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导论
一 论题的由来以及研究的意义
二 对几个概念的限定
第一章 80年代接受西方现代派文学的非理性主义哲学背景
第一节 作为西方现代派文学思想根源的非理性主义思潮的界定
第二节 非理性主义思潮的译介与接受
一 50—70年代非理性主义思潮的译介与接受
二 80年代非理性主义哲学的译介与接受热潮
第三节 非理性主义哲学热与80年代思想场域
第二章 中国文学语境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译介
第一节 50—70年代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译介
一 文学新秩序中西方现代派的位置
二 反面教材:十七年期间对西方现代派的翻译和评论
三 “文化大革命”期间对现代派的激烈排斥
第二节 1976—1989年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译介
一 1976—1978年对禁区艰难的突破
二 1979—1989年对西方现代派的译介
三 20世纪80年代西方现代派译介的特征
第三节 20世纪80年代中国思想文化语境与现代派文学的接受
第三章 西方现代派文学接受中的论争
第一节 从论争文章统计看论争呈现的几个特点
第二节 如何看待这个“陌生而混乱的世界”:论争历程的简要回顾
第三节 现代主义还是现实主义:中国文学发展道路的论争
第四节 论争背后的意识形态因素
第四章 1976—1985年中国文学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接受
第一节 现代派接受中的技术主义倾向
一 当前创作的焦点是形式问题
二 对现代派文学形式的“剥离”
三 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偏离与小说文体热
第二节 对荒诞存在的反讽式表达
一 存在主义觅踪
二 “虚无连着虚无”抑或“本体的荒诞”
三 影响的焦虑:互文性写作中的文化身份的确认
第三节 命名的困惑:80年代文学中的现代主义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文学研究与生命的关联(附记)
内容摘要
20世纪80年代翻译政治化,文学政治化被尽力弱化之后,在50至70年代一度被遮蔽的西方现代派文学得到彰显,并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彰显和影响在中国语境里呈现出十分复杂的图景。
西方现代派以及所依据的非理性主义哲学,在进入80年代中国思想场域时,不可避免地与国内的思想文化话语产生激烈的摩擦和交锋。西方现代派文学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功地进行了解构,对中国文学进行了重塑,其意义不亚于一场文学革命。
《混血的生长:20世纪80年代1976-1985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接受》以知识考古学式的现场发掘方式,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接受放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上,分析这种变化的依据与内在的逻辑运作过程,揭示了西方现代派文学是怎样参与了80年代中国文学的变革进程,使创作格局出现了多元化,重绘了中国文学的地形图。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