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文坛生态的演变与现代文学的转折:论中国现代作家的香港书写:1937-1949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010098852
  • 作      者:
    侯桂新著
  • 出 版 社 :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作者简介
    侯桂新,男,1976年12月生于湖南省安仁县。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1999)、文学硕士(2002),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哲学博(2009)。先后师从曹文轩教授和许子东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及思想文化。现任职于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南方文坛》、《文艺理论与批评》、《红楼梦学刊》等学术期刊发表文学论文二十余篇。
展开
内容介绍
    《文坛生态的演变与现代文学的转折》以香港南来作家为研究对象,重点讨论南来作家在其香港书写中展现的现代民族国家想像,兼及中国现代文学与香港文学的交汇及相互影响、现代文学向当代文学的转变。上篇为“文学生产”,重点分析当时香港的文化空间及文学生产。下篇为“话语实践”,选取重要南来作家作品与文艺论争为对象,重点讨论南来作家在文学创作和批评活动中如何实践民族主义话语与阶级/革命话语,以形成其现代民族国家想像。其中无论是茅盾、黄谷柳等人小说中的革命叙事,戴望舒、徐迟等人诗歌中的“自我”书写,还是方言文学论争与文艺批判运动中从事的意识形态清理,都与作家的现代民族国家想像紧密相关,并促成了现代文学向当代文学转变。
展开
精彩书摘
    自从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文艺“大众化”的问题被认为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对于五四新文学的批评,一般是说它只是在城市知识分子和学生群中流行,没有深入到其他人群,而主要原因在于其欧化句式。包括后来的革命文学,“革命+恋爱”的创作模式,受到的也是类似的批评。在“大众化”方面得到肯定的,基本上只有四十年代以后的延安解放区文艺。也就是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尽管多次发起过“大众化”运动,此目的却只在极小范围内实现了。更多数情况下,不过是停留在理论倡导上,而在这方面也存在许多模糊难解的地方。
    首先是“大众”一词的含义一直处于变动之中。五四时代,陈独秀、周作人等人提倡“人的文学”、“平民文学”,他们心目中的“大众”是指一般平民。后来左翼文学一直宣传的“大众”,则越来越和某些特定的中下阶级联系在一起,到了延安整风以后则更是被明确为工农兵和小资产阶级,从而在概念上由这四个阶级组成的“大众”代替了“人民”。可见,从五四至四十年代,“大众”的概念由普通国民逐渐向某些阶级的民众转变。“大众”的所指发生了变化,“大众化”的对象和方式自然也要随之改变。
    其次,文学“大众化”的含义和标准,也处于变动不居之中,从内容到形式,不一而足。当茅盾指出“新文学之未能大众化,是一个事实”①的时候,他可能是指由于新文学形式的欧化,无法深入各阶层民众,读者范围不够广泛。可是,这样理解“大众化”,那么中国的传统章回小说和清末民初的鸳鸯蝴蝶派的作品早已实现“大众化”了,在香港,被南来作家贬为“黄色文艺”的通俗小说在“大众化”方面也是成绩斐然,新文学岂不是在“大众化”的方面还不如自己坚决反对的敌人?
展开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动机及目的
第二节 现有研究述评
一、香港学者
二、内地学者
三、简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架构
一、研究思路
二、本书架构

上篇 文学生产
第二章 殖民空间的言说主体
第一节 战争与流亡
一、历史上的作家南来现象
二、抗战爆发与作家大规模南下
三、皖南事变后左翼作家的流亡
四、国共内战时期作家再次集结香港
第二节 从“文化的荒漠”到“临时文化中心
一、战前香港社会文化概况
二、作家南来与文化中心的转移
第三节 殖民空间的多元言说
一、殖民统治下的文化空间
二、文学场中的多元言说

第三章 现代传媒与“想像的共同体”
第一节 “想像的共同体”与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思潮
一、民族主义的概念
二、中国近现代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
第二节 作为“共同体”想像平台的现代传媒
一、印刷资本主义与民族意识的起源
二、香港南来作家的“共同体”想像平台
第三节 党派政治与传媒生产的体制化
一、共产党对传媒生产的组织领导
二、国民党等对传媒生产的组织
第四节 话语的引进和输出

下篇 话语实践
第四章 乡土与旅途
第一节 萧红
第二节 许地山
第三节 “过客”们
一、反殖民论述
二、被询唤的“现实

第五章 创伤记忆与革命叙事
第一节 革命定律与革命叙事美学
一、革命叙事形态
二、血债血还
三、苦难与启蒙
第二节 革命叙事的政治化与通俗化
一、革命叙事的政治化
二、革命叙事的通俗化

第六章 民族形式·方言文学·大众化
第一节 文艺“民族形式”讨论
一、“旧形式”的利用
二、“民族形式”的创造
第二节 “方言文学”运动
一、背景与主张
二、实践及影响
第三节 “大众化”的迷思

第七章 现代诗人的“自我”
第一节 戴望舒
第二节 徐迟
第三节 革命诗人的颂歌

第八章 “文艺的新方向”与“新中国”的诞生
第一节 “讲话”与作家的自我改造
第二节 现代文学批评与“毛文体”实践
一、文学力量划分与意识形态清理
二、“毛文体”实践与革命主体性确认
第三节 “新中国”的诞生

第九章 结论
附录香港南来作家传略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