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作家笔下的泉州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807194958
  • 作      者:
    作家笔下的海峡二十七城丛书编委会编
  • 出 版 社 :
    海峡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泉州是福建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又称鲤城(市区地图似鲤鱼)、刺桐城(古时据说遍布刺桐树)、温陵,地处福建东南部,与台湾隔海相望,古“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代有“海滨邹鲁”的美誉。<br>    《作家笔下的海峡二十七城:作家笔下的泉州》是“作家笔下的海峡二十七城”丛书之一,该丛书是以海峡西岸20城市和东岸台湾7个城市作为区域概念、由两岸作家共同撰写、两岸出版单位合作出版的,开创了两岸出版业界的合作新模式。
展开
精彩书摘
    泉州,僻居东南沿海一隅。历朝历代,除了那个“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南宋,离煌煌都域实在是太远太远。因此,无论从黄河流域,还是从燕山脚下、扬子江畔,丹墀金銮的洪恩,权臣贵胄的擘画,都绝少向这方土地投注。也罢,得不到体制的青睐,那就不妨掉转目光,向外部世界寻求发展。穿越莽莽困境,穿越浩浩海空,浪迹南洋,交游百国。这样一来,倒使她平添了几分外向型的进取和超越性的审美视角。因而,也就是在这里,仿佛总是不经意之间,那种从经济的港湾,从人性人格的海平面上突然升帆出航的艨艟巨舰,曾屡屡让朝廷大吃一惊。<br>    这是一艘宋代的沉船,静静地泊在“泉州湾古船陈列馆”里。乍一见,我就被它的硕大震撼了。船长三十四米,宽十一米,载重为二百吨。据介绍,这样一艘船只的货运量,抵得上七百头“沙漠之舟”的总负重。而这,在唐宋之际的海船中,还称不上巨无霸,只算是中等。这是多么巨大的经济力!又是多么巨大的诱惑,多么巨大的挑战!难怪,泉州早在唐代就成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秋来海有幽都雁,船到城添外国人”,“云山百越路,市井十洲人”。就是李白、杜甫的同行们,为之奉上的一份“时代的报告”。<br>    黎民百姓自发的创造,毕竟是有限度的,政治的渴求,经济的呼唤,才是泉州港方兴未艾的根本动力。有唐一代,当“安史之乱”阻断了驼铃叮当的西北丝绸之路,泉州港便急剧上升为对外输出和引进的主要窗口。这种趋势,一直延伸到五代,并在宋元之际达到了高峰。既然是国际大港,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外部世界的评论吧。元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途经这里,他在惊讶之余,为西送去了“商人云集,货积如山,简直难以想象”的新闻。同样是元末,摩洛哥旅行家伊本·巴都塔经过这里,又为世人送去了“大船百艘,小船无数”,“诚为世界最大港口之一,或径称世界之最大港亦无不可”的赞美。<br>    比沉船更具生命穿透力的,是陈列馆外不远处的一排刺桐。一株株枝干劲挺,花艳似火。徜徉树下,不由又想起了一段中外交流的史话。刺桐树,原产于印度和马来西亚,唐代,泉州百姓就大力引种。如唐人陈陶咏泉州诗:“海曲春深满郡霞,越人多种刺桐花”,“三千幢盖拥炎州”,“刺桐屏障满中都。”到了五代,节度使留从效扩建城池,特别欣赏这种云蒸霞蔚的舶来品种。下令环城种植。这一种就种出了国际化的都市:泉州因之又得了一个别称——刺桐城。<br>    依稀让我追慕古人旷达开放心态的,还有遍布全城的佛教、道教、伊斯兰教、摩尼教的文物古迹。这是“夷夏杂处”、东西交融的佐证,袒露的是兼容并纳、华光四射的盛世情怀。限于行程,我只去了坐落市内的开元寺、清净寺和位于近郊的灵山圣墓。开元寺建于唐代早期,清净寺建于北宋,各有千年上下缤纷浩阔、水气淋漓的中外交往史,供你静静地翻阅,遐想。比较起来,还是以灵山圣墓的资格为最老,因此它流溢的诗情和哲思也更加绵邈沉郁。相传唐初,伊斯兰教创造人穆罕默德派四位贤徒来华传教。一贤到子广州,二贤到了扬州,三贤、四贤就到了泉州。三贤、四贤死后,被葬在荒山之麓,夜里坟墓发出灵光,乡人因而就把这山改称为灵山。<br>    一代思想先驱李贽的故居,就挤在南门繁华的万寿街。鳞次栉比的铺面和清寒的前朝小院拥抱在一起,说不上是一种反差,还是和谐?李贽生活在明代,做过不大不小的官。五十四岁跳出宦海,专心讲学、著述。他创作的数量十分惊人,最出名的当数《焚书》和《藏书》。为什么命名为焚?又为什么命名为藏?李贽是以掀天揭地的气概走上文坛的。他清醒自己超越了封建,必为封建道统所不容,所以,有些文章留不得,只能付之一炬;有些,又必须“藏之名山”,以待后世。这该是傲世独立的思想家所面临的共同命运吧。果然,明王朝是不用说的了,连取而代之的清政府,也屡番下令禁毁他的著作。然而,禁毁你自禁毁,有生命力的照样在社会深处曲折流传。而今,三百多年过去了,当我在他故居狭小的天井里留连,仰望头顶那一方清清朗朗的蓝天,忽然想到:李贽那些惊世骇俗的高论,绝不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最早经泉州港载来的外部气息(虽然明朝实施海禁,私商贸易还是很活跃的,包括资本主义的新鲜气息),应该也是形成他独立人格的时代背景。<br>    ……
展开
目录
探寻历史遗存<br>泉州帆影(节选)<br>刺桐怀旧(节选)<br>与东西塔对视<br>十字街,站立一座钟楼<br>泉州寺韵<br>悠悠奎霞巷<br>洛阳桥(节选)<br>古桥依旧(节选)<br>草庵记<br>读九日山(节选)<br>崇武古城墙的记忆<br>拜访古代先贤<br>泉州古官邸群漫步<br>李贽故居小记<br>走进溪溢馆<br>“成云洞”遐思<br>焚衣从戎亦英雄<br>施琅,大海的儿子<br>想起了林嗣环<br>林外题诗临安邸<br>弘一法师与福林寺<br>感情绿色山水<br>泉州日记(节选)<br>清源山的石壁榕(节选)<br>泉州的石头能说话<br>清源小记<br>载将烟雨过西湖<br>黄花槐拥丰泽街<br>兴游紫帽<br>梦回龙门滩<br>牛姆林绿意<br>一峰灵秀隐幽姿<br>渔村深沪<br>品味地方风情<br>籍贯在泉州<br>抬石头的女人<br>人共一轮月(节选)<br>此曲只应天上有<br>高甲戏的艺术特色<br>雨夜惊见泉州梨园《陈三五娘》<br>元宵踩街<br>谁能寻得观音韵<br>重返故罩觅瓷魂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