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写在前面<br>第一编 人<br>寂寞茅盾<br>路翎底气质<br>少年维特,长眠大寨<br>反复——舒芜的路<br><br>第二编 事<br>一篇作品和一个人的命运<br>屈服——陈企霞事件始末<br>“从神童作家到右派分子”<br>谜案辨踪——《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前前后后<br>胡风案中人与事<br>悲惨的信<br><br>第三编 史<br>周恩来时间——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六二年的文艺斗争<br>改良的破碎<br>“文艺革命”述略<br>独一无二的剧本——《海瑞罢官》之完整上演<br>寻根“样板戏”<br>后记内容摘要
对一九四九年以后文学,应重视“物的结构与属性”。文学紧紧地与政治、意识形态捆绑,制度力量非常强大,个人微不足道,写什么和怎样写是规定动作,取决于文艺政策和部署,大事,川青几乎皆非偶然、孤立,牵一发动全局,有复杂深刻的背景。戈德曼所谓“当今世界好似一架拥有自动调节装置的现代机器”,非常适合描述新中国前三十年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