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2010中国随笔排行榜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3926305
  • 作      者:
    张秀枫主编
  • 出 版 社 :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1
收藏
编辑推荐
    《2010中国随笔排行榜》是一本由中国随笔学会组成的评选委员会经过筛选评选出的代表着2010年度随笔创作中的最高水平的多篇优秀作品的文集,全书共分“2010年中国随笔排行榜”“2010年中国随笔佳作”两个部分,它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优秀的随笔选本,使之一册在手,便能通览多篇给人以精神启迪和审美享受的精彩华章。
展开
作者简介
    张秀枫,作家、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时代文艺出版社总编辑。共创作、发表、出版小说、散文、杂文等百余万字,数次荣获各类文学奖项。部分作品被译成英,法、韩和捷克语在国外出版,并有作品被收入“人教版”,“北大版”中学语文教材。编著、主编的图书有数百种数千万字,责编的图书曾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近年来对随笔、散文尤为关注,并有相当深刻的研究体会。
展开
内容介绍
    为了梳理和总结2010年我国随笔创作的实绩,中国散文学会在浩如烟海的随笔创作中,推荐编选了68篇随笔佳作,并经过专门组成的评选委员会的认真讨论和研究,从中评选出10篇优秀作品列榜,编成《2010中国随笔排行榜》奉献给随笔爱好者和广大读者。<br>    在编选和评选的过程中,《2010中国随笔排行榜》编者张秀枫坚持艺术性、专业性、公正性和文学的良知。评委们关注、跟踪全国一年来的随笔创作,阅读了几乎所有公开发行报刊上的随笔作品,在对随笔创作的现状相当了解与把握的基础上。从作品的价值上反复斟酌、讨论,判断,从而披沙拣金,把或立论新颖独到、发人所未发、令人为之一震的,或极具思想锋芒、尖锐触及习俗及传统、给人以醍醐灌顶、拍案惊奇感觉的好作品,评选编辑出来,以不负时代和读者的重托与期望,恪尽对中国当代文学事业的责任。
展开
精彩书摘
    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br>    莫言<br>    大会的议题是“中国文学的本土经验与海外传播”。中国文学有无本土经验?斗胆认为,经验还是有的,即便没有成功的经验,但失败的经验还是有的。总结这些成功的抑或是失败的经验,需要专家和学者,我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因此不敢置喙,只能洗耳恭听。<br>    至于海外传播,其实我也了解甚少,基本上没有发言权,但如果我不就这个问题说几句,我的发言就该结束了。就这样结束其实也挺好,但心里总觉得不多说几句就愧对了朋友似的,凡事总是先替朋友着想,但结果多半是适得其反,这就是我的悲剧,当然也是光荣。<br>    文学的海外传播,最重要的环节是翻译。在没有政府基金资助的情况下,翻译也在进行。吸引了这些无赞助翻译的,一方面应该是文学自身的力量,一方面有可能是某种社会需求的促动。这其实包含着选择的艺术。一个翻译家选择了张三的小说而没选择李四的小说,是因为他喜欢张三的小说,是因为张三的小说满足了他的审美需求。当然,如果李四的小说写得其实也很好,那自有另外的翻译家来选择。也就是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是被动的,是被选择的。<br>    近年来,国家拿出了基金,向海外推介中国的文学,好像已成立了好几个专门的班子,选出了一批向外推介的书目?终于由被别人选择变成由自己选择。任何选择都是偏颇的。鲁迅先生曾说:“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眼光。”