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总不能不作为呀!“尽人事而听天命”嘛!于是今年送明年送,老子送完儿子送,子子孙孙不停气地送,最迟从唐代开始,送到明清,送到民国,顽强似愚公移山,却未曾感动上帝。间或也有送走的时候,那或许是穷神呆腻了,要换个地儿逍遥吧,不穷此处穷彼处;时间不长,就又打道回府。他要高兴时,还叫你有破衣穿,有稀饭喝;要是发了脾气,就叫你颗粒无收,饿殍遍野。
与民间送穷相匹配,文人们也早就拿出看家本事,写诗著文,或甘言求情,或口诛笔伐,开创了漫长的逐贫文学创作史。据《管锥编》考证,汉代的扬雄是历史上第一个写送穷诗的,诗名《逐贫赋》。从诗中看,那穷鬼如影随形,日夜不离,任凭把他送到高山,赶进大海,却依旧精神抖擞紧密相随,实在苦不堪言。名为“逐贫”,实在是受贫穷折磨忍耐不住而发出的呻吟之声。此后写送穷诗文的前赴后继,代不乏人,角度不同,形式各异,但大致上和扬雄一样,是痛楚的呻吟,或者不过出口闷气罢了。
既然赶不走,又何必枉费心机?于是有人便不送反请。第一个这么做的是唐代的大文豪韩愈。韩愈在《送穷》诗中写道:本来已经把穷鬼恭送出门,临别之际,想到此公很快还会返回,何必徒费精神,而且有伤和气,于是赔礼道歉,恭请穷神回家高坐。旷达明白如此,难怪他是大文豪了。然而,这似乎更暴露出文人们黔驴技穷的无奈。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