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对联格律及撰法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60957548
  • 作      者:
    孙天赦著
  • 出 版 社 :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0
收藏
内容介绍
    从明朝开始,对联大为流行,成为我国各阶层文化生活的共同习俗。尤其春联,虽山乡僻壤、穷家小户,都很重视。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人们对对联的重视情况才逐渐减弱。在几百年间,对联是我国各阶层文化生活的一个方面,也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留下了十分丰富的、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对联。<br>    本书是对联艺术发展史上第一部专门研究对联的格律、撰写方法和技巧理论的学术专著。对对联理论的研究,这是本书的宗旨,也是本书能跻身著作之林的价值。它大大有别于古今市面上搜集对联的书籍。
展开
精彩书摘
    什么是对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联就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歌。对联又称为楹联、对子或联语。它分为上联和下联,也可以叫出句和对句。其格律严谨,对仗精工,音韵优美,生动活泼,雅俗共赏。以其存在和传播方式来分,有口头对联与书幅对联;以其幅制大小来分,有短联和长联;以其应用范围来分,有春联、贺联、门面对联、名胜古迹对联、挽联等;以其思想内容来分,则有记述联、述怀联、写景状物联、讽刺联、哲理联、趣联等。对联能够用来写景、抒情、言志、讽咏、记史、慨叹等,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故自古而今深得人们喜爱。<br>    汉字是方块字。根据“训诂学”学说,汉字在形、音、义上均有讲究。绝大多数的汉字都有其独立的含义。正因如此,使一些诗句的前后两句字数相等,相同位置上的字的四声读声相反,字义及词性上相对或相反,使两个诗句对仗工整而优美,这就是对联艺术得以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汉字的这一突出的特点,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的语言文字所不具备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联艺术是独具风格的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的特产,也是汉字的骄傲。<br>    对联既然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诗歌,那么,我们考察对联的起源,就必须联系诗歌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既然说对联的上、下联必须对仗,就必须考察对偶诗句的产生和发展,考察对偶句从诗中游离出来的过程。<br>    一  先秦<br>    从早在西周时期产生、后载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之中,便已可见一些具备部分对仗的优美诗句。如《小雅·采薇》中的:<br>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br>    今我来斯,雨雪霏霏。<br>    如果用严格的对仗的标准来仔细评品衡量,这还只能算是整而不工的对偶句。但是,它们应可算是对偶句之滥觞。<br>    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作品《离骚》中就有一些优美的诗句,基本具备对仗的特征。例如:<br>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br>    夕餐秋菊之落英<br>    以对联严格的标准来衡量,上面列举的诗句也还是属于整而不工的对偶句。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对联的起源及其发展<br>一  先秦<br>二  汉魏晋<br>三  南北朝<br>四  唐五代<br>五  宋代<br>六  元代<br>七  明代<br>八  清代<br>1  名人题名胜<br>2  题赠及自题联<br>3  劝世联及修养联<br>4  哲理联及讽喻联<br>5  巧联<br>6  长联<br>九  近现代<br><br>第二章  对联格律<br>一  对联的组成<br>二  上下联尾字的平仄<br>三  上下联对仗<br>1  对应位置上的词的词性相同或相近<br>2  对联的平仄遵循律句的规则<br>四  上下联句式相同<br><br>第三章  如何撰写对联<br>一  掌握对联的格律<br>二  立意<br>三  构思<br>四  切题<br>五  对仗的方法与技巧<br>六  横联的撰法<br>七  炼字炼句<br>八  赋比兴三大手法<br>1  兴和下文有直接联系的对联<br>2  起兴部分和紧接的下文无直接联系的对联<br><br>九  讲究修辞<br>1  省略<br>2  倒装<br>3  借代<br>4  叠字<br>5  反复<br>6  排比<br>7  双关<br>8  析字<br>9  夸张<br>10  分嵌<br>11  回文<br>十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br><br>十一  对联几忌<br>1  声律之忌<br>2  忌重复字<br>3  忌合掌<br>4  忌上联气盛,下联气弱<br>5  忌对开<br><br>第四章  长联的格律<br>一  上下联中所含的若干层次之间的关系<br>1  上下联一般是由众多的句子组成一层或几层意思<br>2  上下联各层次的数目相等且相对<br>3  上下联相对应的句子的末尾字平仄相反<br>二  上联首句的末宇一般用平声字<br>三  上下联之间对应句子的对仗较之短联对仗略显灵活<br><br>四  上联(或下联)内各句的末尾字的平仄<br>1  各层次末句尾字的平仄相杂使用<br>2  各层次之内几个句子的末尾字的平仄相杂使用<br><br>五  长联中短句多长句少<br>1  三言排比句<br>2  四言排比句在长联中比比皆是<br>3  六言排比句用得不多,但也有例<br>4  七言排比句使用也不少<br><br>六  骈句的使用规则<br>1  什么是骈文<br>2  什么是骈句<br>3  骈句在对联中的应用<br><br>第五章  长联的撰法<br>一  谋篇<br>1  选材<br>2  构思<br>3  起承转合<br>二  注意各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br>三  巧用领字领词领句<br>四  巧用排比句和骈文句<br>1  巧用排比句<br>2  巧用骈文句<br><br>五  描述优美、用典入化<br>1  描述优美<br>2  用典入化<br>六  虚字回旋<br>七  重复字的使用<br>八  推敲<br>九  自撰长联<br><br>第六章  对联的评价、赏析及其他<br>一  对联的评价标准<br>1  新<br>2  切<br>3  工<br>4  雅<br>二  对联赏析<br><br>三  如何诵读和书写长联<br>1  如何诵读长联<br>2  如何书写长联<br><br>第七章  对联艺术中的几种不良倾向<br>一  古代对联艺术中的几种不良倾向<br>1  阿谀奉承之风<br>2  消极颓废<br>3  过分玩弄文字技巧<br>4  典故堆砌<br><br>二  现代对联艺术中值得注意的倾向<br>1  对仗过宽而失对联特征<br>2  “切”上欠功夫<br><br>第八章  其他对联<br>一  讽刺对联<br>1  政治讽刺对联<br>2  一般讽刺对联<br>二  哲理对联<br><br>三  趣联和巧联<br>1  趣联<br>2  巧联<br><br>四  几种特殊对联<br>1  无字对联<br>2  隐名对联<br>3  析字对联<br>4  异字同音对联<br>5  回文对联<br>6  谜语对联<br>7  歇后语对联<br>8  叠字对联<br>9  多种断句法对联<br>10  集句对联<br>11  绝联<br>12  民间对联<br>附录一  笠翁对韵<br>附录二  学对歌诀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