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内外》集中了笔者近年来对于当代文学研究的理论思考(理论篇)与批评实践(批评篇)。在目前的学科建制中文学理论归属于文艺学学科,文学批评则似乎更多地与当代文学相关;在理论家眼中,当代文学批评被认为是不具“硬知识”的个人感触,批评家们则对文学理论“伪哲学”的面貌心怀不满。《文本内外》力图破除这种理论/批评似是而非的二分法,尽可能在越来越画地为牢的学科壁垒间,文艺理论界与当代文学批评界建立起有效的连接。尤其是当代文学批评界对于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语言学转向”理论的隔膜,使得中国当代的文学批评经常停留于感悟式、表态式的研究,而不能在当代理论所提供的丰富的阐释资源中使文学批评摆脱“作家原意”的阴影,成为独立的表意实践。另外,在将20世纪“语言学转向”后的文学理论带入当代文学批评,借重、挪用这一理论资源的同时,本人也希望能够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以中国的语境商榷并修正之。在与西方理论的对话中,发露理论的历史性,暴露其盲点,从而在将来有可能创造出具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
《文本内外》围绕的问题核心是语言符号、美学形式、主体、意识形态与社会历史之间的关系。在理论篇部分,《论作家的“主体性”》里我试图在“主体移心”的理论背景下重新认识“作家中心”观的文学图景,并且将这一认识落实到对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论界“主体论”的检讨与反思当中。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