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印度慢吞吞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305065507
  • 作      者:
    (英)马克?涂立(Mark Tully), (英)吉莉安?莱特(Gillian Wright)著
  • 出 版 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编辑推荐
  本书的作者曾担任BBC驻印度的记者超过25年,对印度的了解极其深刻。这本书是一则游记,也是一篇报道,旨在向读者展现印度社会的突出问题,试图找到印度发展缓慢的原因。报道内容包罗万象:从印度教的极端主义到童工,苏菲派的神秘主义到水资源的匮乏,贪污腐败的官僚体制到喀什米尔的政教危机。作者带着深厚的人道主义,以刺激而幽默的态度,对近代印度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
展开
作者简介
  马克·涂立出生于加尔各答,在英国接受教育,曾为英国国家广播公司(简称BBC)在南亚工作达二十五年之久,目前他与同事兼伙伴吉莉安·莱特担任新闻记者。莱特小姐亦从事印度小说英译工作。一九九二年,印度政府颁给马克·涂立“帕德马施利”奖(Padam Shn),这对外国人而言是罕有殊荣。他也是同时拥有英女王和印度总理授勋的名人。
  译者简介:
  郑家瑾一九七五年生于台北。在美国念过书,在香港工作过,目前旅居日本。曾任职路透社新闻编译。喜好文字,大量阅读各种书籍杂志;个性好奇,对各种事物有无穷兴趣。志愿是做对得起读者、对得起自己的翻译人。
展开
内容介绍
  出生于加尔各答,担任英国国家广播公司(BBC)驻南亚特派员超过二十五年的马克·涂立,他对印度的了解无与伦比。没有一位评论家比马克·涂立更清楚构成印度的热情、矛盾、魅力及韧性。在《印度慢吞吞》中,他和BBC的同事吉莉安·莱特,更进一步挖掘这个拥有十亿以上人口的国家,尝试解构一个以向来抗拒被解构而闻名的文化。
  《印度慢吞吞》是一则游记,对马克和吉莉安来说,这段旅程没有真正的起点或终点;《印度慢吞吞》也是一则报道,主题是印度迟滞不前的原因。这趟印度之旅纵贯印度全境,涵括喜马拉雅山中流血冲突不断的喀什米尔;报道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印度教的极端主义到童工、苏非派的神秘主义到农业危机,贪污腐败的官僚体制到喀什米尔的政教危机。马克带着深厚的人道主义,以刺激而幽默的态度,挑战一般人对印度先入为主的观念,以及印度人对自己的偏见。
  印度常被视为后殖民地余毒、宗教冲突、种姓系统、封闭无能的官僚机制等力量的受害者,但是马克和吉莉安深入印度各层面与各种问题的核心,在关键时刻前往关键地点见到关键的人,让问题本质直接呈现世人面前,并认为印度有可能以她自己的方式缓缓进步。《印度慢吞吞》依旧是马克秉持着对印度的细腻关怀所写出的近代印度真实写照,也让读者对印度政治、文化与社会风俗及生活有了全视野的了解。
展开
精彩书摘
  绑着淡黄色头带的年轻人想要突破围篱的时候.我们脚底下就开始有麻烦了。警察站着观望,但是主办单位请来的那些绑着红色头带的警卫,倒是有试图阻挡。不过他们还是很快就放弃了,还加入侵入者殴打电视记者的行动,砸烂他们的摄影机、践踏他们的录音机。获得初步胜利的鼓舞,数千人往警察保护的清真寺外缘警戒线前进。大喊“罗摩神胜利”“我们要在这里建庙”“我们不会容忍奴役的象征”等等。他们喊的话当然少不了暗示憎恶伊斯兰教徒的口号。尘土高高卷起,搞得没办法看清楚发生的事情,不过外缘警戒线似乎马上就崩溃了,年轻人爬过树丛,翻过最后的碉堡,冲向清真寺。在刺耳的口号和法螺声外,我们听到印度民族党的领袖用麦克风大喊:“警察别挡路!”他根本不用担心,警察并没有要插手的意思。最后一道防线将手中的藤制盾牌举在头上,抵挡如雨般落下的石头。从清真寺撤退。我们看到有个警察推开自己的同事,确保可以率先逃离危险。警察走开以后,有两个年轻人爬上清真寺的中央圆顶,竖起红色的旗子,接着开始劈砍上面的灰泥。
