简与《诗》在楚国的传播
第五节 周秦时代秦国儒学的生存空间与《诗》在秦国的传播
第五章 儒家诗教与儒学传统中的《诗》
第一节 从《论语》、《孔子诗论》等看孔子的诗教主张
第二节 子夏与《诗》的传授
第三节 孟子的诗学思想
第四节 荀子与《诗》
小结
结语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内容摘要
《周秦时代诗的传播史》旨在揭示作为周代王官之学的《诗》演变为儒家经典《诗经》的历史过程:周代礼乐制度下,《诗》是瞽蒙之教与国子之教的共同科目。西周时代,乐教为本,瞽蒙是传《诗》的主体。春秋时代,聘问歌咏为《诗》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场所和途径,而赋诗断章则推动了歌辞与乐义的疏离。至战国时代,聘问歌咏随着周礼的崩溃而销声匿迹,儒家成为《诗》唯一忠实的传承者。从孔子到苟子,《诗》在不断德义化、伦理化的阐释中成为儒家经典,并在汉初的文化重建中被立为博士,重新回归王官之学的位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