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间谍夫妻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43684959
  • 作      者:
    (美)罗伯特·贝尔(Robert Baer),(美)黛娜·贝尔(Dayna Baer)著
  • 出 版 社 :
    青岛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2
收藏
编辑推荐
    这是一个真实版“史密斯夫妇”的故事,由《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中央情报局特工罗伯特·贝尔(Robert Baer)和他的中情局“狙击手”妻子戴纳(Dayna)共同打造。
    《纽约时报》2011年超级畅销书。
    兰登书屋全球独家揭秘:罗伯特在情报机构内被称为“中东地区最好的间谍”——他长时间生活在伪装之下,导致其朋友和家人成为了“牺牲品”,不再有兴趣给他打电话……
    戴纳是中央情报局的后起之秀。她年轻而聪慧,有能力既做间谍又做狙击手。但不久她就发现,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都不愿意与她接触……
展开
作者简介
    罗伯特·贝尔,《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曾是中央情报局特工,在情报机构内被称为“中东地区最好的间谍”。
    戴纳·贝尔,曾是中情局狙击手。
    
    刘华,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主攻语言学、翻译,笔锋犀利温婉,见解独到。
展开
内容介绍
    斯普利特机场门口停着一辆旅行车,鲍勃伸出手指着车子,意思是说,我们就开那辆车去萨拉热窝。他这是在开玩笑吧,我心想——石灰绿的车,车身上喷着橘黄色的“法奇那”果汁广告,而且还是一辆右侧驾驶的英国沃克斯豪尔,谁都知道,整个巴尔干地区,包括波斯尼亚和克罗地亚在内都是左侧驾驶的。坐在这样一块带轮子的广告牌里招摇过市,进入一个从1992年内战开始就被塞尔维亚人不断轰炸和伏击的城市,真不知道他用意何在,难道说鲍勃想把大伙儿变成人家的靶子不成?
    鲍勃看我表情不对,问我是不是时间太早了,也不知道他是不是话中带刺。不过这时候确实也才六点半,于是我决定保持沉默,让他真的以为我还没睡醒,反正事已至此我也无能为力了。虽然我不是给他打工的,但人家的级别比我高,更何况我也找不到其他的法子前往萨拉热窝。
    不会有事的,我告诉自己,一到萨拉热窝我就跟他分道扬镳;可是那辆车的确太离谱,跟手册上的规定完全相悖。从一开始,上面给我们灌输的原则就是:绝对不能驾驶别人可能记住的车辆,座驾最好是普通的车型,颜色嘛,香草白就好,比如那种脏兮兮、周身都是凹痕的咖啡色轿车——普通而又丑陋的东西总是令人遗忘。面前的这辆旅行车绝对丑陋,可是一见它,人家就会过目不忘,比那种叮当作响的冰激凌推车都还要醒目。
展开
精彩书评
    “《间谍夫妻》讲述了一个最为精彩、最为真实的间谍故事……这两位浪迹天涯的间谍,他们的故事让人不由得连声喝彩;那些惊心动魄又感人至深的经历,在此书的末尾竟然画上句号,真是让人惋惜不已。”
    ——《纽约时报》畅销书《谎言之躯》作者 大卫·伊格纳修斯
    
    “确实是本好书,其中的故事趣味十足而不乏惊悚、语气尖酸刻薄却又感人至深,读后方知,当今世界的间谍舞台上,真是风云诡谲,却又让人流连忘返,欲罢不能。”
    ——《纽约时报》畅销书《犯罪程度》和《以荣誉的名义》作者 理查德·诺斯·帕特森
    
    “书中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故事再现了中情局的真实内幕。许多时候,情报人员的生活闲散无聊且让人意气消沉,不过其中又常常穿插着一些紧凑快捷甚至极为惊悚或令人忍俊不禁的片段。罗伯特·贝尔和黛娜·贝尔这对实力派人物真正是妙笔生花,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二人在数年中所生活和工作的那个混沌世界。”
    ——《纽约时报》畅销书《公平游戏》作者 瓦勒里·普拉默·威尔逊
    
    “书中的那些往事着实令人称奇,不仅描写了恐怖分子和独裁大亨的行径,还详尽记录了许多真实而又极富戏剧色彩的家庭生活片段。两位作者的追忆情感细腻,态度诚恳,读者所看到的,是两个多才多艺的间谍,训练有素本为努力摧毁敌人,却没想到最终却踏破铁鞋而觅得良缘知己。”
    ——国家图书奖决赛入围选手、《黑暗面》作者 简·迈尔
    
    “罗伯特·贝尔是中情局最优秀、最具有冒险精神的间谍,在中情局工作了20年之后,很快转变成为美国当代的一名纪实作家,专门记述9·11事件之后的谍报活动和中东政局。如今,他和妻子黛娜合作,共同书写了这部惊心动魄的传记,为之前的作品增色不少。新作再现了夫妻二人如何一步步走入中情局这张黑暗的阴谋之网;在这个曾经让他们难以自拔的世界里,二人行走在卧底生活的崎岖边缘,小心翼翼地掂量着情感和枪战的天平,最后花开结果,终成姻缘。看完了一部《间谍夫妻》,读者会说:“现在谁还用得着去看布拉德·皮特和安吉丽娜·茱莉的电影啊?”
    ——普利策奖获得者、《蓝色警戒》作者詹 姆斯·莱森
    
