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诗歌创意翻译研究:以《鲁拜集》翻译为个案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8084048
  • 作      者:
    邵斌著
  • 出 版 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外国文学研究丛书·诗歌创意翻译研究:以翻译为个案》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成果,浙江财经学院学术专著出版资助。
展开
作者简介
    邵斌,1978年11月生,浙江建德人。浙江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博士,浙江财经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学、词汇学、认知语言学和语料库语言学。近年来主要致力于《鲁拜集》诗歌翻译研究、英语新词的认知阐释、基于语料库的词汇语义研究等。出版专著三部:《诗歌创意翻译研究:以(鲁拜集)翻译为个案》(2011)、《透过新词看文化——英语时尚超IN词》(2008)、《漫话英语时尚新词》(2006),主编浙江省高校重点建设教材一部,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中国翻译》、《外国语文》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一项,主持市厅级和校级课题共五项。
展开
内容介绍
    老子的《道德经》中有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用到翻译之中,便是“译可译,非常‘译’”。衍译是诗歌翻译的涅槃。衍译可以让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极致的发挥,文学翻译和文学创作也会因此得到丰满和创新。经由衍译,诗歌翻译因此而延异,翻译评论也因此而激活,艺术的生命也因此而焕发青春。
    邵斌《诗歌创意翻译研究——以鲁拜集翻译为个?》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诗是否可译问题,在英诗汉译方面,率先提出“诗歌创意翻译”的概念。这些研究很有意义,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价值。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收集资料方面下了大力气,做到了语料翔实、论据可靠,案例研究做得非常到位。
展开
精彩书评
    菲茨杰拉德用英语翻译的波斯诗人海亚姆的诗集《鲁拜集》确实是译界的一个独特现象,这个似花似雾的英译本在英语世界乃至全世界都有巨大的影响,比原作的影响还大,在中国也有了几十个不同的汉译本(严格来说是译本的译本),探讨这些译本的特点是探讨诗歌翻译的一个绝妙的切入点。
    邵斌专著的意义在于它从《鲁拜集》个案出发,用描述性的实证方法探讨了诗歌翻译的若干重要课题,并着重阐发了“诗歌创意翻译”的概念,言之有物、言之成理,是当代中青年学者潜心学术研究而收获的一个丰硕成果。
    ——中国典籍英译研究会会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汪榕培
    老子的《道德经》中有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用到翻译之中,便是“译可译,非常‘译”’。衍译是诗歌翻译的涅槃。衍译可以让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得到极致的发挥,文学翻译和文学创作也会因此得到丰满和创新。经由衍译,诗歌翻译因此而延异,翻译评论也因此而激活,艺术的生命也因此而焕发青春。
    邵斌的专著从文化的角度探讨了诗是否可译问题,在英诗汉译方面,率先提出“诗歌创意翻译”的概念,这些研究很有意义,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价值。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收集资料方面下了大力气,做到了语料翔实、论据可靠,案例研究做得非常到位、
    ——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副会长,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罗选民
展开
精彩书摘
    同时代翻译荷马史诗的英国诗人查普曼更是采用不同的诗体来翻译同一作者的诗,他用十四行体译《伊利亚特》,用英雄双韵体诗译《奥德赛》,原则上他“反对过于严格,也不赞成过于自由”。但实际上,他的译作无论是内容还是风格都不太符合原作,它改造了诗中的人物性格,增加了一些说教成分。然而他的翻译获得巨大成功,受到广泛赞誉。后来的诗人济慈在他的《初读查普曼译荷马有感》一诗中这么写道:“于是我感觉就像天空的守望者/当一颗新行星游进了他的视野。”正是查普曼的译诗,给济慈打开了知识领域中的新天地,得以进入希腊文学的神圣殿堂。查普曼的译诗之于青年济慈,就像是新行星之于星相家,可见其深入人心!
    18世纪的英国大翻译家是蒲伯,他翻译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采用的都是英国读者熟悉的英雄双韵体诗,而没有复制原诗体,同时为了满足当时读者的需要,措辞大量采用18世纪英诗创作中惯用的词汇。译作很成功,在很长的时间里都被读者奉为标准英译本,广受欢迎。译本在某种程度上乃是蒲伯本人的创作,如当时著名评论家本特利(Richard Bentley)所说:“这诗作得实在优美,蒲伯先生,不过您不能把它称作荷马的诗。”(谭载喜,2004:125)但蒲伯认为,对于措辞风格和诗体的选择,这是译者的权限所在,不必受原作牵制。蒲伯翻译的《伊利亚特》被后来的词典大师约翰逊称为:“诗界奇迹;没有哪个时代、哪个国家有人能与之媲美的盛事。”(Robinson,2006:206)约翰逊进一步评论说:“纵有百般责难,一句回答便已足够:作家写作就是为了有人读,一切破坏‘悦读’的批评都可置之不理。蒲伯是为其时代、为英国人民而译,他明白有必要美化原作形象,指明原作感情。如此一来,他就使得荷马过于优雅,而失去了部分庄重。”(同上)
    19世纪的俄国诗人普希金的译诗也是成功的。他在翻译帕尔尼的诗歌时,对原作进行了压缩、更动、改写,把帕尔尼的平庸的即兴诗歌变成赞美生气勃勃的青春的动人颂歌,使译文在诗的美感和艺术价值上大大超过了原作。他的译笔明白流畅、纯朴自然,创造性地运用了俄罗斯的语言,使其达到了高度完美的境界,从而创立了标准而又出色的完美语言。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创意翻译”概念的提出
1.2 “创意翻译”的典型:《鲁拜集》传奇
1.3 《鲁拜集》翻译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鲁拜集》源语文本研究
2.1 渺不可寻:《鲁拜集》作者之考证
2.2 上下求索:海亚姆哲学思想探源
2.3 妙笔生花:海亚姆诗歌评述

第三章 《鲁拜集》英译研究
3.1 诗人译诗:菲茨杰拉德英译《鲁拜集》
3.2 二次创作:菲译《鲁拜集》探微
313宁为活麻雀,不做死老鹰:菲茨杰拉德的翻译观

第四章 《鲁拜集》百年汉译研究
4.1 异彩纷呈:《鲁拜集》汉译概述
4.2 议论纷纭:《鲁拜集》汉译研究
4.3 译名之争:是“鲁拜集”,也是“柔巴依集
4.4 天才乱舞戏笔墨:郭沫若初译《鲁拜集》
4.5 冥冥有手译天书:黄克孙衍译《鲁拜集》
4.6 亦步亦趋费苦心:黄杲忻形译《鲁拜集》
4.7 各显神通:《鲁拜集》其他译本述评
4.8 八仙过海:《鲁拜集》台湾译本述评
4.9 有我之译:以第12首鲁拜为个案
4.1 0翻译即改写:以第99首鲁拜为个案

第五章 诗,到底该怎么译:《鲁拜集》的启示
5.1 英诗汉译的方法之一:形译
5.2 英诗汉译的方法之二:意译
5.3 英诗汉译的方法之三:衍译
5.4 创意翻译:《鲁拜集》翻译的启示

第六章 丝路青鸟:文化视域里的《鲁拜集》翻译
6.1 丝绸古道“柔巴依
6.2 欧美世界“东方风
6.3 《鲁拜集》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交汇

第七章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与诗结缘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