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绪论<br>第一节 散文辨体<br>一、散文与韵文<br>二、散文与骈文<br>三、散文与古文<br>四、古代散文之特性与写作<br>第二节 清初散文之文学地位<br>一、清初散文与前代散文之源流关系<br>二、文言散文的全面复兴<br>三、散文理论空前繁荣<br>第三节 清初散文研究之范围与方法<br>一、清初散文之研究范围<br>二、清初散文之研究方法<br>第一章 清初社会人文<br>第一节 社会背景<br>一、政治争斗激烈,社团活动频繁<br>二、推行安抚政策,积极笼络人心<br>三、实行右文举措,培养安邦人才<br>四、汉族文人分化,出仕趋向渐显<br>第二节 学术风气<br>一、清初学术大势<br>二、学风承前启后<br><br>第二章 起衰名流钱谦益<br>第一节 生平经历文坛地位<br>第二节 钱谦益之古文观<br>一、钱谦益与明七子古文<br>二、钱谦益与唐宋古文<br>三、钱谦益与明归有光古文<br>四、钱谦益与晚明文学新潮<br>五、钱谦益与明季吴中文风<br>六、钱谦益与时文<br>七、钱谦益与清桐城派之关系<br>八、钱谦益之学文心得<br>第三节 钱谦益的古文创作及风格<br>一、钱谦益的论说文<br>二、钱谦益的史传碑铭文<br>三、钱谦益的山水纪游文<br>四、钱谦益的尺牍序跋文<br>五、钱文之总体风格以及学界之评论<br><br>第三章 经师巨擘顾炎武<br>第一节 一代儒宗,清学之祖<br>第二节 顾炎武散文理论<br>一、文须有用,载道求实<br>二、修辞立诚,反对巧言<br>三、得古人神理,去模仿之病<br>第三节 顾炎武散文成就<br>一、发经世济国议论,气沛理充<br>二、为志士遗民留名,慷慨深沉<br>三、贯以真情,质实无华<br>四、丽词奇语,风格不拘<br>五、藏儒学经义,郁忠孝之气,继步唐宋<br><br>第四章 史家泰斗黄宗羲<br>第一节 创浙东史学存乡邦文献<br>第二节 黄宗羲散文理论<br>一、文须循正路,导源经术,载道有物<br>二、化经为己出,自抒胸臆,倡导真情<br>三、反模拟剽窃,不满七子,唯求本原<br>四、采小说家言,不废俗语,共收并蓄<br>五、兼濂、洛、韩、欧,文道合一,催发新变<br>第三节 黄宗羲散文作品及风格<br>一、论政之文,研析精微<br>二、论学之文,穷原竞委<br>三、碑传之文,忠孝感人<br>四、记游之文,情因景生<br>五、黄宗羲之总体文风与评价<br><br>第五章 哲人新章王夫之<br>第一节 湖南学人博涉多闻<br>第二节 王夫之诗文理论<br>一、倡导情至,追尚雅正;不拘成法,各擅胜场<br>二、经世翼教,有益于时;重意求达,不随虚华<br>三、不满唐宋,无视八家;道德定位,别出心裁<br>四、反对俚俗,非议乖巧;矫正陋习,学古归雅<br>五、文须多样,否定成法;独往独来,别开风气<br>第三节 王夫之散文创作<br>一、为文不立间架,自然合度<br>二、论说经世笃实,冲和深厚<br>三、杂记胸襟高远,风姿盎然<br>四、纪传真情贯注,感人弥深<br><br>第六章 中州英彦侯方域<br>第一节 清初三家与侯方域<br>第二节 侯方域散文理论<br>一、文章重气节,人品定文品<br>二、成就古文家的“望”、“时”、“地”<br>三、倡导八家文,运骨于气中<br>四、纵横不拘法,才气作驱遣<br>第三节 侯方域散文创作<br>一、经世济国,深切宏博<br>二、壮而知悔,忆昔有感<br>三、事理俱精,明白清晰<br>四、传记书序,情真意远<br>五、气势恢宏,雄悍劲健<br>第四节 侯方域散文的审视<br><br>第七章 宁都才俊魏禧<br>第一节 魏禧散文理论<br>一、为文须关世道,立根本,意为先<br>二、文气与积理、适事、博学、练识<br>三、为文要有真意、合古法、善变化<br>四、不同范畴的古文理念<br>第二节 魏禧散文作品<br>一、议论文精微朗畅,笔力强健<br>二、传记文彰显志节,摹状如绘<br>三、杂记文兴会淋漓,自抒胸臆<br>四、书札文语重心长,辞恳意切<br>第三节 魏禧散文之评价<br><br>第八章 吴中雅士汪琬<br>第一节 汪琬之古文观<br>一、尊尚道统,根柢六经<br>二、震于才、慑于气,不拘泥、尚变化<br>三、文重雅洁醇厚,上接唐宋,下启桐城<br>四、论文化与地域、文学与环境<br>第二节 汪琬的古文作品<br>一、存经世志,论家国事<br>二、好论善辩,臧否人物<br>三、高扬忠贞名臣、节义之士<br>四、杂记散笔,自得与幽怨并见<br>第三节 汪文之总体评价及历史定位<br>一、汪文之正统性<br>二、汪文对后世之影响及引发之争议<br>第四节 “清初三大家”之文学史地位<br><br>第九章 遗民文人群体<br>第一节 王猷定<br>第二节 傅山<br>一、傅山论文<br>二、傅山之文<br>第三节 杜溶<br>一、杜濬论古文及桐城派<br>二、杜濬文之义与情<br>第四节 冒襄<br>第五节 钱澄之<br>一、桐城后学之师表<br>二、情理兼具之奇文<br>第六节 归庄<br>一、恪守家法,倡导雅驯<br>二、傲岸自若,亦狂亦狷<br>第七节 周容<br>第八节 王弘撰<br><br>第十章 诗人文家<br>第一节 “梅村体”创主<br>一、吴伟业与诗文<br>二、吴伟业论古文<br>三、吴伟业之古文成就<br>第二节 南朱北王<br>一、王士稹<br>二、朱彝尊<br>第三节 南施北宋<br>一、施闰章<br>二、宋琬<br><br>第十一章 文坛多元态势<br>第一节 晚明余波<br>一、金人瑞<br>二、廖燕<br>第二节 桐城先驱<br>一、戴名世<br>二、方舟<br>三、方以智<br>四、丘维屏<br>第三节 各有所长<br>一、艾南英<br>二、姜宸英<br>三、邵长蘅<br>第四节 学者之文<br>一、孙奇逢<br>二、陆世仪<br>三、陆陇其<br>四、万斯大<br>五、阎若璩<br>六、万斯同<br>七、潘耒<br>八、李塨<br>九、李绂<br>结语<br>参考书目内容摘要
清初散文名家辈出,各流派文论争鸣,上乘唐宋八大家之余绪,近接明代文风之印痕,开启有清一代文章气格体式之先河,在渊源流变中为清代文学乃至中国古代文学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br> 《清初散文论稿》作者浸淫清初散文研究多年,以深厚学力和独到的文学品鉴,选列了清初文坛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近四十位散文名家,品其作品风格、评其文章得失、探其理论渊源、论其影响地位。作者全面展现了清初文坛名家们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对于文学创作的价值、功用和理想的探索.从当时甚为兴盛的文学评论的视角中,揭示了清初不同文派间的影响与碰撞、认可与排斥。作者古文功底扎实、征引材料赅备。叙、论兼具、文、学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