    “1998年,我加入中情局,当时就听说了罗布特·贝尔这位传奇人物,局里有不少人很崇拜他,‘可得把他当作你的偶像哦。’人家会对我这样的新人说……《间谍夫妻》这本书非同寻常,由贝尔和妻子戴娜合写而成,后者是中情局一名训练有素的枪手和专门从事监视活动的特工,它讲述了贝尔如何战胜谍报工作所固有的鼓励和隔绝,以及在世界若干个国家平庸乏味的官僚体制中游刃有余的故事。”
    ——《卸下伪装:我的中情局特务生涯》作者 林赛·莫兰
    
    “此书一出版,黑暗且鲜为人知的情报世界就将暴露在读者眼前。书中涉及大量的事实、交易和特工活动方面的各种细节……读者绝对不会失望。”
    ——美国战略预测公司情报副总裁、《鬼魂:一个反恐特工的自白》作者 弗雷德·博尔顿
展开
精彩书摘
    一天,我正在杜尚别,母亲打来电话,说想来塔吉克斯坦看看。听我回答得有些勉强,母亲立马发起火来,火气跟辆载货列车一般,呼啸着从电话那头席卷过来,不过我还是没有让步。母亲见来硬的不行,立刻换了一招软的,说:“你也看到了,我这把年纪,这次能走出去,下次可能就不行了。能去中亚看看,我死也瞑目了。”
    母亲来这里可不是好玩儿的。我先前说过,连妻子和儿女都不许过来探亲,原因就是这儿太危险。不过很奇怪——想想也不太奇怪——中情局倒是从未禁止母亲探访子女。
    其实很早以前我就跟母亲讲过,中情局有探亲禁令,希望她听了后能知难而退。可是母亲这个人从来都是不屈不饶、无所畏惧,铁了心要环游世界。每到一处陌生的地方,她总是一下飞机就想四处转悠,不管白天黑夜,也不管坐了多久的飞机。当然了,每次她都是有备而来,出发前阅读了不少关于目的地的资料,要去看什么心里自然清楚得很。
    电话上,我绞尽脑汁地想找到一个无可反驳的理由来拒绝她,可是除了一个明摆着的理由——到这儿来会没命的——我想不出别的。“那好吧,”我无可奈何地说,“那就等着见你咯。”
    一踏进十月饭店的大门,母亲就习惯性地吸了吸鼻子,她不说我也知道,这地方不是她那个档次的。我和母亲穿过昏暗的餐厅,昨天晚上客人用过的盘子还脏兮兮地摆在饭桌上。“我们不会在这儿吃饭吧?”母亲问我。我告诉她,军队的人隔天就会在这儿用餐,母亲没理会我。
    我把母亲带到房间,打开一瓶葡萄酒,她马上就不再和杜尚别过不去了。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母亲连珠炮似的问我问题,比如妻子和孩子们怎么样了,在法国的新房子里住得怎样,我在读些什么书,我对某个政治丑闻有何看法,我要到何时才会认真对待生活,等等。喝到第二杯的时候,母亲脸上已经有了睡意,我用手指着卧室,叫她先去睡,她本来还想跟我争,可惜已经太困,没有力气了。我跟她说,反正我更喜欢睡沙发。第二天早上出门的时候,母亲在房间里看一本厚厚的中国历史书,鼻尖上挂着她那副半月形的眼镜,弯着一条腿压在身子底下,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不过我知道,她很快就会坐不住了。我想象得出来,等到上午十点左右,她一定会在房间里东看看、西瞧瞧,数数我有几件衬衫,找找她给我买的西装,再想想她送给我的那把背面是银色的梳子放到哪儿了——那可是她给我的圣诞礼物啊。母亲也不知道从哪儿读来的奇谈怪论,说是一名绅士绝对需要有36件带领的衬衣,她要是看到我那一打褪了色的T恤衫、两件磨破了的牛津衬衫和三条里维斯牛仔裤,肯定失望极了。
    母亲思想传统,认为人际交往中感谢信必不可少,吃饭的时候需穿戴妥当,牙齿要洁白整齐,教育上要舍得花钱。每次来看我,总是带上一摞书,说是帮我提高和进步的;回到洛杉矶的家以后,还会写信来,问我觉得那些书怎么样。如果我回答说太忙了——几乎每次我都这么说,那很快我会收到第二封信,在信中母亲会说,她对我已经费尽了心思,已经仁至义尽了,字里行间都能听到她那无可奈何的叹息声。我母亲就是这么一个人,即便是在奔赴刑场、即将被砍头的路上,也要在囚车里阅读卢克莱修的著作。
    ……
展开
目录
第1章
第2章
第3章
第4章
第5章
第6章
第7章
第8章
第9章
第10章
第11章
第12章
第13章
第14章
第15章
第16章
第17章
第18章
第19章
第20章
第21章
第22章
第23章
第24章
第25章
第26章
第27童
第28章
第29章
第30章
第31章
第32章
第33章
第34章
第35章
第36童
第37章
第38章
第39章
第40章
第41章
第42章
第43章
第44章
第45章
第46章
第47章
第48章
第49章
第50章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