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名山金山岭<br> 佚名<br> 重经高处寺,一与白云亲。<br> 树木有春意,江山如故人。<br> 幽轩含气象,偏雨落风尘。<br> 日暮晚归去,徘徊欲作神。<br> 这是北宋王安石咏金山岭的一首诗。诗中不仅描绘了金山岭的美景,也抒发了诗人对金山岭的留恋之情。据考,王安石曾多次登山拜寺,其咏金山岭的诗还有《初去临川宿金峰》、《金峰晚座》、《再宿金峰》等。<br> 金山岭在古代文人心目中厚重的地位,吸引着笔者去金山岭探秘。<br> 农夫与金牛洞的传说<br> 金山岭位于临川区云山镇西北部,西南接进贤县,范围为2平方千米,主峰海拔265.9米。历史上,金山岭以多藏金矿而得名。<br> 相传古时候,山中有个熊姓农夫,以种植葫芦为生。有一年,他栽种了一亩半地的葫芦,但只结了一个小小的葫芦。正当他愁眉不展时,一个外地人愿出300两银子买这种葫芦,农夫又惊又喜,晚餐时设法将外地人灌醉。外地人酒后吐真言,这是一把开启金山岭金库的钥匙。农夫探明了宝库大门的方位和开门的诀窍后,就将外地人打发走了。<br> 小葫芦成熟后,农夫按照外地人所说,在一悬崖峭壁下扎好架子,爬上去用小葫芦对准石壁上的一块“猪肝石”连敲三下,只听得“轰隆”一声,石壁上裂开了一个石洞,随着一道金光,一头金牛从洞中冲了出来,吓得农夫忙把手中的葫芦往洞中一丢,连滚带爬下了架子。顷刻,“猪肝石”大门又紧闭,恢复了原状。农夫苏醒后,从地上爬起来,手中已没有了葫芦,他不甘心,便顺着金牛脚印追去,一直追到抚河边上,也未追上,只见牛屎散落的地方金光闪闪。从此,人们就在金山岭附近开金矿、淘金。<br> 千人佛教大道场<br> 金山岭海拔虽不高,但因山形陡峭、峰峦峻秀而成为历代旅游胜地。金山岭金山寺始建于唐代,迄今干余年,鼎盛时期,寺内僧侣有五百余众,被称为赣东三大名寺之一。<br> 沧桑变幻,金山寺几经废兴。1985年,当地政府邀请印空法师重回金山寺,年逾七旬的印空毅然挑起重建金山宝刹的重任。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创业,便建成了规模宏大、道场庄严、超逾历代的金山寺。随着金山寺香火日旺,八旬高龄的印空法师再度立下宏愿:扩建金山寺,兴办大丛林,将大金山寺办成一个干人的大道场。<br> “大金山寺”位于金山岭下,其总体规划包括:大金山寺主体建筑群、慈善协会、慈善医院及老人院建筑群、干佛塔建筑群、闭关院建筑群等。大金山寺的建设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得到海内外高僧大德、檀越信士的无偿支持,使大金山寺建设日新月异。大金山寺现已建有大雄宝殿,圣像庄严灵韵,回廊宽敞通透,巍峨壮观;斋堂拥有大型现代化餐饮设备可供干人用斋;佛学院环境幽雅,层教室明亮宽敞,教学设施齐全;天王殿气势雄伟壮观。2005年9月26日,大金山寺举行开光大法会,前来参学、观光、朝拜者络绎不绝。<br> 江南最大的尼众佛学院<br> 在进行艰苦创业之时,印空长老念及佛教队伍中一些人素质有待提高,遂又创办江西省尼众佛学院。寺院与学院同发展,学习与修行共增进,形成良好修学风范。此举得到各佛教协会和大寺庙资深高僧、香港大德居士、台湾佛陀教育基金会的大力支持。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由江西省佛协主办,由印空法师任院长的江西尼众佛学院于1994年隆重开学。来自全国15个省、市、自治区的65名比丘尼、沙弥尼,身负师父期望,肩挑“续佛慧命”的重任,到尼众佛学院学习。学院以培养合格佛教人才为宗旨,坚持“学修一体、解行并重”的教学方法。学员每天要到教室里上课,还要随寺内僧尼上殿,做早晚课,参加做佛事和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在实践中增长学识。金山寺集全寺之力培养了这些佛门学子,这些学子也给金山寺带来了青春活力,为金山寺增色添彩,使其声名远播。<br>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