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00492061
  • 作      者:
    高建平主编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内容介绍

目录

中国文学理论的凝结、坚守与突进(代序)
上编
第一章 新中国建构文学理论的话语资源
第一节 政治权威话语--毛泽东文艺思想
第二节 学术权威话语--苏联文学理论
第三节 边缘话语--中、西方文论传统
第二章 关于“胡风文艺思想”的讨论与批判
第一节 胡风文艺理论的关键词及思想逻辑
第二节 间隙初生:重庆座谈会
第三节 批判序幕:香港《大众文艺丛刊》
第四节 批判渐次升级:1949-1955
第三章 “黑八论”批判及反思
第一节 “黑八论”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
第二节 “黑八论”的出笼及其主要内容
第三节 “黑八论”评述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文学理论--“样板戏”与“三突出”的历史教训
第一节 “八个革命样板戏
第二节 从“两结合”到“根本任务”论
第三节 “主题先行”和“三突出”论
第四节 政治与文学的双重迷误
第五章 关于文学艺术批评标准的讨论
第一节 毛泽东的《讲话》与新中国文艺批评标准的确立
第二节 文艺理论家对《讲话》精神的解读
第三节 新时期对文艺批评标准问题的反思与重建
第六章 人性、人道主义问题大讨论
第一节 五六十年代关于人性与文艺关系的探索
第二节 七八十年代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与文艺关系的探索
第七章 “形象思维”说的发展、终结与变容
第一节 “形象思维”概念的提出
第二节 “形象思维”讨论在中国的兴起
第三节 改革开放与“形象思维
第四节 对“形象思维”的反思
第五节 “形象思维”论的三个发展
第六节 从形象思维到符号思维
第八章 文学主体性的超越与局限
第一节 文学主体性的哲学来源
第二节 文艺学自身的历史脉络
第三节 “文学是人学”的来龙去脉
第四节 文学主体性的意义
第五节 “文学主体性”的局限

中编
第九章 文艺与意识形态
第一节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关于文艺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探索
第二节 20世纪70-90年代关于文艺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探索
第三节 新时期关于“审美意识形态”的讨论
第十章 文学人类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第一节 民族文学、比较文学、文学人类学
第二节 文学人类学的学科建构:西方与中国
第三节 神话学、原型批评与文化阐释派的崛起
第四节 中国的文学人类学派之前景展望
第十一章 科学方法论在文学研究领域的历险
第一节 “老三论”在文学研究中的运用
第二节 “新三论”及其他科学方法论在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历险
第三节 科学方法论的反思
第十二章 新时期文艺与政治、经济关系的重组与文论范式的转型
第一节 文艺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与文论转型
第二节 围绕通俗文艺、金庸经典化、文艺商品化、大众文化等问题的论争
第三节 “人文精神”论争与钱中文等的“新理性精神”建构
第四节 重新审视文艺审美自主化及其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第十三章 文学本体论研究的理论思考
第一节 文学本体论研究的历史描述
第二节 文学本体论研究的历史价值
第三节 文学本体论研究的不足及其前景
第十四章 “后”语境中的文学理论研究
第一节 选择与借鉴:“后”语境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接受取向
第二带转折与变革:“后”语境下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范式的转变
第三节 扩张与批判: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现代性立场
第四节 危机与重建:“后”语境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重构
第二节 20世纪70-90年代关于文艺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探索
第三节 新时期关于“审美意识形态”的讨论
第十章 文学人类学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第一节 民族文学、比较文学、文学人类学
第二节 文学人类学的学科建构:西方与中国
第三节 神话学、原型批评与文化阐释派的崛起
第四节 中国的文学人类学派之前景展望
第十一章 科学方法论在文学研究领域的历险
第一节 “老三论”在文学研究中的运用
第二节 “新三论”及其他科学方法论在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历险
第三节 科学方法论的反思
第十二章 新时期文艺与政治、经济关系的重组与文论范式的转型
第一节 文艺与政治、经济的关系与文论转型
第二节 围绕通俗文艺、金庸经典化、文艺商品化、大众文化等问题的论争
第三节 “人文精神”论争与钱中文等的“新理性精神”建构
第四节 重新审视文艺审美自主化及其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第十三章 文学本体论研究的理论思考
第一节 文学本体论研究的历史描述
第二节 文学本体论研究的历史价值
第三节 文学本体论研究的不足及其前景
第十四章 “后”语境中的文学理论研究
第一节 选择与借鉴:“后”语境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接受取问
第二节 转折与变革:“后”语境下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范式的转变
第三节 扩张与批判: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现代性立场
第四节 危机与重建:“后”语境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重构
……
下编
附录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大事记
后记

内容摘要

    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来,文学理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中国人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中,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从新中国成立初年的一些文艺论争对当时的政治走向的影响,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文艺进入到思想文化领域的核心地带的状况,到改革开放初期文艺对推动意识形态转型的重大意义,再到新世纪头十年文艺学研究在当代社会文化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1949-2009)》都作了认真的研究。《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1949-2009)》的特点在于,作者并不是将主要注意力放在六十多年的历史过程描述之上,而是以问题为纲,选取21个六十多年来文艺学论争的中心问题进行专题探讨,努力做到以论带史,以论见史,深入到这些论争的内部进行资料的梳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1949-2009)》的目的,就不仅限于对这六十年文艺理论的历史进行记录,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温故而知新,对新时代建设新的文艺理论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思路。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