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书有书的命运,一本刊物也是如此。三年多前《当代国际诗坛》创刊时可谓前瞻有望,后顾无忧,我们唯一要做的似乎只是如何把它编得结实些再结实些,以对得起读者,也对得起合作双方的初衷。然而世事流转,心随境迁,四期五卷(含一卷中E1当代诗歌交流特辑)之后,本刊却不得不和原帕米尔文化艺术研究院一起,被卷入了或许是无可避免的变局。一则无往而不胜的广告说,“一切皆有可能”,念此可得慰藉;而更大的慰藉在于:遵照“可能”的逻辑,几乎是以无缝连接的方式,变局就被转化成了新局。一次趔趄之后,感慨是免不了的,但由此激起的感谢更多。我们要向已成背影的中坤诗歌发展基金致谢,没有他们的支持,这份诗歌读物很可能至今还是一个构想;同样热忱的谢意献给木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没有他们在关键时刻施以援手,这份读物即便不会成为某种偏见的牺牲品,也会陷入一时难以为继的困境;当然,更应该感谢的还是诗本身,没有她作为巨大引力场所集合起来的热爱和她所教诲的无私品质,那条维系所有相关者、号称“金链”的纽带——我们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就将是世界上最脆弱的联合。
说“新局”只是相对之语,本刊的宗旨则一以贯之。请允许我于此再予重申:当代。国际。丰富。高端。一个开放的、全视野的多向互动平台,以服务于中国当代诗歌的繁荣和发展——这是认知《当代国际诗坛》的一系列关键词,也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和努力方向。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