一个人的选择必受到他的审美偏好的左右,一个班子的选择也必受到某种价值观念的左右,因此多一个班子就多一种眼光,多一种眼光就多一些发现,多一些发现就可能让海外的读者较为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学的面貌。我看到有些报道里说我是被翻译成外文最多的中国当代作家,也是在海外知名度较高的中国当代作家之一,我想这个事实的形成有复杂的原因。这很可能是个历史性的错误。我深知中国当代有许多比我优秀的作家,我向西方翻译家推荐过的作家不少于二十人——如果在这里报出他们的名单即有邀功之嫌——我盼望着他们的作品尽快地更多地被翻译出去,将我这样的老家伙尽快覆盖。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海外传播中心的成立,多了一个选择的平台,多了一种选择的眼光,企盼着各位目光如炬的高人,能够披沙拣金,把真正的好作品选出来,把真正的好作家推出去。<br>    文学作品被翻译成外文,在海外出版,实际上才是传播的真正开始。书被阅读,被感悟,被正读,被误读,被有的读者捧为圭臬、被有的读者贬为垃圾,在有的国家洛阳纸贵,在有的国家无人问津,对于一个作家,想象一下这种情景,既感到欣慰快乐,又感到无可奈何。俗话说:“儿大不由爷”,书被翻译出去,就开始了它独自的历险,就像一个人有自己的命运一样,一本书也有自己的命运。上世纪三十年代有人讽刺鲁迅,说拿了他的《呐喊》到露台上去大便。鲁迅说《呐喊》的纸张太硬,只怕有伤先生的尊臀,将建议书局,下次再版时,用柔软的纸张。<br>    我这样的作家,自然不具备鲁迅的雅量。听说别人用我的小说当厕纸,嘴里不敢说,但心里还是不高兴、听到别人赞扬自己的小说,嘴里不好意思说,心里还是很舒坦。我是俗人,各位见笑。但我心里还是有数的,对过度的赞美和过度的贬低心里始终保持着警惕。尽管我作为一个作者,根本无法干预西方读者对自己小说的解读,但总还是心存着一线希望,希望读者能从纯粹文学和艺术的角度来解读自己的作品。米兰·昆德拉就他的新书《相遇》在中国台湾出版,特意写给台湾读者一封信,他说:“所有我小说的故事都发生在欧洲,也就是在一个台湾人所不能了解太多的政治与社会状况当中。但我更感幸运能由你们的语言出版,因为一个小说家最深的意图并不在于一个历史状况的描写。对他来说,没有比读者在他的小说中寻找对一个政治制度的批评来得更糟的。吸引小说家的是人,是人的谜,和他在无法预期的状态下的行为,直到存在迄今未知的面相浮现出来。这就是小说家为什么每每在远离他小说所设定的国家的地方得到最佳的理解。”<br>    我不敢说在米兰·昆德拉之前我说过类似的话,尽管我确实说过类似的话。尽管我不敢说米兰·昆德拉说出了我的心里话,我只能说我同意米兰·昆德拉的话。尽管我知道在座的朋友们有人不同意米兰·昆德拉的话,甚至讨厌米兰。昆德拉这个人,但我还是要说,我同意米兰·昆德拉对他的海外读者解读他的作品的期望。<br>    我多次说过,文学不能脱离政治,但好的文学应该大于政治。好的文学能够大于政治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好的文学是写人的,人的情感,人的命运,人的灵魂中的善与美,丑与恶,只有这样的东西才能引发读者的共鸣。政治问题能够激发作者的创作灵感,但作者最终关注的是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的人。我知道有一些国外的读者希望从中国作家的小说里读出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等种种现实,这是他们的自由,我们无权干涉。但我也相信,肯定会有很多的读者,是用文学的眼光来读我们的作品,如果我们的作品写得足够好,这些海外的读者会忘记我们小说中的环境,他们会从我们小说的人物身上,读到他自己的情感和思想。<br>    推介是选择,翻译是选择,阅读也是选择。尽管作为作者我对读者有自己的希望,但也仅仅是希望而已。尊重别人的选择,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br>    我的讲话马上结束,最后讲一个小小的关于选择的故事。