  这是我们最后一次看到这座由巴布尔皇帝所建,被称为巴布里清真寺(Babri Masjid)的伊斯兰寺庙。阿逾陀的所有通讯都断绝了,所以我开车到约十公里外的法札巴德(Faizabad),打电话向伦敦口述我写的新闻。返回阿逾陀的时候,我被一群愤怒的人包围,他们喊着:“外国记者!中情局的特工!”他们用印度教的标志三叉戟戳我,一边讨论该怎么处置我。有些人想殴打我,但被一个年轻的行脚僧制止。他说服他们把我锁在庙里的宿舍。后来和我一起开车到阿逾陀的印度记者也来了。他们拒绝在我被释放前离开,可是逮捕我的人坚持他们没有冒犯之处。最后有个当地官员在阿逾陀一个最出名的寺庙住持的协助下,把我们救出来,然后和其他被迫躲避暴民的记者坐在警用卡车中前往法札巴德。那时候清真寺已经是个废墟了。
  印度民族党是印度教派系里国民志愿服务团(Rashtriya Swayamsevak Sangh,RSS)的成员之一。对RSS而言,印度的过去是被外来统治者羞辱的历史,而未来则掌握在能够复兴印度的骄傲,并与伊斯兰基本教义派、致力于传教的基督教平起平坐的统一而富有战斗精神的印度教徒手中。自印度独立以来掌握了多数时间统治权的尼赫鲁一甘地国大党之意识形态,被RSS否定为伪现世主义(在道德伦理上反对宗教的主义)。他们批评最严重的是,尼赫鲁决定让伊斯兰教徒保留他们的家族法,并给予印度唯一伊斯兰教徒占多数的省份喀什米尔特殊地位。这个教派因为其国家主义式的议题与类似军事演习的游行而被指责是法西斯分子。印度民族党就在RSS的强硬印度教议题及可以得到广大支持的政策之间游移。摧毁清真寺的行动属于RSS的议题之一,也表示印度民族党中的强硬派暂时取得主导权。
  印度民族党让阿逾陀持续成为注意力焦点达六年之久。他们说服全印度的人奉上兴建罗摩神庙的稀有砖块,用卡车运到阿逾陀。一九八九年的选举中,拉吉夫·甘地对于阿逾陀行动的成功相当警觉,因此他允许摆放该神庙的基石,希望能留住印度民族党和其他印度教徒的选票。然而他并未如愿。隔年阿凡尼展开一场长达一万公里的旅行,驾着装饰成罗摩神双轮战车的车辆,由印度西岸前往阿逾陀。他一停下来,就会针对清真寺发表煽动性的演说。虽然他在抵达终点前就遭到逮捕,但是数以千计的印度民族党支持者还是成功抵达阿逾陀横跨圣河(River Saryu)上的桥。一名裸体的行脚僧开着巴士穿越警方堵住入城口的防线。群众涌过通往清真寺的狭窄通道,突破大门,并在警察开火前于某座圆顶上竖起红色旗帜。警方说有六人死于警方火力之下,不过印度民族党宣称有五十人。第二天,清真寺再度遭到攻击,这次的伤亡数字,警方称有十五人,印度民族党则说有五十九人。
  大约一年后,亦即一九九二年,大家都注意到这个问题的政治潜力,而领导少数政府的内阁总理P.V.纳拉希玛·拉奥觉得禁止阿逾陀集会不够安全,他派遣一百九十五个警队驻扎在邻镇法札巴德。不过因为害怕警方开火会造成印度民族党遭受迫害的印象,他并未下令保护清真寺。
  虽然摧毁清真寺之举是印度民族党行动的巅峰,但阿凡尼却相当失望。印度记者则觉得丢尽了脸。有个评论员说圣雄甘地又被暗杀了一次,另一个则说这是“国耻”;《印度时报》(Times ofIndia)的社论更以“肮脏共和国”为标题。国际媒体偏向印度的现世主义。康诺·克鲁斯·欧布莱恩在《泰晤士报》问道:“印度会否陷入狂热分子手中?”《新闻周刊》写着:“印度教徒与伊斯兰教徒的古老冲突。”《华盛顿邮报》则指出,“数个世纪的宗教憎恨”加上“现代经济衰退”乃是清真寺被毁的原因。
展开
目录
前言
重塑罗摩神
错置的慈悲
从头烂到尾
变形的祭坛
打造数位海德拉巴
苏非派信徒与纯粹信仰
农人的报偿
兄弟恩怨传奇
水的收成者
失落的天堂
结语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