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卷一 唐宋词风格论】
序言 唐圭璋
引言
上编 唐宋词的“主体风格”及其变革
第一章 抒情的“狭深性”造就了词的“总体风格”
第二章 晚唐五代小令词——“总体风格”的形成阶段
一、唐代民间词——词的真正“本色”
二、盛、中唐文人词——真正的“诗余”
三、晚唐五代文人小令词——“总体风格”的定型阶段
第三章 “世运升降”——“总体风格”形成的“时代”原因
第四章 “南国情味”——“总体风格”形成的“地域”原因
第五章 “曲子词”——“总体风格”形成的“文体”原因
第六章 “虽小却好,虽好却小”——对晚唐五代词体现的“总体风格”的历史评价
第七章 柳永慢词——“主体风格”的第一次变态
一、北宋小令派——“主体风格”的延伸和发展
二、柳永慢
——“主体风格”的第一次变态
三、柳永慢词——开出了“宋词”的新格局
第八章 周邦彦词——“主体风格”的第二次变态
一、“取短补长”——秦观词的“情韵兼胜”
二、“缜密典丽”——周邦彦词对“主体风格”的第二次变态
第九章 南宋“雅词”——“主体风格”的第三次变态
一、“复雅”——对于“主体风格”的某种修正
二、姜夔词——“雅词”的一个标本
三、吴文英词——“雅词”的又一“标本”
四、“曲终奏雅”——唐宋词“主体风格”的尾声阶段
第十章 “以诗为词”——对“主体风格”的变革
一、李煜词——“以词言志”的开始
二、“以诗为词”——苏轼对于“主体风格”的变革
三、苏轼词——开辟了宋词的新天地
第十一章 “以文为词”——对“主体风格”的进一步变革
一、“以文为词”——词体的一种“适应性调整”
二、“以文为词”——苏轼词风的光大与发扬
三、“以文为词”——对于“主体风格”的进一步变革
四、宋亡前后的“政治批判词”——“以文为词”的新发展
第十二章 不同风格之间的并存和交融
一、“才人伎俩,真不可测”
二、“摧刚为柔”和“刚柔交融”
下编 杂论
第十三章 雅与俗
一、宋人的“雅”、“俗”之辨
二、戏谑词——“俗词”的一种代表作品
三、隐逸词——“雅词”的另一类代表作品
第十四章 刚与柔
一、“诗刚词柔”
二、“以诗(文)为词”——词中的“刚性美”
三、以“硬笔”写“柔情”的姜夔词
第十五章 疏与密
一、温、韦词的疏、密比较
二、姜夔一吴文英一张炎:疏一密一疏
第十六章 自然与雕琢
一、李煜、李清照——“自然而工”的圣手
二、周邦彦——“雕琢而工”的能人
余论
参考文献
再版后记
【卷二 张炎词研究】
序言 唐圭璋
前言
第一章 张炎的家世
一、张炎家世考
二、张俊
三、张镃
四、张濡
五、张枢
六、张族其他子弟
第二章 张炎的生平事迹
一、前期生活(—)
二、中期生活(—)
三、后期生活(一?)
四、张炎的交游及其思想态度
第三章 张炎的生活情趣和艺术趣味
一、南宋士大夫文人集“富贵”与“高雅”于一身的生活情趣和艺术趣味
二、从张镃、张枢看张族子弟的生活情趣和艺术趣味
三、风流、儒雅——张炎入元前的生活情趣和艺术趣味
四、悲剧生涯所导致的“伤痕”心理——张炎入元后的生活情趣和艺术趣味
第四章 张炎的词学渊源
一、从对遗产的继承看张炎的词学渊源
二、张炎词的直接词学渊源
第五章 张炎词创作的三阶段
一、前期词(年前)
二、中期词(—)
三、后期间(年后)
第六章 张炎的艳情词
一、张炎入元以前的艳情词
二、张炎入元以后的艳情词
第七章 张炎的西湖词
一、西湖——两宋“繁华”历史的见证
二、西湖——南宋故国的象征
三、张炎西湖词的思想意义和艺术风格
第八章 张炎的北行词
一、宋人两种风格的“北行词”
二、张炎的北行词
第九章 张炎的咏物词和节序词
一、张炎的咏物词
二、张炎的节序词
第十章 张炎的隐逸词
一、隐逸词在南宋的蓬勃兴起
二、张炎的隐逸词
第十一章 张炎词的思想内容
一、“黍离之悲”——张炎词的基本主题
二、软弱、消沉的词人自我形象
第十二章 张炎词的艺术特色
一、深婉雅净、清丽疏朗的风格特色
二、琢字炼句、归于醇雅的语言特色
三、孤雁冷蛩、夕阳枯荫的关感特色
第十三章 张炎的词学理论、
一、张炎论词的总纲——“雅词”论
二、“婉丽”、“清空”的风格论
三、反映着时代风尚的文体论
四、注重“锻炼”的修辞、技巧论
第十四章 张炎词的影响和评价
附录
一、有关张炎家世的若干材料
二、有关张炎生平事迹及其作品的若干材料
三、对张炎词的若干评论
张炎年表
参考文献
再版后记
展开