<br>    元旦期间,我回故乡去看我的父亲。我父亲告诉我,我的一个小学同学,因为跳到冰河里救一头小猪,自己却被淹死了。这个同学的死让我感到十分难过,因为我曾伤害过他。那是1964年春天,学校组织我们去公社驻地参观阶级教育展览馆,一进展览馆,一个同学带头号哭,所有的同学都跟着大放悲声。有的同学跺着脚哭,有的同学拍着胸膛哭。我哭出了眼泪,舍不得擦掉,希望老师们能够看到。在这个过程中,我偶一回头,看到我那位同学,瞪着大眼,不哭,用一种冷冷的目光在观察着我们。当时,我感到十分愤怒:大家都泪流满面,哭声震天,他为什么不流泪也不出声呢?参观完后,我把这个同学的表现向老师做了汇报。老师召集班会,对这个同学展开批评。你为什么不哭?你的阶级感情到哪里去了?你如果出身于地主富农家庭,不哭还可以理解,但你出身于贫农家庭啊!(补充一句,有几位家庭出身不好的同学哭得最响亮)任我们怎么质问,这位同学始终一言不发。过了不久这位同学就退学了。我至今也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哭他却不哭。我后来一直为自己的告密行为感到愧疚,并向老师表达过这种愧疚。老师说,来向他反映这件事的,起码有二十个同学。因此这行为不能算告密,而是一种觉悟。老师还说,其实,有好多同学,也哭不出来,他们偷偷地将唾沫抹在脸上冒充眼泪。<br>    这个不哭的人就是作家的人物原型。就像我的小说《生死疲劳》里所描写的那个单干户蓝脸一样,当所有的人都加入了人民公社,只有他坚持单干,任何威逼、利诱、肉体打击、精神折磨都不能改变他。这两个人物,不哭的人和单干的人,都处在政治的包围之中,但他们战胜了政治,也战胜了那些骂他、打他、往他脸上吐唾沫的人。  文学可以告诉人们的很多,我想通过我的文学告诉读者的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br>    (选自《厦门文学》2010年第6期)<br>    ……
展开
目录
2010年中国随笔排行榜<br>《古炉》后记<br>桥的翅膀——在巴黎首届中法文学论坛的演讲<br>房价的豪赌<br>蝴蝶有声<br>大同梦、强国梦与幸福梦<br>俺村、中国和欧洲<br>死归死,不能让地荒了<br>安详是一条离家最近的路<br>爱的哲学<br>“英夷”不怕林则徐<br>2010年中国随笔佳作(排名不分先后)<br>烟酒情怀<br>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br>匿名者<br>秋白,1935<br>2009年的花边<br>幸福后遗症——世界杯随笔<br>敬畏常识<br>我看见那冰冷的心——俄罗斯思想一瞥<br>一封信,一面——想到舒芜先生你成了我最强的敌人<br>女有三丑<br>旁观者言<br>反思与缄默<br>思想的尖叫<br>斜神龛里的项羽<br>赵树理永远是一个高度<br>“假如郭小川还活着——在《一个人和一个时代》出版暨郭小川九十周年诞辰纪念座谈会上的发言<br>铁、血、水,端午节<br>庄子与阿凡达<br>两个上课打瞌睡的男孩<br>鲁迅和萧红是啥关系<br>恋爱<br>消逝的“放学路上”<br>甘地与情欲<br>今天怎样看帝王之爱<br>祭刘志丹将军文<br>好酒记<br>哈佛告诉你<br>孔子、鲁迅、传统与反传统<br>致石涛书<br>关于雪花的一切<br>女性偶像的黄昏<br>梦说我说<br>看哪,这人<br>一朵叫紫荆的玫瑰——六说香港<br>杨绛的魅力<br>当人伦遭遇政治<br>公木百年祭<br>信<br>墓园从容<br>平均斯坦与极端斯坦<br>驿站<br>当教员的好处<br>为艺之道寂寞之道<br>请不要:遗址公园化<br>动物解放<br>新大寨行述<br>语丝<br>滋味·韵味<br>成都物候记<br>那些消失在田野上的民间身影<br>看诗不分明<br>人之歌——重读司马迁《史记》<br>小旅馆<br>假如失去天堂<br>太后下嫁之谜<br>信仰<br>群芳新谱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